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修人加入“湖畔诗社”前,丰富的社会经历与多元化的艺术资源使他的早期诗歌创作带有明显的新旧交融的痕迹,诗歌创作倾向于人道主义与乐观主义的思想,注重选取花草类和田园类意象以营造恬淡的田园意境,语言上容纳了旧诗的格律特征、新诗的口语化特征及民歌民谣的技法等。应修人诗作的多元尝试是新诗发轫期诗歌探索的缩影,几乎囊括了各种可能的路径。他在格律存留、抒情方式等多方面均提供了有益经验,但频繁转换创作路径,也令部分诗歌的思想与艺术不够成熟。  相似文献   

2.
(一)在我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诗坛上,汪静之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他是较早作新诗的诗人之一,从一九一八年开始汪静之就学作新诗,一九二一年开始,在《新青年》、《新湖》、《小说月报》等主要杂志上发表新诗,一九二二年,汪静之与应修人,潘莫华、冯雪峰一起组织了我国新文学中最早的诗歌团体——“湖畔诗社”。湖畔诗社的诗人们“以淳朴的爱情诗开始走上文坛,他们的作品流露了青年的坦率的感情,对自由婚  相似文献   

3.
《论湖畔诗社》一书对湖畔诗社作了全面的研究,具有研究深入细致、评论客观公允二大特点,不但是一本系统研究该诗社的专著,也是一部研究新诗社团的专著,填补了我国新诗社团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应修人,湖畔诗社主要成员之一,短暂的一生写有一百余首诗。以1924年为分界线,前后期待具有明显的变化。前期以写情诗著称,写不尽人生的欢愉和爱;后期由于投身革命,真实地看取了人生的全貌,大声喊出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的诗风轻倩、质朴。他既是一位热情的诗人,更是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学史上,爱情诗创作大约和爱情本身一样古老,其数量何止成千上万!但是在中国诗坛上,用自由体形式专事爱情诗创作并在诗坛上产生影响的,则是从湖畔诗派开始。 60多年前,当新诗创作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开始蓬勃兴起和发展的时候,在杭州的西子湖畔,由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四个青年人组成的“湖畔诗社”宣告成立。湖畔诗社成立得快,解散得也快,前后不过三年多时间。虽则如此,这个诗派却以自己的创作风格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据着一席地位。湖畔诗派步入诗坛之初,当时中国诗坛上虽然已有不少人尝试着写作新诗,但比较有地位且出了诗集的只有胡适、郭沫若、俞平伯和康白情四个人。“湖畔”这几个无名小辈能够跻身诗坛,当然跟他们诗作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特色不无关系。“湖畔”诗人的诗,就其创作数量看,只有四人合集的《湖畔》、《春的歌集》、  相似文献   

6.
作为“湖畔”诗社发起人之一的应修人,他创作的诗篇数量虽不多,但在中国现代诗坛上留下的清新淡淡之味却永值得后人留恋。这种清淡,不仅在诗人的性格内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在题材以及新式装旧意等格式的转变中。  相似文献   

