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理性主义伦理学的集大成者,而密尔是近代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两人都对幸福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亚里士多德与密尔的幸福观存在异同,这反映了西方在幸福问题上的一致性立场以及时代变迁所带来的主题变化。  相似文献   

2.
郦平 《船山学刊》2007,(2):207-210
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即是幸福,并提出“沉思的生活是最高的幸福”;同时他还指出了人的现实的幸福是通过学习和努力可以得到的,但需要外在的善作辅佐,他强调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一致性。他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建构当代幸福观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习总书记多次提出奋斗幸福观的相关论述,大力倡导和弘扬奋斗幸福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奋斗幸福观不仅是价值观,更是指引员工为幸福奋斗、在奋斗中实现幸福的实践方法."奋斗幸福观"的培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指南,也正在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电力员工的幸福指数现状、电力企业开展奋斗幸福观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梦"人民幸福内涵的历史渊源及实践价值研究,必然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存在依据和理论形态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何以可能?这一追问实际包含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实际上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它与现在我们在非严格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幸福观"是否应该有所区别。第二,中国革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这一命题所指称的过程是否真正发生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来面目和本质特性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知和评价问题上的根本态度与根本观点,应该包括马克思的伦理幸福观、哲学幸福观和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哲学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幸福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的核心内容。幸福首先是一个关于人的本体论问题,不能仅以道德来界定幸福的内涵。实践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产生的母体,将唯心主义的幸福观改造成实践唯物主义的幸福观,将幸福感作为成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和必要环节。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马克思的幸福本质论革命的主要成果和标志,从关注现实人的幸福本身转向探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实现的途径和条件,经历了从劳动幸福观到实践幸福观的过渡。"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具体化、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路径,"中国特色"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理论的基本存在形态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核心内容。"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创新则是"人民幸福本位"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和理性主义幸福观的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幸福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幸福的终极目标。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当代人们如何追求幸福及实现中国梦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等著作中,亚里士多德从外部条件、内在标准、幸福的双重含义、幸福与外在的善四个维度探讨其幸福观。其中,幸福的双重含义:完满幸福和非完满幸福是他重点阐明的对象。他把灵魂分解为理性灵魂和非理性灵魂,德性分化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基于此,推导出幸福可分为完满幸福和非完满幸福。假如从完满幸福和非完满幸福两个视角来考察,我们可以整体、逻辑、连贯地解读《尼各马可伦理学》,也可以消解"综合论"和"理智论"之间关于亚里士多德幸福内涵的理论分歧。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儒释道三家对于幸福的认知出发,论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幸福追求;道家"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幸福境界和佛家"追求解脱"的幸福真谛,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的幸福观。这些幸福观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幸福观的重塑,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是科学幸福观的创立者,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幸福观。马克思幸福观具有四个基本哲学维度:幸福的概念确证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幸福的根本基石是"唯物史观支撑的现实生活世界";幸福的实现路径是"人的全面发展";幸福的终极目标是"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实现"。马克思的幸福观对当代人树立正确幸福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莱易斯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理想三个维度提出了旨在实现人的价值与生态文明和谐统一的幸福观。这一观点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幸福的视域应囊括精神快乐和生态文明程度,幸福的生活是"绿色地创造",幸福的社会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中西幸福观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幸福观之比较研究方松华亘古以来,幸福问题困挠过无数时代的大哲。在西方文化史上,曾崛起过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幸福论,以后又有著名的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与斯多噶的禁欲主义之争。而在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中,亦曾产生了儒家的“入世主...  相似文献   

11.
荀子承续"孔颜之乐"所奠定的儒家德性幸福传统,始终坚持了德性至上原则。但与孔孟主要侧重于精神之"乐"的幸福观有所不同,荀子明显地提升了功利幸福在儒家幸福中的地位,进一步确认了功利幸福的合法性、合理性。荀子的幸福观无法摆脱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内在紧张,但荀子致力于调解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对峙状态,最终也实现了二者在一定意义上的融合,从而完成了儒家幸福观由"一枝独秀"到"双峰并峙"的折变。  相似文献   

