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美的园圃中,自然美是逾墙而出的一枝,迎风招展,显为人见。面对鲜花绿草,孩童也会喜形于色;置身奇山秀水,文盲也要叹为观止。然而,人类对自然美本质的理性把握,历来是一个难解难分的“斯芬克斯”之谜。自然美美在何处?客观派强调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统一论者则认为自然美在于主体意识性与客观自然物的统一;在社会派看来,自然美的根本之点在于自然物的“社会性”,而这“社会性”又即“客观  相似文献   

2.
论自然美     
在关于自然美的讨论中,人们对自然美的本质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促进了对问题的理解。一些同志认为,“自然美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从而揭示了自然美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一命题脱离自然对象的形式美去讨论问题,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为这就很难把自然物的美与真、善区分开来。因此,对这一问题似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美的根源问题是探讨美的本质的前提。当前对自然美的本质的不同答案,无不与其对于美的根源的见解直接相联。目前我国主张自然美在客观的“客观论”中,影响较大的就有两大家。一家主张自然美在客观社会性;包括近年出现的关于自然美是人类社会系统自调节自控制的社会美的反照说;一家主张自然美客观地存在于自然本身。自然美的根源究竟在哪?本文想就上述各家之论点进行一些考察,以就教于诸君。  相似文献   

4.
自然美与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化的自然,而人化的自然与人类的实践的自由是密不可分的。从本体论方面来看,自然美是一种社会的局性和价值。从发生学方面来看,自然美是人类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从认识角度看,自然美存在于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本身之上,具有客观性。从现象学方面来看,自然美必定附丽于自然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其形象之上。总之,人类的自由是自然美的最内在的本质核心。  相似文献   

5.
<正> 一自然美的本质在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自然美的这种本质是由多层次构成的。它的第一个层次,或者说它的基本前提和总体特征,就是自然人化本身。自然的人化与否,体现在它和人的关系上就是两者是和谐统一,还是彼此对立。早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当然谈不上人化。即使在人类社会的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产技术和经验都非常贫乏,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十分艰难,一时还难以将自然人化,人和自然的关系还不可能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马克思、恩格斯说:“自然界最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同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人只能受自然的统治。自然  相似文献   

6.
自然美在美学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历来存在许多争论。陈望衡同志的《简论自然美》(载于《求索》1981年第二期)一文,对自然美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是很有益的。但是他认为自然美产生的根源,“除了人类的生产实践之外,还有别的途径。有很多自然物,虽然人的实践没有能加之于它,但人的审美感官——视觉和听觉能够达到它。它虽不是人们生产实践的对象,却可以成为精神活动的对象”,“自然就通过人的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两个途径实现了‘人化’”。这一论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是一对虽有联系,但区别相当大的概念。自然美属于传统美学的范畴,而自然生态美则属于生态美学的范畴。自然美的根源被认为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而自然生态美的根源却被认为是自然生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协调。人们对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的欣赏也不完全一样。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有着不同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兰州学刊》发表了刘世昌同志《试论自然美》一文,读了以后,很受启发,文中从自然界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性辨证统一去解释自然美,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阐述中,有些提法如“美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却是值得商榷的。下面谈点自己的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有时也被称作自然本质),马克思主义也是承认这点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如何评价。有的同志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最纯洁、最高尚的,因为它表现了人不加“修饰的本来”面貌,是人所固有的,没有经社会因素的干扰,因而是最纯真的了。在他们看来,一谈到社会,就掺杂着虚假成分,是对人固有的纯真本性的破坏。这些同志断言,人的本质就是人性,“人性就是人类共同性”。他们提出,探讨人的本质就是要寻找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一般共同点。有人甚至认为这共同性是固定不变的,人作为人,不管时代、地区、民族和阶级的区别,都有一些永恒的本性;自然是和社会文化对立的,因此这种永恒不变的共同本性就是自然属性。有人直截了当地对“人性”下了个定义——人性就是人类自然本性。笔者对这些看法不敢苟同。我认为,只有正确评价人的自然属性,才能把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
去年《学术论坛》第三期所载刘道良同志的文章认为,不是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实际上是要对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某种限制和规定。但是,这种限制和规定是否正确,很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如果要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述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那末,可以说联系是辩证法的基础。要正确认识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联系。作为辩证法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联系是对客观世界辩证关系的反映。联系就是事物的关系。它不是人们头脑的产物,而是客观世界及其事物具有的本质属性。在客观辩证法中,联系就是事物的一切  相似文献   