7.
T·S·艾略特的诗歌与文学批评观念对中国现代诗歌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梳理艾略特在现代汉语新诗界激起的旧诗回想,可以增进理解中国现代诗歌进程的复杂性。许多现代汉语诗人通过写作对旧诗传统进行了细入肌理的思考,新旧交错的痛苦过程,孕育了他们的旧诗辨识能力和新诗创造能力。“离弃”旧诗的新诗革命者对新旧诗关系的理解和思考,在当下汉语诗歌建设中显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关于新诗和旧诗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诗歌理论。他关于诗歌风格的多样性提倡,诗歌民族化、大众化的倡导,诗歌的形象思维以及新诗和旧诗的出路等问题的论述,对我国现当代新诗与旧诗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探求毛泽东诗论框架及其价值,有利于发扬民族传统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也是毛泽东诗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早期新诗的"自然"之说既已发生,其话语迅速衍生,成为新诗的重要观念.一方面,在早期新诗人的信札、文章中,"自然"论被广泛应用于理论表达和批评实践;另一方面,对"自然"论的阐释和辩驳,事实上关涉到新旧诗之争等重要话题:其一,关于"自然"一词的论证,即是新诗、旧诗争夺的话语场所.其二,关于"写"与"做"的争论,从强调其对立转化为申明其并列和统一,其价值优劣甚至呈现某种程度的颠倒,并都被整合到"自然"论中.其三,新诗与旧诗之争,表现在"有韵"与"无韵"、"自然"与"格律"的争辩上,其所指实际在于新诗是否具有"合法性".新诗、旧诗的维护者运用相似资源,却得出了不同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一在冯雪峰逝世十周年的日子里,我读着他留下的纯真而又滚烫的诗章,不禁为他的人格力量所征服,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仿佛一幕壮烈的悲剧刚刚落幕,那崇高的美感占据了我整个的心灵。我一遍又一遍读着他在《火炬》一诗中的句子: 从黝黑的森林里出来, 扎着枯枝点起了火炬, ……这是他1941年至1942年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期间写成的作品。简直可以看成是他一生光辉人格的写照,他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点燃了一支火炬,燃烧着自己,给人间带来温暖和光明。他立志做一支“永远不灭”的火炬。雪峰一生的诗歌创作,主要是在民主革命阶段,可以分为“湖畔”和“上饶”两个时期。1921年至1923年,他在杭州市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与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结成了湖畔诗社,共同出版了两本诗歌合集:《湖畔》(1922年)和《春的歌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旧体诗词鉴赏和创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一生喜爱鉴赏和创作旧体诗词,而且鉴赏和创作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毛泽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既批判地继承了旧体诗词的表现形式,又运用传统体裁表现丰富而崭新的现实内容,其诗词在表现形式上突破传统,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在思想内容上超越传统,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邃的革命情怀。在旧体诗词遭到否定和排挤的情况下,毛泽东不因个人的偏好而无视中国诗歌的发展实际和发展规律,而是以自己成功的创作实践和精到的诗歌理论擘画出新中国诗歌发展的格局与方向。毛泽东对继承和发展中国旧体诗词传统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文学旧体诗词初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批以此为题材的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中形成了具有独立的文学内涵和价值的文学现象,“九一八”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文学的初声,成为中国及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旧体诗词作品,由此,旧体诗词出现了20世纪以来第二个创作高峰。有的作品延续、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边塞诗传统,咏叹悲歌慷慨的军旅生活,有的作品在当时中国整体的社会情境中去体味这一事件,充满了家国之忧与救亡之切的尖锐沉痛的社会批判,还有作品对“九一八”事变作历史省思,透视研索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其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探讨其中的规律与教训。“九一八”文学中的旧体诗词显现了20世纪文学与文学传统的脉系关联,是闪烁着现代中国文学精神的创作。它所显示的旧体诗词在新的社会、时代中的创作实绩,为我们打开了考察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学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诗歌从诞生开始到现在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九十年中正是一批又一批先锋诗人的努力,才使得中国新诗在变革中不断前进。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诗歌写作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变化,出现了多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诗歌事件。本文借助对于"先锋"的定义,从底层写作、本土化写作、口语化写作等三个诗歌写作倾向,及其包含的"底层诗歌写作"、"打工诗歌"、"草根诗歌"、"新古典主义"、"梨花体"、"下半身写作"等六次影响巨大的诗歌事件进行分析,去探索当下诗歌写作中的先锋,对他们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同时也对伪先锋现象进行分析批判。在对十年诗歌史进行总体性的发掘、批判与反思中,更加客观地看待新世纪十年中国诗歌发展的现状,总结这十年诗歌史中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去探索中国现代诗歌可能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人类意义的确认还是生存价值的指证,诗歌都在其中,如影随形。在商业因子无处不在的当下,热爱诗歌并执迷于创作的人往往面临着某种冒险。这种冒险对于每一个诗写个体来说,与其说是创作困境,不如说是生存警醒。在罗鹿呜的诗歌文本中,记忆和伴之而来的遗忘既是对冒险的诚实回答,更是对生存价值的体认和建构。在不断超越的诗写策略中,罗鹿鸣凭借独特的经历和对诗歌的感悟,完成了对过往生活的意义重述,也强化了对当下诗歌的美学关怀。虽然,在其借助记忆还乡的过程中,诗写策略也面临着传统文明衰落后所带来的新挑战,但这种挑战,应该视为优秀诗人承载生命价值的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存在着许多分歧 ,彼此互相攻诘 ,相持不下。如何评价不同观点和理论流派之间的斗争 ,是研究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史时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联系诗歌艺术的创作过程 ,认为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都可归入“教人作诗的理论”和“教人作什么诗的理论” ,进而指出相互分歧的理论事实上并不矛盾 ,而是相辅相成的 ;同时 ,本文还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理论体系的构成 ,发表看法 ,力求能更好地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王蒙初到新疆的生活为背景,从王蒙对新疆地方风情的诗意描绘中,探讨王蒙旧体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从对王蒙创作的当代旧体诗歌解读的侧面折射王蒙作为诗人的本色与风采.  相似文献   

17.
在罗羽的诗歌中"植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植物"既是诗歌内部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与诗人情感的图腾,也是一种对自我、对社会、对人类的表征与人类生存处境的转喻,同时他诗中的"植物"还是一种地方志的铭写,是使写作更加有效的特殊的感受方式与感受力的显现。对"植物诗学"的敏悟使罗羽的写作逐渐呈现出具有自身个性的美学特征,并使他的诗歌具备了尖锐的力量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试论隋炀帝在南北文化交融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高祖虽然在军事上、政治上完成了统一南北的大业,但是并没有使关陇军事豪族、山东旧族和江左士族这三股具有深厚而独特社会文化传统的势力在文化上统一起来,隋高祖在位时对山东旧族、江左士族推行的压制和打击政策,更阻碍了三方归一的文化融合过程。然而,这种状况在隋炀帝嗣位后就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观。他不但一改其父一贯排斥山东、江左文化的做法,致力于吸收、融合江左文化、山东文化,还躬自实践,以其虚怀若谷的态度、勤奋创作的精神,融南北诗风之长,取得了较大的诗歌创作成就,为初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炀帝生活作风、施政特点的成见,人们忽视了炀帝在文化建设、诗风融合方面的贡献,所以本文从现存史料中钩沉索隐,旨在阐述隋炀帝在南北文化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尽可能恢复此段文化史、诗歌史之真面目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期出现了许多善诗的典型山人,他们通过创作诗歌活动四方,赢得生存的资本,这给其他山人提供模习的路径。通过资料的爬梳,还原了沈明臣在嘉万之际的诗学活动,展现了其作为典型山人建立的过程。沈明臣是浙江宁波人,他壮年游胡宗宪幕,与徐渭在幕中结交、切磋诗艺,胡幕散后又与后期复古派进行诗文互动,并编刊了为胡宗宪讼冤的《孤愤集》,晚年主盟甬上文坛,成为诗坛耆宿。  相似文献   

20.
顾瑛以独立的“文人”身份和以赋诗为娱乐的文学理念崛起于元末 ,主要通过主持玉山雅集及其诗歌创作与杨维祯相呼应而领袖文坛 ,为铁雅派的发展和古乐府运动的演进以及元末文学的繁荣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