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立人思想在鲁迅早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了解鲁迅思想发展的钥匙。20世纪初,鲁迅从历史与现实多角度透视了国民精神素质,指出自大、自私、观望和奴性等国民劣根性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因此,国民价值准则、伦理道德观念的更新和国民性的改造就是近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立人思想是鲁迅早期为拯救祖国的危亡而提出的一个观点,它成为贯穿鲁迅一生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源起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建立在对国民性的深刻探讨的基础上.它的产生既有一定的个人基础,又有一定的社会条件;既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又有坚实的思想基础.立人思想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立人思想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思想。与早期的进化论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等相比,鲁迅的立人思想伴其终生,学术界对这方面的论述较多。但相比之下,研究者对《野草》中立人思想的探索则是极为薄弱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了精英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的最大区别之后,重点论述了精英知识分子的楷模鲁迅的"立人"思想的内容、本质和由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以及实现"立人"工程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青年鲁迅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别求新声于异邦",在日本形成了其深刻与偏颇共存的立人思想.日本因素是造成这种共存状况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思想演进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彷徨,尤其是第二次彷徨,究其原因,一些研究者总是归咎于进化论、尼采哲学、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等外部因素,笔者以为鲁迅的“彷徨”应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和鲁迅的作品中,以及从鲁迅思想演进的历程上来观察他的一生,这样,我们将会发现鲁迅彷徨的原因,无不与他的“立人”思想有关,即首先实现“立人”;继而再依靠这些被立之人去实现“立国”的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他从事文学活动之时,就将“立人”与“国民性”改造问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思想先驱者,鲁迅以大文化的角度,反思整个民族从历史到现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探索如何改造和重塑民族文化心理,强化民族精神。鲁迅对国民灵魂的剖析,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进行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精神历程。鲁迅正是以这种清醒的批判精神,去寻找民族复兴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思想是陈独秀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在陈独秀早期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遵循历史事实与理论逻辑相一致的原则,系统考察陈独秀早期救国思想的演变,认为他的救国思想随着国内外形势和思潮的发展而发展。辛亥革命前,他以民族国家主义来救国;在辛亥革命后,他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为救国的指导思想。他努力唤醒国民起来反帝反封,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国民身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鲁迅的"立人"思想这一角度,阐述《补天》(《不周山》)的思想内蕴,指出《补天》张扬"新的生命"意识、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主题是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个侧面,与《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形成了思想上、艺术上的互补。因此,《补天》是鲁迅早期的主要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初,梁启超、鲁迅、陈独秀三位思想启蒙者在思考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一问题时,发现了"人"在变革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可是中国国民从来都没有争得做社会主人的地位,所以,他们分别从道德、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即"立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面对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进攻 ,头脑清醒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 ;他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深刻剖析、对种种“左”倾错误论调的批判、坚持同敌人进行“韧”的战斗及评价历史人物等都可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悲剧性小说乃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突破,显示出无与伦比的独特性,标志着中国文学已经从简单的表现手法中解放出来,正式进入处理复杂心理、复杂人物的文学艺术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它仍存有局限性,即未能彻底脱离实用理性等深层文学心理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范旭东实业救国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旭东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实业家,他的实业救国实践为我国化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基础.他在兴办企业过程中所体现的坚持独立,抵御外国资本的渗透和控制,集生产、研究和培训为一体以及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企业工作环境等思想特点,在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杨杏佛是近代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中间"知识精英。受时代精神与西方思想文化的激荡,其救国思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与革命救国。杨杏佛救国思想主要具有稳定性、体系性与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5.
鲁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奠定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基础。他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他的现代批评意识和观念,他所运用的现代批评原则和方法,都成了一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今天开展中国文学研究的楷模。  相似文献   

16.
1927以后鲁迅看取社会和想象历史的“思路”发生了变化。作为一个知识者,鲁迅意识到阻挠革新的“大众”是一个难以切割的社会整体,而出于道德立场的选择他又以“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两相对立来划分社会。鲁迅视“大众的哑”为其漠视、反对革新以及屈服于被压迫之地位的根本原因;鲁迅寄托其历史理想于“无产阶级”之上,以其“开口”表达为构筑未来理想社会之基础。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扬弃严复进化论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价值实践、价值矛盾、价值选择并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 ,提出的“一要生存 ,二要温饱 ,三要发展”的人性进化观 ;历经了先验性的主观理论架构 ,体验性的感同身受而走向超验性的终极关怀。自然 ,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与深刻性 ,影响更为持久、深远。  相似文献   

18.
佛教作为研究与解决人类精神的学问,是人的心灵栖息之地,对鲁迅影响颇深。佛教文化的人生即苦、地狱意象、普度众生、万法皆空与鲁迅的虚无观形成有极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韬奋提出要把民众救亡放在抗战的首要地位;民众救亡需要开放民众运动,发挥民力,集中民智;需要改善国内政治生活;需要民众自救推动全国形势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丰子恺关于漫画的定义及其论述可以用来透视鲁迅作品的漫画感。鲁迅作品与漫画大师歌雅、杜米埃、勃拉特来、格罗兹等的作品存在着极大的相通 (似) 性。鲁迅作品的漫画感写实与表现特征兼具,其艺术创造更在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