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破产重整程序的启动具有控制程序入口口径大小的功能,在重整程序的启动阶段应坚持重整自愿、企业拯救、利益平衡和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视角下,对我国当前破产法上的重整申请权、重整程序的启动要件、法院对重整申请的司法审查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后,相关立法规定均具有改进的余地。  相似文献   

2.
2004年6月21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草案设置了重整制度,这是我国在修改现行破产法中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反映我国现阶段实际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草案拟引入的重整程序是一个新的法律程序.本文着重论述重整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并对我国新破产法草案关于重整程序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3.
蒋国艳 《学术论坛》2012,35(10):195-199
破产重整制度是预防企业破产清算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是破产立法从清算型债务清理制度向再建型债务清理制度变革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我国2007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破产法》规定的企业破产重整制度,使我国的企业破产法律制度得到了很大完善,但同时也存在适用范围过于宽泛、批准重整计划的条件不明确、一些重要原则或机制存在缺漏或缺陷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完善,以期我国的破产重整程序能真正实现诸方利益与共、诸方利益平衡的制度设计初衷。  相似文献   

4.
诉讼和解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和解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世界各国大多作了详尽的规定。我国民诉法亦规定有诉讼和解制度,但其内容设计过于简单,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其应有的重要功能难以发挥。作者认为,对我国诉讼和解制度应予以重整。  相似文献   

5.
谢肇煌 《天府新论》2021,(3):111-123
公司重整中的债务人自行管理制度具有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功能。前者在于激励公司经营控制权人及时申请重整,并保证重整期间公司经营的效率;后者在于通过保存公司治理结构以完善权力制约机制,以及激励利害关系人在进入重整程序前进行充分的缔约谈判。若要充分发挥债务人自行管理制度的功能,必须构建用以支撑其功能的权责配置体系。美国法的经验于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弥补我国债务人自行管理制度在功能上的不足,可借鉴美国法的经验,对我国债务人自行管理制度进行重构。具体的对策包括:明确债务人自行管理的适用范围,划定自行管理的债务人与管理人的权责界限,健全对公司经营控制权人的权力制约机制,并同步推进重组协议及预重整制度与债务人自行管理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德国破产法上的破产计划制度赋予了当事人充分意思自治的权利,并通过其预设的各种机制确保破产计划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尽管德国的破产计划制度与我国新破产法中的重整计划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通过对德国破产计划制度的解析,能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破产法尤其是其中的重整计划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破产法》中破产申请的冲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破产法》的规定,破产申请包括重整申请、和解申请和破产清算申请三种。由于破产申请人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希望通过破产申请选择不同的破产程序,这就极易引发破产申请的冲突。破产申请的冲突主要包括交叉申请引发的冲突及变更申请引发的冲突两种,此外,依法负有清算责任的人提出破产清算申请以及国务院金融监管机构提出重整或破产清算的情形也会引发破产申请冲突。对于这些冲突,法院具有最终裁量权。但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应注意冲突申请的受理与不受理问题和重整申请与和解申请的冲突问题,选择最适合债务人的破产程序,减少破产程序的繁复,提高破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各国和地区关于死亡宣告制度的立法较为复杂.文章通过比较的视角从申请死亡宣告的时间设置、申请人、死亡时间的认定、宣告死亡后的法律后果和被宣告死亡人重新出现的法律后果五个纬度,考察了八个国家和地区死亡宣告制度的立法例,对我国大陆的制度设计进行了评述,并提出若干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9.
各国破产法一般规定,企业原管理层在破产重整阶段对企业仍然拥有法定的控制权。然而,原管理层作为企业股东的代理人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破产重整阶段的企业代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企业原管理层往往会选择以企业债权人(即重整企业未来的股东)对重整企业所享有的权益作为筹码进行一场对自己有益无弊的“赌博”。现代企业破产法对代理困局的回应与机构投资者股东行动主义浪潮的兴起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重整程序虽然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理念,但是其制度构建和运行应该以妥善处理私人利益为前提.在重整程序中,各类私权主体的法律地位和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立法应该充分考虑到彼此的差异,根据具体的情况给予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评价和调整.我国《企业破产法》在私人利益的调整规则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有待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立法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