11.
<正> 房延军和李三怀同志《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人道问题的探讨》一文(发表于1981年3月19日《解放日报》〈新论〉),对周原冰同志阐说不能矫枉过正,不能把人性人道强调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性和人道》一文提出异议。拜读之后,感到两位同志的论点还有商榷的必要。房延军和李三怀同志认为:周原冰同志说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纯生物界的‘自然人’”是不对的,认为费尔巴哈是承认人的社会性的。理由是费尔巴哈也谈到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直接讲到“社会的人”。但是,他们又承认费尔巴哈“没有从人们现实的社会联系和所处的生活条件去具体考察。”我们认为,作者的这种立论是矛盾的。首先我们要问的是,我们所理解的社会性是什么样的社会性?如果认为只要讲到人与人的关系就是承认人的社会性,那么任何人,甚至包括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神的本质的一些宗教神学家,也是承认人的社会性的,岂独费尔巴哈而已!但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以及我们在理论讨论中所讲的属于起码常识的人的社会性,是有其确切涵意的,那就是认为人的活动本身是一  相似文献   

12.
一、差异包含着矛盾的因素,但不等于现实的矛盾差异与矛盾各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不能加以混淆.客观世界是各种事物及其关系的无限总和.每种事物在其内部和外部都有许多规定性(属性、质、特征、等等),这些规定性之间的不同,就构成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就是哲学上所谓差异或区别.同时,客观事物也普遍地存在着联系.事物的联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外在的联系,又有内在的联系;既有非本质的联系,又有本质的联系;既有偶然的联系,又有必然的联系,等等.所谓矛盾,就是事物一种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事物对立面之  相似文献   

13.
李丕显同志新著《自然美系统》(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理论视野,新的体系构架对自然美做出了不同他人的阐释,体现出新的特色.该书强调自然美是一个复杂的美的独立系统,它具有自身发生、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具有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整体性质,并且和其他系统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在总体上,作着把自然美理论的逻辑结构同自然美发展的自然历史进程及人类对自然美审美意识嬗变的历史过程内在地有机地统一  相似文献   

1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范畴所表征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换关系。这是一种本体论规定,这种规定就在于揭示“联系”的本质特征——客观性,即“联系”本质上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通常讲的“客观联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5.
<正> 人性,不仅是文艺理论的核心,而且是人的本质,是社会的本质。几千年来,有关人性的论述观点实在繁多,但归纳起来只有三种: 一是自然性说。认为人性就是:“食色”、“生物性”、“动物性”、“人的自然性”、“人类自然本性”…… 二是社会性说。认为人性就是:“善”、“恶”、“人的世俗德行”、“人的阶级性”、“人的社会性”…… 三是自然性和社会性混合说。认为人性就是:“人类自然本性和阶级性”、“人类自然本性和社会性”…… 研究人性的方法也不一样,有人用“异化复归法”、有人用“遗传学”、有人则用“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动力,对于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促进事物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事物发展动力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仍有不同意见的争论。本文拟就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关于矛盾,即对立面的又统一,又斗争是事物发展动力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明确的论述。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列宁也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毛泽东同志讲得更明确:“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是对客观物质世界运动本质的科学抽象,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  相似文献   

17.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和现象所显现的美。自然美的根源是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准自由使得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区分为直接实现的和未来必达的审美关系,从而生成了自然美的柔美和刚美的不同形态。人类的实践自由的不断扩展使得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不断转化,人类的自然审美逐步形成了“回归自然”的趋向,这种趋向更加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自然美就成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标志和尺度。  相似文献   

18.
自然美是自然性的,是心灵性的,还是社会性的?这个美学问题争论有年而未决。笔者认为,个中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的同志把美的社会性和美的客观性对立起来,好象一讲美的社会性,特别是一讲自然美的社会性,就否定了客观性,就是“主观唯心主义”;二是主张美的社会性的同志,其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特别应着重阐明社会性和客观性、“自然性”的关系,说明自然美中客观性与社会性是否能以统一。本文的目的是想对此作些探讨。(一)自然美社会性的现实前提大千世界,美的事物姿态纷呈,色彩斑烂,概括起来不外两个基本特征:形象性和感染性。前者指的是美具有可供主体感性观照的具体形象的性质,这是构成现实的美的首要条件。后者指的是美的形象在供主体观照的过程中引起美感愉悦,给人以美感享受的性质,这是现实的美的实质内容。可见,现实的美的生成有一个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正> 我们认为,人性就是人类所共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性,即自然本性或生物特性、社会性和精神自主性。本文试从社会性是人性的一个因素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它的基本内涵。 “人性就是人的社会性”,这个定义在我国可以说是最为公认的了。但是我们却从未看见人们对人的社会性做明确的规定,至多是做了些否定性的规定,如“人不能脱离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文学界出现了一种值得重视的倾向,就是有些同志宣扬了抽象的人性论。这在文艺界和社会上已经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需要通过学术论辩,予以澄请。关于所谓“人性就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人的本性、本质究竟是什么?有的同志说:“什么叫‘人性’?它就是人类自然本性。”什么是“自然本性呢”?有的认为包括肉体和精神两方面,说“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本质力量’便是人性”。有的则认为只是关于肉体方面的,说:“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需要,以及人的肉体组织所提供的满足需要的主体条件(即功能)。由于人的肉体组织构造一般地说是相同的,所以人类有着以共同生理构成为基础的共同的人性需要。”有的同志干脆用中国儒家的一句老话:“食,色,性也。”来概括这种共同的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