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工程师     
在广西忻城县古蓬人民公社东河大队的河边上,有一座水力万能加工厂;它随着滾滾的河水,日夜不停地發出隆隆的有节奏的声音。許多人来到这里,都会想起一个身体魁梧,渾身是勁的僮族普通农民樊長春来。樊長春,当地群众又称他为“土工程师”,今年三十八岁。他沒有讀过書,只粗略地学过几天木工手艺;可是他有股子鑽勁,不管看到什么新东西,就动脑筋想一想。在大战鋼鉄的时候,他正担任副业股長的职务,因此鋼鉄大軍的粮食加工任务就落在了他的肩上。当时他們只有两个水碾,每个水碾一天仅能碾二千斤米,虽然大家紧張地舂的舂、磨的磨,篩的篩,但  相似文献   

2.
一个年轻人在海滩上漫步,看到许多小鱼因退潮回不了大海,在沙滩上蹦跳。于是,他把小鱼一条接一条丢回大海。有人看见了,不解地问他:“你这桴一条一条的丢哪一天才丢得完呢?”他笑着回答:“如果我不丢,它们都会干死。我丢一条算一条,每一条都是一个生命啊!”今天,类似的话语又在我们耳边响起。那就是花垣县环保局全体人员的誓言:“坚决不欠新帐,只还老帐,还一件算一件,终有一_天会还大家一个美丽的花垣。”常言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他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誓言。2005年底他…  相似文献   

3.
去年3月一个风和日丽的正午,在攀钢焦化厂新试验楼的会议室里,五颜六色的纸花组成了美丽的图案,簇拥着一个红彤彤的“囍”字,在美妙的轻音乐声中,一对新人挺不好意思地站到了一起……参加婚礼的人有的刚脱下工装,有的还戴着安全帽,有的甚至上着西装,下穿大头鞋。“卡嚓——”  相似文献   

4.
肉多济粮     
据预测,即使到本世纪末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一万亿斤,人均仍不过800斤。随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和人口不断增多,现有耕地利用率日趋饱和,在不能大量垦殖新地和科技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要实现上述目标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粮食方面面临的压力,将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大力发展畜牧业,以肉济粮。不妨先看一看国外几个成功的实例。本世纪初、上世纪末,美国西部地区因大量垦荒  相似文献   

5.
珞巴族老人恩普,打了大半辈子猎,射杀过上千头扭角巨羚,几百只野猪、黑熊和凶狠的雪豹。 他的木楼里挂满了羚牛头、野牛角以及野猪的下腭,那是他胜利的勋章和光荣的标志。他使用的猎具是地弩和毒箭,他从不使用钢枪,也买不起钢枪。他对使钢枪打猎的人存在着一种固执的偏见,认为这种人不是胆小鬼,就是缺少珞巴汉子的义气,因为这样对野兽来说太不公平了。那年我到卡布村的时候,恩普已是七十高龄,仍然身不离弓箭、心不离猎场。我曾经亲眼看到他猎回一头二百多斤的黑熊,而且美美地吃了几顿熊肉,油脂厚极了。  相似文献   

6.
2002年2月5日,湖南桑植县凉水口镇鱼兰溪村黄天行家宾客盈门,鞭炮鸣响。跟黄天行一家住了20多年的孤寡老人黄斤宣迎来了他的百岁生日。面对客人们的祝福,黄斤宣老人激动地说:“没有义子天行和媳妇贵珍,就没有我的今天,只是苦了他俩……”义子从天而降1902年2月5日,黄斤宣生于桑植县沙塔坪乡分水岭村。老人一生无儿无女,勤劳质朴,即使年愈古稀,只要不生病,他都会照常下地做农活。然而,随着年纪增大,老人感觉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看到别人家有儿有女,老有所靠,而自己眼看八十了,却孤寡一人,内心感到十分凄凉。黄斤宣老人的事传…  相似文献   

