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庄子·天地》篇有一则寓言:“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司马彪注:玄珠,道真也)。使知(理智)索之而不得;使离朱(色也,视觉)索之而不得,使喫诟(言辩或声闻)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吕惠卿注:“象则非无,罔则非有,不皦不昧,玄珠之所以得也。”郭嵩焘说:“知者以神索之,离朱索之形影矣,喫诟索之声闻矣,是以愈索而愈远也。象罔者,  相似文献   

2.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召南·摽有梅》)郑《笺》:“谓,勤也。女年二十而无嫁端,则有勤望之忧。”“天实为之,谓之何哉?”(《邶风·北门》)郑《笺》;“谓,勤也。”“心乎爱矣,瑕不谓矣。”(《小雅·隰桑》)郑《笺》:“谓,勤。……君子虽远在野,岂能不勤思之乎?宜思之也。”以上三个“谓”字,郑《笺》并训为“勤”,今人说诗多不从。郑玄是对的。以“勤”训“谓”,正是发明了“谓”的古义;由于“勤”的古义久已湮失,所以人们每不从郑。兹申说之。  相似文献   

3.
《孟子》部分齐桓晋文之事【原文】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注释】这(指以小易大)真是什么想法呢?是:指示代词。……宜:应当。乎:在这里表感叹。“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介词。  相似文献   

4.
[原文] (客曰:)坚白石三,可乎? (主)曰:不可。 (客)曰:二,可乎? (主)曰:可。 (客)曰;何哉? (主)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 (客)曰:得其所白,不可谓无白;得其所坚,不可谓无坚。而之石也之于然也,非三也? (主)曰: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 ① 之石;犹此石。 ② 拊:抚摸。此句旧本作“拊不得其 所白而得其所坚者得其坚也”,这里据子汇本删“得其坚也”四字。  相似文献   

5.
水边一老者垂钓良久,无鱼上钩,人问之:“悲乎?”老者曰:“吾看游鱼如梭,影布水底,悠乎倏乎,吾不忍钓矣。”语罢老者仰头而笑。此时一江秋水,月朗风清。世间没有非要钓到的鱼,求的是钓者的心境。老者的豁朗明达,是心中忘记了要钓的鱼,铭记了一江的秋水和一江的秋月。古代的文人无不是读一车车的圣贤书,明了一层层的理。可到头来,谁又能长伴君王侧呢?遭排挤者有之,被奸谗者有之,遭迫害、受流放者有之……他们或隐居山林,或寻求心灵的解脱,可他们的心底却放不下那激扬的文字,放不下那忠勇报国的梦想。他们是失败的垂钓者。钓不上鱼,摔竿负气而…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看法,认为刘勰把《五经》看作是文学活动的指南,如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宗经》),而把《诗经》作为创作典范是不行的。葛洪《抱扑子·钧世》就指出:“《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若夫俱论宫室,而奚斯路寝之颂(《鲁颂·閟宫》),何如王生之赋灵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乎?同说游猎,而《叔畋》(《郑凤·叔于田》)、《卢铃》(《齐风·卢令》之诗,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上林赋》)乎?”刘勰认为不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宗经)再看刘勰在《辨骚》里指出《离骚》“同于风雅”和“异乎经典”的两个“四事”,就能看到儒家思想束缚着刘勰了。以上这种看法,有不少作者不同程度地提出来讨论过,这里只想对这种看法,提出点商榷意思。  相似文献   

7.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②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赌,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第一章)【注释】①《中庸》:出自《礼记》,相传是老孔二的孙子子思所作。中庸是孔孟宣扬的一种“最高的美德”。它要人们采取不偏不倚的  相似文献   

8.
[原文]陈忌问垒(一背) 田忌问孙子曰:“吾卒……(一) 不禁,为之奈何?”孙子曰:“明将之问也。此者,人之所过而不急也。此□之所以疾□□□□□(二) 志也。田忌曰:“可得闻乎?”曰:“可。用此者,所以应卒(猝)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庞□(三)  相似文献   

9.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谈到上古汉语双宾语时说:“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教材里有三个例句,有个例句是这样的:“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不紾之乎?”(《孟子·告子下》)笔者认为,其中的“夺之食”应该不应该是双宾语,值得商讨;且又涉及到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之”能否作定语问题也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10.
《墨子·耕柱》中有一段文字,记述墨子同楚国鲁阳文君的对话,墨子问:“今有人于此,牛羊刍豢,雍人但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食也;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曰:‘舍余食。’不知甘肥(“甘肥”原作“日月”,张纯一从曹本改)安不足乎?其有窃疾乎?”接下鲁阳文君答:“有窃疾也。”这里的“安”字,《墨子集解》的撰者认为  相似文献   

11.
予读王伯申《经传释词》以“不”“无”为语词说,窃有惑焉。盖古人于反诘句,本是相反见意,故注家亦相反为说。反诘之肯定句释为否定,反诘之否定句释为肯定。句意本当如此,非释词也“不”“无”既表反诘,岂为语词?试看,凡反诘句,其句型肯定者,其句意则为否定。注家皆相反而说之。如《书·尧典》“嚚讼可乎?”此肯定之反诘句。某氏传曰:”可乎?言不可”。“可”,言“不可”,此相反为说也。故此句意实为否定。《左传》成公十五年,“欲免得乎”?杜预注:“言不得”。昭公元年,“敢乎?”杜预注:“言不敢”。《周语下》:“齐其有乎”?韦昭注:  相似文献   

