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在界定中国北方黄土地区的地理范围之后,给出了其研究的国际意义,为此希望从“历史文化名村”到“大遗址”2个案例中实践文化遗产的景观复原:以爨底下村等8个村落探讨人类家园EROT环境解说传播模式;分析了汉长安城遗址本体与历史环境特点,抓住“大遗址内居民全部外迁是否符合其可持续发展”核心,寻求大遗址的PRED联动,并进行了重点保护区人口调控。最后讨论了景观复原研究的关键点,倡议从实践中应用、总结与修正相关遗产保护理论。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文化旅游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更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直接涉及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开发、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提出了开发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些具体措施。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馆,以保护在现代社会已失去实用价值、逐渐消亡的民族文化。通过法律保护可接触性文化遗产,通过引导、教育社区民众以保护不可接触性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杨振之 《民族研究》2006,24(2):39-46
针对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问题,文章借用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马康纳"前台、后台"理论,提出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前台、帷幕、后台"模式,希望通过这一新模式合理地解决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以美国印第安人文化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等为案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古镇旅游其本质上不仅仅是"古建筑旅游",它是古镇民俗文化体验旅游.旅游者通过对古镇居民行为景观、日常生活、习俗惯制、岁时节令等民俗文化的体验,达到对古镇价值的全面理解.从某种意思上来说."原真性"古镇民俗文化是古镇文化遗产的精髓.时当地居民"原真性"民俗文化的关注,可以唤起民俗文化的自觉意识,促进古镇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5.
选取于2015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我国土司遗产(TUSI SITE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处土司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论述了土司遗产开展旅游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其资源概况和开发与保护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其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面临着来自产权、 产品、体制、 资金、 动力、 分布现状这6方面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文章针对土司遗产跨省分布的特殊情况,结合遗址的特点和现实发展需要,构建了"遗产资源+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旅游扶贫+科学保护+互利共赢土司"的遗产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性地将遗产旅游开发和地区扶贫相结合,以真正实现遗产所在地经济、 社会、 文化、 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和遗址原真性与完整性的保护.该研究对于刚刚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司遗产开展可持续性旅游开发与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的是流传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存在于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是他们习以为常的民间活动.但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它的另一种价值,作为一类具有旅游价值的文化资源而存在,故而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意义重大.本文在详细论述了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的发展沿革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其发展现状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民间技艺口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民间技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蕴含了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该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特征和价值出发,分析了民间技艺口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探讨了民间技艺口诀的保护价值和意义,提出了民间技艺口诀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18,9(6):51-58, 114-116
基于文化遗产理念的土司文化定义,实质上说,“土司制度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其认知基础,这是中国土司文化历史存在的史学学术根基,不容漠视;而中国土司文化所具世界遗产普世价值的阐释,正是我们现在探讨土司文化定义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以狭义土司制度文化为其历史文化的本体属性,同时纳入中国土司文化所具世界遗产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学阐释,应该是广义土司文化定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文章讨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毕摩文化与实践中的毕摩文化之间的差异。作为文化遗产的毕摩文化通常被制作遗产的各方认为面临传承危机,主要表现为经文的散失和毕摩绘画、毕摩音乐等技艺后继乏人;而实践中的毕摩文化则生机勃勃,嵌入凉山彝族人的生活。文章指出:作为文化遗产的毕摩文化的危机意识,根源于文化遗产制作中设定的“历史价值”;而实践中的毕摩文化则是一个“总体现象”,它全方位地动员对于凉山彝族人至关重要的亲属关系与社会关系。实践中的毕摩文化之所以生机勃勃,是由于彝族人的宇宙观,具体体现为一种泛灵世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军 《民族学刊》2021,12(4):60-68, 117
民族村寨禳灾文化记忆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的集体记忆与防灾减灾的经验总结,是负责任乡村旅游的内部资源与旅游者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新冠状肺炎疫情影响下,人类需要重新审视禳灾文化记忆,它贯通了禳灾、抗灾和救灾的集体记忆,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需要生态、社会、经济价值的系统性重构。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禳灾仪式具有体验功能、治愈功能、重塑功能和价值转化功能,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博弈与和解,建构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桥梁。文章基于“鱼通官寨”、“龙哇寨”、“蟹螺堡子”三个藏寨的案例研究,研究认为民族村寨禳灾文化记忆与乡村旅游结合有着传统文化根基和后现代精神纽带,禳灾文化记忆的价值重构还需深挖民族村寨内部资源,激活禳灾仪式的体验功能、治愈功能、重塑功能,强化禳灾文化记忆中旅游者的身份认同和旅游产业的价值转化。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有一个主客互动、文旅融合的过程。不仅要调节与平衡禳灾文化记忆旅游开发中的权力-利益关系,也要适应所处传统村落聚落形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主体与客体、文化空间与历史时间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学会主办、山西省社会学学会承办的中国社会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于2006年7月15~17日在太原召开。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高校系统、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和其他相关研究单位的四百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代表们提交会议论文366篇,代表人数和提交会议的论文数创历次年会之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科学发展、共享和谐”,围绕主题,学者们集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展开广泛讨论与交流。综述如下:中国社会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培林研究员致开幕词。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做重要讲话。郑教授针对中国社…  相似文献   

12.