7.
大瑶山漫记     
我对大瑶山的感情是浓厚而深沉的。这不仅是因为大瑶山翡翠般的丛山峻岭和那秀丽的松杉绿竹给了我不可泯灭的印象,而更主要的是那里具有“老山性格”的瑶族人民使我永远不能忘怀。记得,在一个春雨微寒的夜晚,我来到了过山瑶赵诚进的家里,灶内正在炽燃的松枝,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我们浴着飘散的暖气,坐在火灶前攀谈起来。赵诚进是一个中年的农民,脸上虽已显出了几丝皱纹,但是古铜色的容颜,冲淡了他的衰老。他告诉我,解放前,他是一个过山瑶,是老山里最受压榨的山丁。那时,落后的“石牌制”还统治着老山,剥夺了过山瑶的一切生活权利。老山上的一只飞鸟,溪流里的一尾游鱼,密林中的一头走兽,甚至松柴、野果,赵诚进都不能触动。他只能担负着“种树还  相似文献   

8.
李彪  司夏 《民族论坛》2005,(3):29-31
在结婚的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男友变成一个植物人,连医生都对她说:离开他吧!而她偏认定:今生既然有过一段情缘,就一定要陪着他走下去。在漫漫的十年间,体重仅仅100来斤的她,背着手不能伸、腿不能弯、体重将近180斤的男友,胸前再挂一个20多斤的包,乘汽车、赶火车、坐轮船  相似文献   

9.
猴异     
这是建国前,张家界地区发生的一件真事,至今,老人们尚能娓娓道来。那是冬末冰封的一天,吴二爷带着打猎工具上山捕猴。他的老祖宗是湘西有名的土家猎手,家里很穷,祖宗三代靠打猎度日。吴二爷的枪是他爹爹从云南一位打虎匠手中花了二十只猴子的银钱买来的,成为这一带的名枪。他爹爹死的时候,将这个遗物传给了吴二爷。那天,他照常到猴子坡猎猴子,奇怪!这天猴子甚少,发现了几只猕猴都在枪射不到的悬崖上,他失望地在树林子里转了一圈,纳闷地往回走。刚要出林,忽然听到左边崖壁上一声猴叫,他抬头望去,一只母猴蹲在一棵树桩上,正…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初回故乡时,我拜访了中国壮语文化网络教育学院学术顾问、壮学专家王明富先生。他将其2007年底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作《那文化探源》送给我。当时我只翻开几页,就被里面丰富的内容吸引住了。  相似文献   

11.
在汉文化创造天上酒星掌酒、人间神农制酒、仪狄造酒、杜康酿酒等传说的时候,各少数民族也开始以种种神话传说来诠释酒的起源。在柯尔克孜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正在迁移的小部落,经过一天奔波以后,傍晚来到一个山口,就在草地上住了下来。人们又渴又饿,争先恐后地从马背上取下大块的肉和羊皮袋中的马奶食用。当其中一个人打开他装有半袋马奶的羊皮袋时,一股清香迅速散溢开来。他惊异地叫来了伙伴,把马奶倒在几只木碗中,大家小心翼翼地品尝着,只觉得香甜爽口,于是,他们就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喝完之后,人们感到浑身的疲劳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贵州省道真自治县玉溪镇供销社在城郊的巴渔办有一间生产白酒的小酒厂,兴办的头几年,这个厂还红红火火,将白酒远销附近几个乡、镇和县城。后来,由于经营管理十分滞后,年年亏损,该厂邻近的人喝口白干,也要到城里才能实现。2001年至2002年间,厂址未变,厂房依旧,可厂里人往车来,每天销出八、九百斤白酒,颇为热闹。远比建厂后的最佳时期还兴旺。对此,笔者顺便问了在场的七、八个人:“是谁救活了这间酒厂?”他们都指着一个中等身材,年近花甲,面容严肃的男子,说:“是他救活的!”他叫谢朝志,是远离县城20多公里…  相似文献   

13.
为拍一组党员教育片,我随电视拍摄组来到了畹町市弄弄景颇族村。在这里结识了村长李腊刀。临近他家,一眼便看见了他家新盖的瓦房,顶上电视机天线直指蓝天。看着天线,我思绪万千:电视,这现代文明的文化生活用品竟闯入了边疆少数民族农村的家庭中,闯入了这些祖祖辈辈只知道刻木、结绳记事的景颇族村民家。这真是一个跨越世纪的飞跃呵! 说也巧,这天正值星期日。一进屋,便见堂屋里坐满了男女老幼,个个聚精会神地看电视节目。这场面自然真实,令我们感动。不由分  相似文献   