12.
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在起义之际控诉宋王朝暴政的演讲中曾经尖锐地指出:“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近岁花石之扰,尤所弗堪”。李纲在上给徽宗的言事疏中也说:“比年以来,用度既广,取于民者,常赋之外,其目繁多。……一家之产随其高下所出如此,欲其不饥寒转徙得乎?东南之民耳目见闻,水漕而陆辇者又皆花石应奉不急之物。愚民无知,以谓夺其父子兄弟夫妇所以相生养之具,尽于锱铢而用之如泥沙以供浮费,欲其不兴怨谤何可得哉?是以顷岁,江浙巨盗(按指方腊)一呼,从之者飙举而云集”。这就深刻而明确地向我们揭示出方腊起义的主要原因,一是江浙人民长期苦于封建剥削和压迫;二是花石纲之扰。本文拟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3.
〔从而〕今用在因果复句的正句里,引出结果或目的。连词。古指跟从(他)。而,连词,不译。《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众人〕今指大家。古指一般人。《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小学〕今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指小的方面学习了。《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以上〕今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方位名词。古指向上走。以,连词,不译。《游褒禅山记》:“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相似文献   

14.
言意关系是自《易传》始至禅宗以降一以贯之的中心课题。而庄子的言意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语言符号学(语义学)思想的基础,对魏晋之际言意之辨发出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地影响。为此,本文拟从哲学语义学角度》对庄子的言意思想试做粗浅的分析,以求教于方宋。何谓“言”? 庄子说:“夫言非吹也,有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末定也,果是言邪?其未尝有言邪?为异于觳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齐物论》)“吹”,指风吹。“觳音”,鸟之出卵而鸣。“辩”通“辨”,别也。“夫言非吹也”,郭庆藩《庄子集解》云:“夫名言之与风吹皆是声法。而言者必有诠解,故曰有言”。“言者有言”,“即  相似文献   

15.
原文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相似文献   

16.
封建论     
天地果无初乎③?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④?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⑤?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⑥,更⑦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⑧。势不可也⑨,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彼⑩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11),鹿豕狉狉(12),人不能搏噬(13),而且无毛羽,莫克  相似文献   

17.
读者网站     
高薪养廉乎? 鉴于当今中国一些官员腐败之厉害,某些人士便提出解决的法子:高薪。他们认为,国家公务员“薪”一高,钱一多,他们还贪污受贿个啥? 可我却想泼一泼冷水。有哪一个腐败分子是因为穷得揭不开锅而才贪污受贿的呢?江西省副省长的薪低吗?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薪低吗?但人家照腐败不误也! 回想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全国百姓勒紧裤腰带去生活,去工作。那时的干部的薪高乎?除了刘青山、张子善这两个腐败官员,广  相似文献   

18.
在强劲的改革大潮的冲撞下,高校学报同仁似乎失去了往日平稳的心态,有点手慌脚乱,不知所措了。喜乎?悲乎?众口评说,各执一端。“改革是中国的大的大趋势,高校学报不改革,定会走向死胡同,难以柳暗花明了”。“知识分子要更新观念,不能再是两袖清风,固守贫穷;否则,无法稳定学报编辑这支队伍”。“学报也应该引进竞争机制,存优汰劣,这是规律、是法则,难以回避”。“面对全社会商品经济化的转向,高校学报不能按兵不动。迟改革不如早改革,慢改革不如快改革,要力争主动求生存”。近来,学报同仁或酝酿起步;或率先摸着石头过河:有的刊登广告,有的调整价格,有的编辑丛书,有的开办进修班,有的扩大横向联合,有的寻求企业家支持搞评奖活动,如此等等,大有轰轰烈烈、红红火火干一场的势头。  相似文献   

19.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后期韩国诸公子,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他和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斯自以为不如非”。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读后颇为仰慕,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于是攻韩而求韩非,非遂入秦。李斯、姚贾害怕韩非得秦王任用,进谗言道:“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韩非在狱中被迫服毒自杀。  相似文献   

20.
“此”已见于甲文,其形体或作“”,或作“”,或作“”,或作“”。甲文语法研究者一般都认为卜辞里指示代词用“之”和“兹”,那么,甲文的“此”是不是一个指示代词呢?殷契中用“此”字的卜辞,据[日]岛邦男氏《殷虚卜辞综类》所录,共二十二条,而其中文辞比较完整者,计十余条,兹录如下: 《粹》三八○ 王其又(侑)娀一(妾卩)……此受祐。 牛,王此受祐。 [按:粹三八○为对贞卜辞,共五段。这里录的第一、第五段。郭沫若《殷契粹编》“老释”六○页谓:“此五卜乃一事,即王将侑母戊,其用一(妾卩)平?一(妾卩)乎?羊乎?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