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闽南人是汉族开发台湾最早的民系。闽南文化随闽南人的迁移而播迁台湾。闽南文化在台湾的发展经历了日据、国民党治台、李登辉、陈水扁推动台独等几个时期。加强闽南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加强对台宣传闽南文化,是争取台湾民心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
石奕龙 《东南学术》2011,(4):120-124
"闽南文化"这一概念同时具备区域文化和民系文化双重含义,并有着太多的地域文化的限定,很容易引起其他的歧义与误读,因此它作为界定汉族中的一个民系闽南人的文化的归纳性概念、术语或凝结,的确容易产生诸多误读和研究的不便,故本文认为应以"闽南人文化"或"下南人文化"的概念来替代,这样才比较不会使概念本身产生不必要的歧义。  相似文献   

3.
论17-19世纪闽南海商主导海外华商网络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清代前期到鸦片战争前夕,闽南人一直主导着海外华商网络,其影响力至今犹在.闽南海商集团崛起于宋元时期,明代中期以后,以漳州人为主的闽南海商成为中国走私贸易的中坚.明代后期漳州月港被定为中国帆船的发舶地、清初厦门被定为往南洋贸易的发舶地、长期垄断对台交通和移民等,都是闽南人独特的发展机遇,从而使闽南人在发展海外贸易和海外移民、组构海外商贸网络等活动中占有先机.郑氏海上帝国时期是海外华商网络的黄金时代,以泉州人为主的闽南海商集团掌控了北起日本、南括东南亚地区的东亚、东南亚华商网络.  相似文献   

4.
台湾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自古以来,就与大陆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两岸人民很早就开始了频繁的通商贸易往来。本文就清代台湾与闽南三角地区经济交流作些探讨。 1.台湾经济的繁荣得力于大陆移民的辛勤开发。明末清初郑芝龙、郑成功对台湾的开发,掀开了台湾地方史的新一页,谱写了福建与台湾关系的新篇章。此后历时二百多年  相似文献   

5.
与闽南地区不同,闽江流域不曾有过大规模移民台湾的历史记录。但在清代曾有大批文人以游宦、游幕、游学等事由闽江流域迁步入台,也有部分文人从台湾到闽江流域居官和求学。闽江流域同台湾地区文化人士的这种互动,直接带动了区域文化交流和文化品位的提升。例如,康熙四十一年(1702),陈焕由古田知县调任台湾知县。“玉田为七闽望邑,学之建,由宋元以来尚且”’“。古田是朱子过化之地(宋代庆元年间,韩瑰胄禁伪学,朱子乃迁寓古田。宗室请进士与其门人构书院,延而讲学),古田有朱子专调,书院亦相朱子‘”。这是陈滨在古田耳闻目德…  相似文献   

6.
闽台区域文化从总体上说与闽南民间文化有密切关系。闽台共同文化区的形成,既是移民与文化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两岸密切交往关系的产物。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过程,强调指出,历史上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以及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为闽台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两岸的交流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结成的血缘文化纽带则是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重要条件和最终标志。  相似文献   

7.
宋元时期商业繁荣,城市不断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随之整个社会的文化重心开始下移,审美风尚趋于通俗化,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材,因此宋元小说中出现了一大批儿童人物形象.这些儿童形象从一个侧面对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给予了形象的透视,再现了"孝亲"的家庭伦理关系,反映了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娱乐文艺的兴盛,折射了佛教思想的流行及民间宗教信仰的活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岛内“台独”势力日益猖獗,他们一方面重新“诠释”了台湾区域文化,声称“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台湾拥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另一方面企图把中国文化与荷兰、日本等殖民文化,福建闽南、客家及台湾高山族等区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同并列起来,削弱、贬低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把中国的区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及在与其他国家交流交往中相互间吸收的某些文化内涵,人为地拔高、扩大“台湾本土文化”等同为主体文化,以此来拼凑所谓的“台湾文化是在台湾产生的文化,是台湾人共享的文化”,“台湾本土文化是属于所有台湾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台湾人文景观与中华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是我国文明开发较晚的一个省份。在我国中原与沿海地区早已迈入文明发展之时,台湾还处于蛮烟瘴雨状态。到了宋、元以至明末清初,由于天灾与战乱,大陆沿海住民大量移居台湾,这才给美丽之岛带来开发之机,使其政治、经济、文化慢慢跟上祖国大陆。台湾移民社会这种特殊的人文结构,决定了台湾文化主要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由较为先进的祖国大陆移植而来。随着大量移民的不断东去,“汉族人民从大陆带去语言文字、耕作技术,也带去了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所以台湾文化是纯粹的中国文化。长期保留着汉族文化的传统。”①近四十年来,由于…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近代闽南的中心城市厦门成为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伴随着鸦片战争而来的社会转轨,新兴口岸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首先发生深刻的变化。处在传统文化的边缘与新兴口岸文化城市之中的闽南,开埠后开始出现一个特殊的新士绅群体,包括一些脱离传统科举道路而转入新式商业和文化事业的读书人,他们在近代闽南社会转轨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郑成功驱荷复台,不仅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扫荡了荷兰的殖民文化,而且将大量的汉人特别是闽南人迁移入台,促使台湾社会逐步演变成以福建汉族人口为主的移民社会,有力地推动着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郑成功及其后继者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则又进一步凸现和强化汉族移民在政治、经济、生活上的优势地位,使汉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台湾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2.
泉州戏曲,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系闽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同仁考证文献,追溯源委,并不局限于南戏本体的研究,而将其置于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教育、音乐等领域来探讨,产生一批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台湾戏曲学界也掀起一股研究泉州戏曲的热潮,尤其是一大批硕、博士论文的出现,将泉州戏曲研究推进到各个关联的文化领域,使之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力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3.
闽台海洋文化同出一源,可以说台湾海洋文化是闽南海洋文化的移植,但是闽台两地的海洋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却有着各自的特点.福建海洋文化成为当地的传统主流,经历了长期艰难的发展历程,而台湾海洋文化作为闽南海洋文化的移植和延伸,在台湾获得了飞跃式的快速发展.这是由双方不同的历史发展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台湾社会不仅是一个价值体系多元的社会,而且也是一个种族文化多元的社会。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除了汉族的闽南人、客家人等族群外,还有人数约43.4万人的台湾原住民。依据目前台湾官方的分类,台湾原住民包括阿美、泰雅、布农、排湾、邹、赛夏、卑南、雅美、鲁凯等族,占台湾人口总数的1.93%。  相似文献   

