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首次尝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究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和二语习得的关系,旨在了解研究问题的本质。采取了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25名来自4所不同高校的外国留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获得数据;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内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语习得动机在留学生们的学术和社会文化适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影响着语言习得的成绩和社会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2.
各国留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词汇的能力与特点具有显著差异。通过对韩国留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汉语“文化词”对韩国留学生造成的理解和学习困难表现为两个显著不同的层次,从中韩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两种语言的词汇系统、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现状以及语言学习的心理机制等方面可以探析出两个层次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与第二语言的内化、存储、提取或使用密切相关,因此,学习策略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突破了传统应用语言学只研究语言本体应用的樊篱,以研究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学习策略为出发点,帮助语言学习者充分认识并有效调控自身的学习活动.本文对宁夏大学34名初级与中级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数据调查,认为不同的汉语水平、文化背景、学习目的和个人心理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对记忆、认知、补偿、元认知、情感和社交等策略的选择使用,而不同级别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策略的选择进一步又影响着自身汉语水平的提高.我们需要分析、概括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选择使用的特点及成因,从而提高留学生汉语学习效率与水平,建立对外汉语教学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4.
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留学生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如何适应新环境将成为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在新形势下,基于心理学相关理论,结合来华留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 题,在实践中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以解决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5.
任何语言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并总是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语言不同则文化背景必然不同。由于在英语教学中常会出现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听力、口语、阅读、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兴趣,同时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同步进行,并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使学生有效地使用英语。  相似文献   

6.
对在美中国留学生学术写作中普遍存在的剽窃现象进行调查,并在详细研究分析调查问卷和文本后,提出了中国留学生学术写作中剽窃因素主要由于文化背景、语言技能、现实环境以及道德情感等因素造成学术论文的剽窃现象。解决中国大学生在英文学术写作中的剽窃问题,高等学校必须大力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改革,使大学英语教学适应新形势,与日俱进,更好地为广大出国留学生服务,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和留学生的学术声望。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语言教学必然涉及到文化,而目前对文化背景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根据对不同文化背景人的学习方法的记载来研究的。然而,这并没有说明文化背景对学习究竟产生什么影响。本文将用详尽的事例说明英语阅读技巧对两组实验对象——尼日利亚和中国的学生,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他们在阅读领会方面的不同。尼日利亚学生对阅读理解喜欢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而中国学生则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这两组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他们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背景对一个人阅读方法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由此简单地得出文化…  相似文献   

8.
论留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三个层次。影响留学生汉语阅读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语言知识、阅读方法与阅读量、文化背景知识、母语迁移、学习动机与兴趣等方面。在培养留学生阅读能力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优化教学过程,注意听、说、读、写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广泛选择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学生受教育的方式等方面分析中国留学生在国外ESL课堂的行为表现及成因。发现留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行为对有效地学习目的语言,融人异国生活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教师了解学生的背景文化亦能有效地促进教学。  相似文献   

10.
往事值得回首——20世纪中叶留美纪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亭 《21世纪》2001,(11):8-17
20世纪中叶,准确地说是中叶前期的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学生“热门”留学美国的重要历史阶段,其对中美两国的相互受益和相互影响至今仍随处可见。这里借“中叶”一词来回首那段时期留美中国学生鲜为人知的学习生活状况及相关背景,联想今天的出国留学热潮,似有无穷回味。三、四十年代中国留美学生人数取决于国内战争、政府政策和美元汇率。多数留学生来自社会的中上层家庭,在美国主修科技。留学生在美国面临多种挑战:语言、饮食、财源以及文化适应。学生的课余活动不仅帮助他们改进了英语,而且还加深了对美国社会的了解。妨碍留学生交往的因素包括种族歧视、语言障碍、交友困难以及文化差异。留学生对美国文化的反应依年龄及国内家庭与教育背景而不同。多数学子能够从东西方文化中吸取积极因素,形成独特的行为与价值,较好地适应了美国的环境。三、四十年代的留美学生对祖国战事倍加关心,并为在战后重新回到祖国建设做好了准备。在中美两国政府、高校、基金会及热情友好的美国朋友的帮助下,多数中国学生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还获得了毕业实习的机会。别 策 划国学生留美渠道;国内战争、汇率变化对留美学生影响甚大;激烈的竞争使得庚款留学生享有极高声誉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英语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外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 ,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会与冲突也愈显突出。文中阐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原因 ,提出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更是文化的教学。高职外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从语言文化的核心——文化心态出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纷繁复杂的文化差异,使他们通过英语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知识和视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总体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除了学生本身的因素之外,教师的低效组织方式和不明智干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让英语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在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中注意使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开阔文化视野、尊重文化差异,使他们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逐步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要求不仅是针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而且还应涉及国内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同一主流文化中各亚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对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中存在的忽视尊重文化差异的现象,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英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传播文化知识。英语教学是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对比差异的过程中使学生减少英语文化学习的障碍,进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6.
英文影视剧作为展示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窗口,以其地道的语言和轻松的娱乐性成为了众多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资料。本研究结合内容教学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以英语专业大二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实证研究方法,对英语专业学生收看英文影视剧的频率、时间、动机、选择偏好和收看英文影视剧对英语学习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收看英文影视剧的频率较高,时间较长。多数同学会模仿演员的语音语调,并反映听力水平有很大提高。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有些英文影视剧的理解上存在困难,英文影视剧素材课堂应用较少。根据调查结果,作者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以后的英文影视剧教学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是要发现学生在英语实践中常犯的文化错误 ;二是要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日常生活、文字及文体布局中的不同的文化特点 ,达到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英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文化中的隐喻对其思维方式、艺术创作、语言使用等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英语学习者时常在英语隐喻理解过程中产生困惑。图式理论可以为英语隐喻理解架起一座桥梁。本文试图根据隐喻特点及某些相关的运作机制对英语隐喻理解程序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从而促进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隐喻的领会与欣赏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教育观念、语法翻译教学法和汉语教学模式对英语交际能力发展存在消极影响。交际法教学比语法翻译法更有利于英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本文以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革新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学习策略和教学手段等,对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和敏感性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根据新课改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要求,结合中外文化差异,联系英语课堂教学实际,论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