12.
对于幸福问题,需作综合考察。从形而上来说,幸福既涉及人之存在的自然状态、道德状态与社会状态。从形而下来说,幸福事关入的需求的满足及其如何实现问题。人的需求的满足,需要一定物质财富作为基础。就个体来说,幸福的获得需要个体的奋斗,展开为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对社会来说,幸福的获得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制度与创造好的环境。就当下中国来说,需要对国民的幸福状况作实然的动态调查,以期制定时宜的国民幸福指数,从而指导与实现国民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幸福的内涵作了新颖的探索,认为幸福是外在幸福与内在幸福的统一体,外在幸福是指主体所欲求的对象或目标的满足,从满足内容上可分为生理的幸福、安全的幸福、爱与归属的幸福、尊重的幸福和自我实现的幸福,从实现满足的途径上可分为事业、爱情、亲情、友情、闲暇和自我六个方面的幸福。内在幸福则是因这种满足状况而产生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分情绪、认知和境界三个层次的幸福。最终决定内在幸福的是主体的自我,自我分肉体自我与精神自我,精神自我在追求外在幸福时,反映为外向性自我;在主导内在幸福时,反映为内向性自我。自我幸福是外在幸福与内在幸福的交汇点,是人生幸福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与市场竞争要求的高度理性使主体在发展中对“快乐”与幸福境界的追求愈加强烈和困难。各种技术手段制作出来的“快乐”,各种传媒传播的艺术“快乐”,几乎使人们生活在一种人工制造的“快乐”境界。按照唯物史观,只有创造财富的劳动,才能形成真正的真实的持久的快乐。在商品世界中,用钱买来的并不是真实快乐。主体在发展实践追求中,要切实处理好劳动创造的快乐与艺术创造的快乐的关系,努力追求真正的快乐境界。  相似文献   

15.
文化强国视域下的幸福追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强国建设与人民幸福生成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它助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幸福奠定坚实的物质根基;它建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民幸福筑牢坚固堡垒;它丰盈个体精神生活,为人民幸福孕育肥厚沃土;它激发国民创造活力,为人民幸福架构核心支点。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人民将迈步跃进幸福之门。  相似文献   

16.
田广兰 《北方论丛》2007,(2):110-113
功利主义的幸福论主张,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最大幸福是所有情况下人类行动的正确适当的目的,而且是唯一正确适当的并普遍期望的目的。然而,这一人本主义的道德原则的背后却隐藏了诸多的悖论与矛盾。首先,由于幸福内涵的歧义性和多元性使得这一目标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和一定的非道德性;其次,最大幸福的诉求必然无法兼顾幸福在个体间的公正分配,而坚持公正优先在大多数情况下又会影响最大幸福的实现;第三,以最大幸福为目的尽管要求给行为主体享有更多的公民自由和社会自由,但却会使他们陷入自然法则和情感、秉好的双重役使,没有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为了人的幸福,教育需要人的幸福;人的幸福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人的幸福是教育的最大动力。教育为了人的幸福与人才规格式的教育目的总体上是一致的,二者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只是认识的层次不同。教育的过程和结果都渗透着我们追求幸福的目的性,渗透着幸福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具有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范畴的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幸福观的根本立足点是社会而不是个人,是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它要求人们正确处理幸福感与幸福观的关系、创造与享有的关系、个人全面发展与幸福人生的关系、自己幸福与他人幸福的关系、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幸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淼 《北方论丛》2022,(1):35-42+171
马克思劳动幸福观认为,"劳动是生命的乐趣",劳动幸福是人类的真正幸福。而人工智能的发展给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带来新的危与机,在资本的驱动下,智能机器削弱劳动者的主体性、资本逻辑加深劳动的异化、异化劳动导致人的痛苦,形成对劳动幸福的遮蔽之势,使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受到质疑。但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合理使用,它将提高劳动效率、优化劳动关系、推动劳动解放,助力劳动幸福的实现,进而确证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基于此,我们要化危为机、把握契机,推动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理论创新,加大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宣传力度,倡导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自觉践行,从而实现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理论突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