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梅兰希顿与德国宗教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梅兰希顿少年时受人文学者罗伊希林的培养与伊拉斯莫的熏陶,成为一位著名的人文学者,后来,他积极投身于宗教改革运动,全力支持马丁·路德.他既是奥格斯堡信纲的起草人,也是后继路德的德国宗教改革的领导人.但他在去世后的三百年间却一直默默无闻.他与路德的分歧在于他希望与天主教会妥协,而正统路德宗反对人文学者在教会内部推行宗教改革的主张.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所致,由是,伊拉斯莫、莫尔、罗伊希林与梅兰希顿最终均走上了悲剧性的宿命之路.经过19世纪以后的反思,学术界对人文学者的评价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伊拉斯莫和路德是欧洲中世纪后期两位巨人,一个是人文主义泰斗,另一个是宗教改革的领袖。二者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点。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围绕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的问题,史学中曾有一些明显的误区,如对罗马教皇“千人一面”;对天主教会本身的改革未予肯定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两者反天主教会腐败、特权的主要目标虽基本一致,但内涵与影响有别。两者互有促进,有先后之序。欧洲文艺复兴共历早、中、晚三期,诸国各有不同特点。人文主义宗教观具有一些主要特征,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有共同特点,但各国间又互有差别。本文着重对比分析了路德宗、加尔文教与英国宗教改革的不同类型,并阐述了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而又富有争议的人物,相较于学界对改教时期的路德的神学思想及实践、他的政治态度以及他的影响这三方面的热切关注,《圣经·旧约·诗篇》对路德的整个思想体系和行为实践的奠基作用却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评价。本文从路德的音乐价值观、圣经观及其圣经解经法和路德神学思想中心的“因信称义”说三个方面归纳了《诗篇》在其中分别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指出《诗篇》不仅是路德之许多重要神学思想观念的肇始,更是他推行宗教改革的重要工具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5.
拯救信仰——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对于复兴基督教的重大意义。指出宗教改革成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马丁·路德的高贵的个人品质,他既是忠实的信仰者,又是坚定的改革家,敢于同罗马教会的腐败势力作坚持不懈的斗争;另一方面在于他因势利导,改造教会组织与旧教义,使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相适应,从而使古老的基督教获得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试析慈温利宗教改革的激进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利希·慈温利和路德同为第一代宗教改革家。慈温利的改革比路德更富于激进主义色彩,其政治与宗教改革合一的思想及其崇尚理性的倾向,预示着有别于后者的另一种宗教改革取向的诞生,对瑞士的历史进程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慈温利宗教改革的激进主义倾向入手,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7.
依赖诸侯进行宗教改革是路德一贯的立场,因此他中晚期反对人民革命并不意味着他“背叛”了人民,而是他的一贯立场在新形势下的变相表现形式。路德一生所坚持的乃是依赖储侯、进行市民阶级的宗教改革的立场。他中晚期继续对天主教展开斗争,最后走上与天主教完全决裂的道路。他中晚期捍卫了他早期提出的“因信称义”的根本原则。路德的宗教改革立场和根本原则具有一贯性。  相似文献   

8.
马丁·路德经济伦理思想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丁·路德的经济伦理思想,是其宗教改革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生前被称为经济“专家”,后来,被马克思誉为“德意志最早的国民经济学家”,《资本论》中有二十多处引证了路德的论断。我国史学界有两种对立的评价:其一,认为路德坚守了封建主义的经济伦理,而对资本主义精神抱敌视态度;其二,提出路德的经济思想带有—定空想社会主义性质,他属于批判的政治经济学的先驱者之一。我们  相似文献   

9.
“因信称义”说是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时的主要理论。但“因信称义”说由来已久,早在一世纪晚期已是基督教的重要教义;后来,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它作为传统思想材料长期存留下来,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演变。路德是按自己的需要将传统思想加以引申和发挥,以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在路德的理论里,一方面反映了包括市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的反封建要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市民阶级的保守、妥协观念及其对诸侯的卑躬屈膝。而同属一个路德的这些思想,既能在当时德国的经济、政治条件中求得其社会原因,又能在以往的神学家那里找到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0.
路德初論     
一、问題的提出。二、路德所处时代的特点及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怎样理解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三、路德的生平和他的思想渊源;从胡司到路德。四、“九十五条论纲”的剖视。——对評价中两种偏向的商榷。五、试将路德的宗教改革活动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六、路德宗教改革观点的实质及其宗教观的演变。七、路德与德国农民战爭;路德和閔采尔的不同道路。八、路德与慈溫利、喀尔文的比较。九、对路德的評价及本文的结语。  相似文献   

