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青的早期诗歌中,苦难意象是诗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心灵情感的主要符码。一系列的苦难意象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其苦难意象显示了巨大的美学魅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苦难意象映照的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们弃恶从善的发动机,是产生崇高情感的催化剂。总之,艾青早期诗歌中的苦难意象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琼斯皇帝狡诈、暴虐外表的研究 ,揭示了他在与命运的冲突中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不幸 ,以及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时所表现出的悲壮美及崇高美  相似文献   

3.
崇高作为基督教艺术的美学精神在基督教音乐、建筑、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得到充分地表现。基督教艺术的崇高属性是人类在现实的苦难中追求精神力量并在艺术中加以颂扬的结果,也是对人类的认识对象由自然客体转向主观精神时所得成果的艺术表现的结果。以精神力量为描写对象是基督教艺术表现崇高的美学精神的根本特征。基督教艺术也因此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海岩小说是以写实手法表现浪漫的爱情,从而体现了对真善美的推崇和追求,善于在人生的苦难、困惑、痛苦和毁灭中寻求荚和发现崇高。通过描写爱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后现代爱情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西部军旅小说以大漠冰山的共同背景作为美与力的象征来表现英雄主义精神,小说中的英雄主义人格具体呈现为“苦难”、“孤独”、“崇高”的情结,在作品的自然风情里获得了独特的内涵与诗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日本北海道女作家三浦绫子以其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为题材,在八十八部作品所构筑的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里,回应和解构了生与死、爱与恨、苦与乐等人生基本问题。生存不是权利而是义务,爱是施予不是索求,苦难不是深渊而是通往崇高的阶梯。  相似文献   

7.
《普贤寺》在张贤亮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特殊意义。小说以佛宗禅理观照主人公的心性,展示他们彻悟自己坎坷多难的一生,看破世事,放下烦恼,构建了快乐、安祥、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过程。这种独特的“终极关怀”带有浓郁的佛学色彩。在艺术上,小说采用了故事体的形式,散文化的手法。纵观张贤亮的小说,主要描写极“左”思潮酿成的人生灾难,从“苦难的现实”到“苦难的记忆”是他的创作心路。《普贤寺》所提供的摆脱“苦难的记忆”的纠缠,从精神炼狱中超拔的范式,显示了张贤亮小说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抗战的“苦难”直接刺激了普遍的道德感,造就了知识分子道德自审意识的空前严峻和强烈,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这种道德现在新文学中出现了变异,因而与古典悲剧意识呈错位态势,使文学与音乐相较,少有史诗式的“崇高”美感。  相似文献   

9.
西方戏剧学者通常用崇高感和滑稽感来区分悲剧和喜剧的审美效果。富有崇高感的并不一定都是悲剧,但悲剧一定是富有崇高感的。西方戏剧学者大多认为,悲悯是悲剧效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又不是悲剧的主要标志。西方古典悲剧往往有意将悲悯置于较低位置,避免激发观众过于强烈的同情心,对观众的“软心肠”决不轻易给予迎合。在欧洲戏剧学者眼里,旨在描写苦难以博取怜悯的剧目只能算作“感伤剧”。真正的悲剧并不以博取眼泪为目的,其中严肃的事件、伟大的品格、刚毅的意志、非凡的力量,给人以庄严感,使人惊心动魄,却不大可能让人泪湿青衫。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由黑格尔关于悲剧的"和解说"得到启发,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和解"在悲剧中的重要作用:"和解"贯穿于悲剧作品中,使悲剧与苦难剧有了明显区分,因而成为悲剧的核心元素;而悲剧美感中的崇高感和力量感也源于"和解"引发的特殊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1.
《昆仑殇》通过一次伤亡严重的野营拉练的描写,精确而深刻地揭示了浸染社会几十年之久的一种精神病症。这种病症的心理本质是苦难崇拜和死亡迷恋,将受难和牺牲作为目标加以追求,以制造崇高感和精神超越,忽视和否认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从而走向人性和人道的反面。  相似文献   

