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形散而神不散”——这散文个性的概括实在是太妙了。散文贵散而又忌散,散与不散之间,构成了散文的艺术。 散文贵“散”,以撒得开为美。它纵笔如风,挥洒自如,忽今忽古,时东时西,天南海北,上下左右,虚虚实实,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创造优美的文章境界。印度作家泰戈尔曾形象比喻散文象一片沼泽。怕“散”反而不是好散文。然而,天下的事情也颇有趣,散文又忌  相似文献   

2.
汉赋闲谈     
要给赋这种文体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不很容易的。它象诗,却不是诗;象“骚”,却不是“骚”;象散文,却不是散文。它象诗一样要求押韵,象“骚”一样体制宏大,象散文一样采取长短不齐、富于变化的句式。从本质上看,它最突出的特点是“铺采(扌离)文,体物写志”。赋在有汉一代极盛,体制大备,成为主要的文学样式,然赋之盛非赋之源也。 赋是由诗发展而来的。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自诗出。”他们都指出了赋的渊源所自,为我们考察赋的由来  相似文献   

3.
<正>散文的“形”,通常指散文的外在形式。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散文的“神”对“形”有凝聚和联结作用,“形”对“神”有“向心”作用。一篇好的散文,“形”和“神”总是完美和谐的统一,达到“形散而神不散”。下面试以《殽之战》这篇古代散文为例,谈谈散文“形”和“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当代散文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形散神不散”论。“形散神不散”论一经提出,即广为流传。“形散神不散”的确可以用来概括散文“形”“神”之间的自然和精巧、挥洒自如和细针密线、信手拈来和刻意追求、信笔所致和别具匠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它是散文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5.
散文要散。但是,这并不是象泰戈尔所说的那样:“散文就象涨大水时候的沼泽两岸被淹没了,一片散漫。散文又象一袋沙子,拉不拢,又很难提起来。”(冰心:《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这“散”的涵意,是指散文表现方法不拘一格,题材上连类宽广,内容往往熔古今中外、天南海北于一炉。散文乍看仿佛“散漫”,实际上中心突出,结构谨严。散文  相似文献   

6.
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不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也即通常所说的“形散而神不散”。从这点看来,笔者认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结构上的精巧之处,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似文献   

7.
林非散文在自己的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结合上,向读者昭示他的创作主张,实现着思维模式的突破与散文艺术观点的更新;在开放性、批判性、哲理性三方面表现其思维方式的特点和文化品格,在“决裂”与“回归”中作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从形散神亦散、表现个人丰富的“内心生活”方面,林非散文使散文重新回到了诗和文学。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散文的新辉煌 ,应归功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散文创作座谈会”和“我与散文”大讨论唤起的散文创作思想解放意识的觉醒 ,更应归功于散文界敢于突破“形散神不散”的束缚、勇于在散文“消亡”声中亮出“崛起”论的主张、勇于参加“大散文”与“艺术散文”之辩  相似文献   

9.
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念驱使下,杨朔散文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中,选材与提炼、意境与氛围,是杨朔散文凸现其既定思想目标而又最具有独特性与创造性的重要环节。杨朔因此使自己散文创作的艺术追求适合了当时时代的政治要求,因而也就以其“形散神不散”和“寻求意境美”的“诗化”品格成为了“十七年”年散文的典范性文本。其影响是深远的,但正因为如此,也留下了无法否认的遗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散文概念的变迁及散文范畴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国古代散文”的界定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将“散文”这一术语置于古代、现代、西方三维视角来加以观照,散文范畴的界定只能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界定,而这种界定是基于对散文文体作历史流变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散文无论是骈散之争还是韵散之争,都属于“文”内部的矛盾。无论用什么术语来指称它,它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散文历史悠久,民族性强,它与中国的诗词、书画、雕刻等艺术堪称人类文化的瑰宝,都贵在神质。散文就象面对大海吹奏的短笛,又象植根于冻土而俏然怒放的冰凌花。散文中,无论是恣肆汪洋的诸子散文,还是清丽流亮的记叙小品,都崇尚潇洒、通脱的气质。庄子的“逍遥”,陶潜的“悠然”,苏轼的“行云流水”……到鲁迅  相似文献   