11.
16世纪30年代发生在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是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兴起、民族意识的觉醒、专制君主要求加强王权与天主教会腐败的综合反映。对这次宗教改革运动国内外史学界研究颇多,但对托马斯·克伦威尔与这次宗教改革之关系及其作用,少有提及。  相似文献   

12.
马丁·路德(1483——1546年)是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的发起者和基督教新教(福音教)的创始人。作为一位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他在德国近现代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以致于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路德神话,被推崇为先知和圣徒、理性和思想自由的先驱、民族英雄和德意志斗士等等。几乎在每一次重要的思想、文化和政治运动中都有有  相似文献   

13.
马丁·路德(1483——1546)的名字和他的一生是与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路德以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闻名于世。后来,对农民运动的敌视、反对,又使他蒙上了污点。路德的一生,经历了复杂曲折的政治道路,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历史人物。因此,对他的是非功过,向来褒贬兼有,毁誉殊异。本文不拟对路德一生全面评价,仅就他在宗教改革中的地位、作用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对十六世纪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历史成就如何评价,是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过去我国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一般偏低,对其功绩没有充分估计。近年来,学术界对路德重新进行了评价,仍褒贬不一,大致可分三派。1,基本否定派,认为路德的宗教改革只反教皇不反国内封建割据势力的代表诸侯,且是农民战争的叛徒,自己最终沦为诸侯手中的工具。后来的“路德教”则成了维护诸侯权利、加强封建割据的宗教;2,肯定派,认为路德是欧洲宗教改革的功臣,他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上半期,路德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德国农民战争的爆发。路德改革思想基点与农民战争目的存在本质冲突,矛盾的激化导致路德的改革因失去民众基础而遭受重大挫折。  相似文献   

16.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丁·路德是基督新教的创始人,也是16世纪德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改革家。在宗教改革过程中,他创立了“三唯”理论,把《圣经》的解释权交给了普通群众;他否认教士阶层在人与上帝间的“中介”地位及种种特权,其坚定的立场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进步性。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是逐步形成的。经过终生不懈努力,他成了西方宗教界最为高产的作家,是至今被评论最多的历史人物。他的著述给了分裂的德意志以语言上的统一,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他的功绩具有世界性的广泛影响,对他的总体评价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7.
从托马斯.莫尔的生平和创作来看,他的思想归属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的基督教人文主义,他在早期猛烈抨击罗马天主教组织的诸多弊端,后期则反对宗教改革运动。在莫尔的重要著作《乌托邦》中提出的公有制理论有着古典和基督教双重来源,从他的乌托邦思想出发,可以解释他与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及英王亨利八世的分歧。  相似文献   

18.
昆体良(M·F·Quintilianus,公元35~96年)是古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著名的演说家,古希腊、罗马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昆体良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历史上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领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高度评价昆体良,“我喜爱昆作良更甚于几乎所有其他教育权威,因为他既是教师.也是模范的雄辩家,即是说,他是以理论和实践的巧妙结合进行教育的”.19世纪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弥尔(J·S·Mill)深深感谢从昆体良的著作中获得的教益.他写道:"他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我终身服膺的许多有价值的见解都可以溯源于少年时代阅读昆体良的著作.”今天,当我们重读昆体良的名著《雄辩术原理》的时候,感到他的思想与实践仍闪烁着不灭的光华,尤其是他关于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论述,对我们更富有启发.  相似文献   

19.
拿破仑对德国的战争与1848年革命的失败,激发了德国的民族情绪。要求德意志统一的民族情结,就反映在路德这位推行宗教改革的历史人物身上。但路德对于民族、国家的概念,没有脱离他本人所处的时代,他的《致德意志民族基督徒贵族书》,是当时德意志民族怨情表达的沸点,但在诸侯领地国家兴起的过程中,路德又忠诚于诸侯领主,并最终成为世俗君主强化其统治合法性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究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在宗教改革中的突破,尤其是他对人的主体性的发现及其意义,指出路德强调耶稣是通过“真正的人”来体现“真正的神”,以人与神可以互通来实际上提升人的地位;因此,路德以“因信称义”而回到个人的信仰之基,回到人的“自我”,突出人的信心,主张“只靠信心成义”,从而突出人的内在自我及主观能动性,由此开始在神学认知上从客体往主体、从神权往人权、从神学往人学、从依赖到自主的重要思想转换;而其对“称义”的见解也更多侧重于人爱公义、智慧和善良,体现出信仰的美德,彰显的是人靠主体去倾听、传承,由此得道称义;这样,“称义”不是外在的被动依赖,而乃内在的能动活跃,而“信”则是完全回归自我,表现人的内在纯洁和虔诚。路德坚持人只要凭着主体之信就能“称义”“成义”,力主以这种“人的发现”来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