12.
陕西文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审美形态发生着明显的流变.20世纪前半叶陕西作家的创作呈现出的是悲壮情怀;从40年代开始,追求崇高成为陕西作家们的创作主旨,塑造人物注重于形象和精神方面的高大完美.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叙写人生苦难成为陕西作家创作的基本内容之一.这种人生苦难,主要体现在生活罹难、情感(爱情)煎熬、精神苦痛等三个层面.90年代以来,陕西作家对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加以审视,其创作流露出文化困惑与批判意味,文化悲剧成为这一时期许多作品主要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余华从先锋时的暴力苦难到后来的现实苦难,从对苦难的对抗态度到对苦难的消解,从残酷到温情。这其中的变化值得思考,本文从探索余华作品苦难意识的来源开始,逐步分析作品中苦难意识的变化及原因,从而揭示苦难的实质和产物。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哈代曾一度被评论家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他擅长于以悲剧的眼光审视人生,以悲剧性感悟方式和独特的男性话语去体验和刻画两种文明的激烈撞击给人们带来的现实苦难。他用史诗般的文字描写了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短促而不幸的一生。小说除了给人以命运悲剧庄严凝重、崇高凄凉的审美体验以外,还蕴涵了作者深厚的理性主义,蕴涵了对人类历史逻辑矛盾深邃反思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5.
路遥是一个具有明确自觉的艺术追求和鲜明个性的作家。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路遥小说的美学追求进行分析:在对现实人生的热情拥抱与理性透视中,真实地展现当代生活的风貌,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对社会总体态势的艺术把握所表现出的宏大的气魄,史诗的品格;在对苦难人生的深层发掘中表现出来的悲壮、苍凉的情感格调,沉雄、崇高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6.
师范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从整体上看是好的,但他们有的缺乏崇高的学习目的,基础知识差,知识面较窄。要全面提高其文化素质应该教育他们树立崇高的学习目的,同时加强“三基”教学,优化知识结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严格执行高校管理的各项规定  相似文献   

17.
一鲁迅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善恶两种社会力量在不可调和的斗争中,恶势力暂时压倒了善的势力,它常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等等。悲剧所引起的效果是使人悲传和恐惧,同时又发人深省,激起义愤。萧红笔下女性形象如小团圆媳妇、王大姑娘、翠姨、金技、王婆等,都属于美学意义上的悲剧角色。她们的悲惨、苦难;她们对苦难,对命运的反抗、挣扎,更具有崇高的悲剧意义。制造她们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她们个人的某种弱点或失误,而是她们所处的时代、生存的社会所造成的。她们“蚊子似的…  相似文献   

18.
蒋兆和是二十世纪卓有成就的水墨人物画家。他的作品形象来自于社会的底层,在纷杂、痛苦的现实中,表现出悲剧般的崇高之美,并在作品中寄予对下层人民生活的深刻同情,对现实社会和战争的苦难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了他独特"意藉真情,以抒悲愤"的"民生"艺术思想。这种植根于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想,对后来的现实主义艺术思潮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当前的艺术思潮也不乏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艾青是一个从苦难中走出来的诗人,在艾青的早期诗歌中,苦难意象是诗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心灵情感的主要途径。细读他的诗篇,处处都能看出他直面苦难的勇气和反抗绝望的意志。一系列的苦难意象蕴含诗人丰富的情感,其苦难意象显示了巨大的美学魅力。本文通过阐述他苦难意象产生的背景———艾青个人的苦难经历以及异域文化对他的影响,分析艾青诗歌的苦难意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20.
当代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一位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作品无不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在其代表作《宠儿》中,作者以一个母亲暴力杀婴的真实故事作为悲剧题材,以正在遭遇苦难的普通黑人作为悲剧人物,以跌宕起伏的悲剧冲突表现了深刻的悲剧效果,反映了美国黑人同奴隶制与种族主义的不懈抗争,弘扬了美国黑人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