12.
赋是一种介于诗与文之间的文体。说它偏向于诗,是因为它多有韵脚。早期的赋,语言形式或接近于《诗经》,或采用楚骚的形式;南北朝后期的短赋,也常常夹杂诗化的句式。说它偏向于文,是因为它没有诗那样具有整齐的句式,除律赋外没有严格的声律要求。汉大赋出现后,赋体有更多的散句,到了宋代文赋的出现,更趋于散文化,所以当代学者在编选中国古代散文时,赋往往被归入其中。其实,赋作为中国古代的文体,它是独立的,有其特殊性,它虽然有时具有诗的声情韵致,但不是诗;它的形式表面看像散文,但毕竟不是散文。 汉代人有时也将辞赋连称,甚至把辞也当作赋,例如班固称屈原的作品为“屈原赋”,从广义上说,《离骚》等楚辞是赋,也未尝不可。但从文体分类学的角度看,楚辞和汉赋有明显的区别,辞是辞,赋是赋,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相似文献   

13.
在《周易》中,“象”是“道”的显现,圣人由直观之“象”可以实现对形而上之“道”的体悟.并且,圣人通过效法万物之象而创设卦象,由卦象这种符号系统对“道”进行阐说.象虽直观却不同于形,它表现为“未形”之“几”的动态存在.象是整体情境中的象,它存在于整体境象中.简言之,《周易》之象具有直观性、动态性、整体性、形上性等特征.《周易》之象与中国文学艺术之象有很多类似或相通之处,它构成了文学艺术之象的直接渊源.  相似文献   

14.
一、文情运动文情,即文章情感,是我国写作理论古老而复杂的课题。两千多年来,我国古代写作家作过许多探讨,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论述,《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是,最早谈到情与创作关系的并不是《诗大序》,先秦《礼记·乐记》就有“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说法,屈原《楚辞·惜诵》有“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之句。嗣后,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指出“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则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感视作诗之“根”。迨至明、清,诗话、诗论之作诸家纷起,蔚为大观,不少著作都不乏独到的见解,袁枚《答蕺园论诗书》说:“且夫诗者由情  相似文献   

15.
赋是界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刘勰说它“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种新文体如果真能承袭《诗经》、《楚辞》“直抒胸臆之情,体物写志之意”的创作精神,它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可是它产生  相似文献   

16.
王珂 《东方论坛》2003,(3):33-40
散文诗是一种世界文学体裁 ,散文诗文体在生成发展过程中与诗、散文等文体相互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类似于散文诗的文体在特定时代契合的产物 ,是西方散文诗文体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 ,文体特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西方偏向于散文 ,在中国偏向于诗 ,甚至被长期视为新诗的一种诗体 ,极大地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散文诗”作为这一文体的“称谓”是不准确的 ,造成了这种文体与诗和散文两种文体的串义现象 ,导致了中国散文诗的文体建设与新诗的文体建设的混乱。  相似文献   

17.
散文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精悍、文情并茂、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迅速反映现实斗争的文艺轻武器。散文,不论记事、写人、抒情,都要立革命之意,抒时代之情,要真挚自然地表达作者战斗生活的感受与深思。散文在写法上,一是结构多为“形散而神不散”,或道古说今,或写景状物,题材信手拈来,笔意纵横驰骋,但始终循着思想的一道红线运行。二是  相似文献   

18.
“意境说”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的高低优劣,视乎意境之深浅与有无。“境”绝不是“不可思议之境”,但美妙之意境却又是在“但见性情”,不事雕琢的美妙诗中。意境论者是要求不要“雕缋满眼”,有“弦外音”和“状飞动之趣”,而不是“重意轻言”、“重味轻象”和“重静轻动”。有人如是说,不过是皮相之谈。一种学说只要它道出了真理,应不计较它属佛,属道还是属于儒。  相似文献   

19.
初试写作文学作品的同学们。在几种文学体裁中,往往开始觉得散文最容易。这是因为什么呢?乍看起来道理似是很多的。比如说,散文篇幅短。虽然诗更短,但显而易见诗更难写好。写诗,常常是分了行,远看象诗,读起来却没有诗意、诗味。有时象快板,有时象顺口溜,有时连快板和顺口溜也都不象。而  相似文献   

20.
宋前文体类聚的基本脉络,一是基于韵、散的文笔之分、诗笔之分到诗文之分,二是基于骈、散的古体、今体之分,两种类聚又相互交错。宋代文体类聚形成新特点:一是韵文文体和散文文体分途发展,二是散文领域“古文”和“四六”相互对立,画地分疆,与作为考试文体的“时文”三足鼎立,古文、四六和时文三大文类并存的格局逐步形成。三大文类的形成,促使宋代对文体的研讨向相应的类聚文体学发展,先后兴起了四六文体学、古文文体学和时文文体学。宋代类聚文体学的兴起,开启了面向多元需求类聚文体、指导文类创作实践的新途径,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