在戈尔斯坦、查隆和比尔最近发表的论文--<高海拔缺氧、文化和人类生育力或生殖能力的比较研究>(载<美国人类学家>85:28-49,1983)中,作者试图把文化当作解释喜马拉雅山区居民人口差异问题的惟一因素,完全排除了缺氧的影响,同时他们还对别人过去发表的用缺氧进行解释的相关材料(魏兹以及其他人1978;本格汉和塞奇勒1980;古朴塔1980)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三农"思想主要体现在确立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等几个方面.邓小平的"三农"思想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央“援藏机制”的形成、发展、完善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新元 《西藏研究》2012,136(6):1-14
自和平解放始,党和国家就一直在积极探索支援帮助西藏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在前期探索基础上,中央以"西藏工作座谈会"方式不断推进"援藏机制"的形成、发展、完善与运用。从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口号,到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拉开全国支援西藏的行动序幕,到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机制,再到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西藏所有县(市、区)纳入对口支援范围,实现对口支援西藏的全覆盖,中央关心、全国支援西藏的"援藏机制"最终得以基本成型。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成型化的"援藏机制"再次进行深化、完善并且运用到其他藏区及边疆民族地区,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立足于各民族真正平等,帮助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唐九宫算、藏族九宫历以及纳西族巴格图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林 《中国藏学》2007,19(2):95-109
本文主要结合古代文献、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田野调查以及相关考古资料,对于在历史上长期流传并在民间历日和占卜中非常有影响的九宫算的演变以及九宫算与藏族、纳西族文化的关系进行相关的比较,认为汉地的九宫算是藏族与纳西族九官算的源头,但九宫算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过程中也出现本地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边疆”的本质属性涉及人口及其密度,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从“边疆”的人类社会属性上讲,社会安全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则是衡量边疆特性的基本维度.根据边疆社会属性的两大维度——安全与发展程度的高低,通过2×2矩阵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纯粹型、控制型、相对型和中心型.在此基础上,总结抽象出边疆治理的基本路径:安全优先模式、发展导向模式、“钟摆”模式和安全发展并重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梅县城北镇月影塘丧葬习俗的调查,在更大的范围内将其与中国丧葬仪式研究联系在一起.丧葬仪式体现的历史连续性及其变迁与传统的再造,体现了国家与地反社会的互动.传统葬礼与主张丧事简化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葬礼本身的程序及仪式的展演上,其基础是特殊的观念或动机.月影塘客家村民将举办葬礼看作维护面子、提高身份和报答恩情的途径,强调葬礼对于村民履行道德义务的重要功能,表明“客家”农村葬礼对于道德、身份及其再生产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8.
陈建樾 《民族研究》2005,1(5):37-48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8.61%的大陆高山族人口聚居在河南省邓州市。作为一个移民群体,邓州的高山族在近三百年的落籍垦邓期间经历了一个“闽营化”、“邓州化”乃至“大陆化”的多重本地化过程。这样一个深具涵化意义的历史过程使得邓州高山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日渐迷失民族的文化表征。它在1983年以来的族群性重建,又验证了一个弱势移民群体经由想像、认同而得以重新构建的图式。  相似文献   

19.
西方以民主自由为名推动“颜色革命”,造成了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危害地区安全稳定。本文就民主自由与安全问题展开讨论,认为:一、西方推动“颜色革命”的要旨是:“西化”,“再西化”。中亚地区“最民主”的吉尔吉斯斯坦被“民主化”的“颜色革命”击倒,说明吉尔吉斯斯坦的“颜色革命”是一场与民主无缘的非正常的政权更迭。二、亨廷顿1992年撰写了《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是西方政治学家系统鼓吹“颜色革命”的开始,生动体现了美国国际政治理论主流思想开始由现实主义向新保守主义嬗变。三、20世纪90年代,西方关于在民主与自由孰先孰后的争论的焦点是:民主和自由下有没有安全稳定。新保守主义占据了话语霸权,成为小布什政府新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四、“9·11”后小布什新保守政治运作的结果是:反恐,越反越恐;民主化,越搞越乱。华盛顿的外交不得不从新保守主义向传统现实主义回归,但世界仍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20.
从方言表现看,"来着"(来、着)不仅表完成,也表持续;从近代汉语看,"来"和"来着"一脉相承,都不限于表完成;从句子的情态类型上说,"来着"几乎可以用于所有情态类型的句子当中,因此,我们推测,"来着"可能不表体,而只表时,只表示事情是过去发生的."来着"也不限于表示近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