14.
苗家女要为肖像权打官司2月8日,我们来到雷山县上郎德村这个民族特色浓厚的旅游村。天已渐渐黑了,我们来到陈老支书家,这是一个三代同堂、温馨幸福的家庭。陈老支书虽已不在任,可村里人都这样热情地称呼他,我们也入乡随俗。老支书乐呵呵地热情招呼我们休息,他的儿...  相似文献   

15.
<正> 初秋,我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访问了土家族聚居的亚鱼村。该村座落在流经湘、鄂、川三省边境的酉水河边。从保靖县城出发,乘客船逆水而上,四小时便可到达。当我们乘坐的客船行驶到拔茅乡码头停靠时,一支迎亲队伍嘻笑喧哗,吹着唢呐,打着土家镏子,也搭上了我们这条客船。人们感到奇怪。迎亲?一样嫁妆也没有。小伙子们只拿了一些生产工具象以往社员出工一样单调。一位年轻后生的胸前挂着一朵红花,看得出他是新郎。新娘在哪里?迎亲没迎到新娘还有什么意义?人们在诧异地询问中才知原来这小伙是隆头乡亚鱼村从拔茅乡马吉村迎来的上门郎。近几年,远乡近村19个年轻后生被亚鱼村招郎。  相似文献   

16.
县委书记崔建平和他的回族朋友文/刘俊奇杨林山东无棣县五营村的回族群众亲切地称县委书记崔建平是他们的朋友,听似平常,却真诚地表达了五营村几辈人乃至全县回族群众的感激之情。五营是无棣县最大的回民村,6个自然村3500多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近80%。崔...  相似文献   

17.
根雕·金雕     
在一个乍暖还寒、忽冷忽热的春日,我回到了地处高山峡谷中的故乡仙米。仲兄问起五弟今年什么时候回家来时那语气有点激动。五弟在北京工作,好几年才能回来一次。我把五弟来的大概时间告诉之后,仲兄沉思的目光长久地望着某个不确定的地方。作为弟兄,我跟他的思路常常很接近。此刻,我大体上能判断出他在想什么。仲兄是那种富有智慧的人。他要是像我这样受几年教育,肯定比我有出息。他的命运是时代造成的,或者说是贫穷落后埋没的人才。“来,我给你看样东西!”他冲我神秘地笑了一下。他从南墙角库房梁上取下一个脏兮兮的塑料编织袋,从里面取出一…  相似文献   

18.
宗荷 《民族论坛》2009,(10):26-26
<正>一台小型柴油机、一个刀盘、一个滚筒、一根皮带、几根铁柱,便组合成一台100来斤的小型联合收割机。2008年4月,该收割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19.
八十岁的老战士、共产党員馬新才,是新疆生产建設兵团二十一农場的一面紅旗。按照国家的規定,他早已是退休养老的人了。可是这个老人,一心为了把边疆建設得更美好,却終年累月坚持着劳动,种瓜、种菜、喂猪、养鷄、搞副业,从不肯休閑,每年总要以自己的劳动为国家創造几千元財富。年年农場的功臣、模范大会上,都有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去年他养大三千多只小鷄、小猪,种了三亩大白菜和五亩瓜,还用瓜皮熬了六百斤糖……共生产了价值三千多元的副业产品,創造了农場个人上繳利潤最多的数目。农場里的人都非常爱戴他,称呼他“馬伯伯”。  相似文献   

20.
我的外公     
熊苏 《民族论坛》2001,(1):43-43
外公今年67岁,他个儿不高,却长着一个可笑的大脑袋。我最喜欢摸他的大头了,因为那上面几乎是寸“草”不生,只有几根稀疏白发可怜巴巴地耷拉在后脑勺。我逗外公玩,问他的头为什么那么大。外公笑眯眯地说:“因为我的脑袋里装满了智慧。”这是一部卡通片里的话,我听了大笑。  外公不是湘西人,他的老家在邵阳。听妈妈说,文革时因为外公在大学里讲了真话,被赶到湘西一个偏远的村子里当医生。那时,村里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外公很痛苦,几次想自杀,但他终于挺过来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讲真话也会受到打击,外公很认真地对我说,因为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