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具有和谐的特征.从以人类为主体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自身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传统的和谐思想对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的安定、保证生产的正常发展曾经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对这种思想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解释和发挥,应该说对现在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党的十六大的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来说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试图对传统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还把这一思想运用到香港问题的解决中去,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就香港问题而言,作为一个历史问题和国际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能让大陆、香港、英国"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和谐"构想。香港回归十年,保持了稳定和繁荣,"明珠"依然闪烁。"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不仅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在香港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还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而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些哲学思想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源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回归,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内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些哲学思想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源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回归,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兼谈大学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合现象的本质概括,它主要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学习和研究和合所包含的哲学智慧有利于大学自身建设与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否定革命"和"告别革命"的论调又有抬头,有些人更是直接提出要从中国第一场大规模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开始"反思",要"告别辛亥革命"。文章对"告别辛亥革命"论的几个错误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历史的必然,清末新政没有也不可能实现社会的转型,辛亥革命后的乱象不是辛亥革命的产物,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崭新进程,并对"告别辛亥革命论"的实质和由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无"是《庄子》思想的主题,"无"之美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的"无"既不是空无,也不是虚无,而是蕴含了五层含义:一是与"有"共在的"无";二是"有"之"无",这是对自然之"有"的超越;三是作为否定的"无",即对人为之"有"的否定;如果说前三种"无"构成了"物"之"无"的内涵的话,那么,第四种"无"则是形而上的"道"之"无",它是万物的原初本性,也是前三种"无"存在的基底;第五种"无"是"无无",与其说它是"道"之"无"的否定,毋宁说它是真正的"道"之"无",它要否定任何将"无"变成"有"的企图。《庄子》之"无"的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显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因此,对于中国美学而言,审美既不能见物不见人(道),也不能见"有"不见"无"。  相似文献   

8.
严复作为近代中国思想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整合吸纳古今中外科学与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关于自然的看法。严复通过对宇宙本体、宇宙万物的起源与演化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三方面的探究,深化了国人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中国自然观的发展。同时,严复的自然观中又表现出复杂性的一面,即观点之间的看似不一致,较为突出的有:一方面对宇宙本体作出了物质性解释,一方面又认为"大抵宇宙究竟与其元始,同于不可思议;"一方面在宇宙万物起源上否定创世论,一方面又认为宗教迷信不可一概否定。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严复自然观中的"看似不一致"实统一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之中。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的"乐是心之本体",将地位本属于情的"乐"提升到了本体的层面。这既是王阳明的特殊之处,也是其思想的特色之一。从王阳明心学思想内部特点来看,"乐"能获得本体的地位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乐"作为心之本体的一种规定,亦具有了心体的种种特征,为心的本然状态,是真正的心中之乐。在这种状态之中,天理流行、良知呈现即和畅,和畅处即为心体本然之"乐"。本体之乐作为一种本然已存在于主体之中,人人皆有皆同,为成就"乐"提供了内在根据,也赋予人能够体验"乐"的能力。但它不是现实的状态,是一种潜在的可能,它的发用流行须通过七情之乐来呈现。本体之"乐"不同于亦不外于七情之"乐",二者体用不离。  相似文献   

10.
作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唯一传世之作《道德经》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德育思想,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不争"和"言善信"。争之有损,意欲之"不争","为而不争",行"不争之争";不信之有果,行之"言善信","言善信"发端于"诚"的本体世界,皈依于"信"的意义世界,落实于"做人"的生活世界。深入研究和挖掘老子"不争"与"言善信"的德育思想,为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存以及身与心和谐共进,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道德资源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庸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认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核心范畴的中庸,蕴涵有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中庸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中庸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方法论功能。不过,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庸的社会和谐思想与今天所倡导的社会和谐之间的差异性研究,需要从多学科角度对中庸思想与和谐社会关系作深入探讨,需要加强对中庸方法论及其实践价值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观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认为它已经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分析了“和”文化对中国外交活动的影响,认为“和”文化构成了古代朝贡体系的文化基础,但在近代外交中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性,新中国成立后,“和”文化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智力源泉;指出“和”文化在当今世界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评价论研究在认识论方向和价值论方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被限制在主客体模式之内。为此提出开辟评价论研究的本体论方向。具体表现为:对“价”的意义追求,通过对人的意义领域追求来实现评价论研究的本体论方向;探究“评”的语言活动,通过对语言本体论的探究来展示评价论的深层根据;追求评价的实践本体,作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评价之特征恰恰来源于实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天人互动和谐"三个层面的现代含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互动性,充分认识人-技术-生物圈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天人互动和谐"的基本要求;中国现代化蓝图从根本上体现了"天人互动和谐"的现代理念,本质上表明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与"天人互动和谐"的内在一致性;科学把握"天人互动和谐"的实践观,将尊重自然与人类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国现代化和谐建设与实现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与保障.  相似文献   

16.
<春江花月夜>一诗,作者运用中国古代的哲学整体思维方法,通过春、江、花、月、夜这些艺术的背景,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宇宙观,使诗篇的形象鲜明、生动的艺术画面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识,哲理意识与艺术画面水乳交融,玲珑剔透,具有极高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物自体”理论一方面确定了人类认识的界限,把认识论中的问题规定为人类的认识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物自体”,即人类如何来不断突破认识的原有界限;另一方面在本体论中则从追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逐渐转向追问世界的意义是什么,从而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自他之后认识论才真正成为挑战人类知识极限的精神奥林匹克;本体论才真正成为思考人类存在意义的信仰之维。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美国杰出音乐家格什温因为成功创作钢琴协奏曲《蓝色狂想曲》而影响了全球范围的音乐创作,而《蓝色狂想曲》的成功则得益于他成功的和声实践。类似“爵士和声”这样既流行又民族化的音乐创作思维也成为音乐创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体系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哲学思想。就丰富而言,“新理学”体系既有社会生活方法论中的人与人和谐;又有“天地境界”说中的“天人”和谐。就深刻来讲,以“理”为主要范畴的“新理学”形上学体系,通过其心性论为“境界说”和“社会生活方法论”提供了“最哲学”的形上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是儒、释、道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和理念,不但代表天人合一的本体世界,代表人文环境的整体和谐,而且代表人性之美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氛围,是一种高尚的格调。而充分体现"和"的这些文化内涵的莫过于中国茶道,中国茶道的核心就是"和","和"文化在中国茶道中得到了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