15.
在清康熙年间台湾的拓垦过程中,形成了"闽主客佃"的业佃关系。这一业佃关系的形成,与台湾地方官府对粤民的防范戒备及赋税征收的考虑有关。康熙晚期田底的出现和佃户支配土地的倾向,引起了闽籍业主的恐慌,业、佃关系趋于紧张。台湾汉人移民的闽、客分类,不仅对应"业主/佃户"的租佃关系,同时也是"闽南(福佬)/客家"两个方言群的分类。  相似文献   

16.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出于当时军粮供应紧张,以及为实现其匡复大明江山的战略目标,在台湾推行寓兵于农的屯垦政策,并取得显著成效。既发展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军民粮食之需,也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进步。军队的屯垦区形成许多村落、城镇,促进了闽南文化与社会族群在台的移植及生成;而在明郑军队垦殖过程中,衍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地名,留下郑氏军队当年筚路蓝缕、发展农业生产的历史印记,成为台湾开发史上特有的人文现象,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闽台之间同根同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闽西与闽台客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西与台湾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因为从表象上看,台湾民众以闽南人为主,而台湾客家又以粤籍为多,所以,在人们通常印象中,闽西与台湾的关系似乎并不显得突出。但是,如果以寻根问祖并结合闽台客家关系来审视,闽西与台湾的关系却远远超出世人的成见。一、闽西与台湾姓氏的宗亲渊源关系台湾有不少姓氏或其成员与闽西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在这些姓氏或其组成人员中,尽管只有部分由闽西直接迁台,但其他的祖先都曾徙居过闽西,其中特别是绝大部分原籍为粤东和部分原籍在闽南的人氏,他们的祖先都曾是闽西的主人,甚至有的至今还与今日…  相似文献   

18.
从晚清到民国,源于传统的上海城隍信仰,经历了“亦官亦民”到“日益大众化”、“信仰一元”到“信仰商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信仰文化与商业文化在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中的博弈与重构。这些在信仰、仪式等方面表现出的多元因素归结到同一象征点——城隍庙,便会呈现一种空间性的整合,使城隍庙社区成为具有传统气质的以信仰为内核、集文化、商业、娱乐为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这可以看作城隍信仰与近代化过程中的城隍庙社区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闽南海丝文化圈"在时空两条轴线展开,既是现实地理空间,又是历史建构过程。本文以之为阐释框架,描述歌仔戏跨界发展的美学特征、历史意识与文化逻辑,透析其所蕴涵之闽南族群复杂多样的身体记忆与情感表达方式,进而在"从周边看闽南"与"从闽南看周边"的多重辩证中呈现海内外闽南人的共有记忆,显影与接续文化环流中的海丝人文图景。  相似文献   

20.
"海峡西岸名城、多元文化宝库"的泉州,凭借着山海交融的文化底蕴,保存完好的历史古迹,在激烈的竞逐当中成功获选第一届中国东亚文化之都,从而带动闽南文化在东亚区域乃至整个世界的广泛传播。随着新一轮文化热潮的涌来,以及跨地区之新文化因素的相继进入,闽南戏曲渐次走向跨界融合、协同创新,这对布袋戏这一民间传统剧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其应该真切把握"二次创业"的时代脉动,充分思考霹雳布袋戏之正反两方面经验,在传统/现代、艺术/商业、传承/创新的有机统一中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