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末现代"民族"概念形成小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概念的出现与早期运用,是认知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现代概念的萌生可能与19世纪西方民族的接触和文化碰撞具有一定的历史关联,而流行得益于日本汉字新词对译西方的用法,是中、西、日文化交流互动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跨国界民族"概念与内涵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关于我国跨国界而居的民族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气候,但民族学界对这类特殊群体的称谓不尽相同,主要有"跨界民族"、"跨境民族"和"跨国民族"之称,这3个概念的定义和内涵的界定上仍然存在分歧、争议和不足.应把跨国界而居的特殊民族群体称之为"跨国界民族",其特点包括:(1)跨居于不同国家的各部分已拥有不同国籍:(2)跨居于不同国家仍有相对集中的聚居地;(3)跨居于不同国家的各部分仍保持认同.  相似文献   

3.
民族学界对民族一直存在很多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民族并非真实存在,甚至出现了“去民族化”的思潮.民族概念争议的焦点在于“民族”与“族群”概念的对话以及是否用“族群”取代“民族”概念等问题,原因在于中西语境下的民族概念的歧义、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特性差异、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的重要影响,因此,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把握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抓住民族发展的基本特点,揭示民族概念的一般内涵,探求民族概念的研究路径来化解其困境.  相似文献   

4.
同样的一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中分别作为"意识形态概念"和作为"学术关键词"时往往存有较大差距。在学术领域中滥用"意识形态概念"诚不足取;但意识形态概念对学术领域的渗透并不一定只产生负面影响。20世纪"民族"这个词语从意识形态概念到学术关键词的旅行历程表明,意识形态概念可以为学术提供新的概念工具、思想资源,产生积极的拓伸意义,推动学术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国家的一些立法机关和相关行政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出台的法规或政策文件中对民族地区相关概念的使用非常不规范,例如少数民族省、民族县、民族区等不符合国家宪法规定的行政区划建制.本文对民族地区相关概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规范使用民族地区相关概念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席扬 《东南学术》2004,(4):149-155
本文从有关"文学思潮"定义的辨析入手,着重分析了一些有代表性定义背后的思维方式.并由此展开对作为理论命题的"文学思潮"其定义方式、现象范畴和研究方法等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民族概念作为民族理论与民族实践的起点,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由于民族概念自身的复杂性及理论整合的欠缺,民族概念体系内部在民族的本质属性、构成要素、形成方式、起源时间等基本理论问题上充满矛盾和张力,并逐步形成了文化与政治、主观与客观、原生与建构、永存与现代等若干二元对立的存在.二元对立对应着民族概念的重点与难点,对其进行解析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双重意义,也可为概念体系的重构提供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8.
“族群”概念、译法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thnic group是西方人类学者数十年前才发明的词汇 ,有人将它译为“族群”,于近年引进中国 ,为时虽短 ,却炙手可热 ,盛行学坛。该词内涵复杂 ,说法不一 ,若能从译名方面加以规范 ,将对学科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永春  李玉君 《文史哲》2020,(1):114-122+167
民族应该划分为狭义民族和广义民族两种,狭义民族是指具备斯大林所说的民族四大特征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民族六大特征的具体的某一个民族共同体,如汉族、匈奴族、蒙古族等等;广义民族则指具有或某种程度具有民族特征的包括两个狭义民族以上的多个狭义民族的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游牧民族、中华民族(即国族)等等。目前一些学者所引用的西方和日本学者有关民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民族定义,不过是广义的"国族"定义而已,既不包括狭义民族,也不包括其余的广义民族,不能颠覆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概念。从西方传入的"族群"概念涵义模糊,如果说"族群"是处于"政治共同体"的"民族"下位的话,那么,"族群"就具有发展成为"政治共同体"的"民族"并建立自己民族国家的必然前景,是十分有害的;如果说"族群"是指斯大林所说的具有四特征的"民族"下位的话,不见得比斯大林所说的"部族"高明多少;如果说"族群"是指斯大林四特征的民族的话,更没有必要用"族群"颠覆"民族"。我国学者已经在吸取、改造斯大林民族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民族理论体系,没有必要以西方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的民族理论为圭臬,并按照他们的理论用"国族...  相似文献   

10.
评安东尼·史密斯关于“nation”(民族)的论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1.
"国民革命"概念演变考论——以1897-1927年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中的称谓,绝不单纯是语汇使用问题,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含义。1897-1927年,"国民革命"称谓演变的背后,浓缩着众多历史事件与社会思潮的集合:诸如传统的王朝鼎革的革命观念被近代西方民族民主革命观念取代的来由;国民革命接连不断的挫折与国民党的联俄容共;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与阶级革命的竞夺;国共分裂后国民革命概念的兴衰隆替。  相似文献   

12.
秦剑军 《兰州学刊》2007,6(1):68-69,177
建国以来我党人才战略思想的形成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通过剖析我党三个历史阶段的人才思想,目的在于吸纳其宝贵经验,吸取其沉痛教训,充分认识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14.
信息的哲学定义和信息功能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一壮 《河北学刊》2006,26(1):92-96
本文结合分析信息的本质提出了如下的信息概念的哲学定义: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存在及变动的有序形式,以及自组织系统对于这个形式的能动的反映和改组。此外还探讨了信息功能的重心随着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发展所发生的历史演变:从报道何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到促使合理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璠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16.
吴小评 《北方论丛》2004,3(6):127-129
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的关系,一些流行的观点、看法存在某些不足,乃至误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构关系决定了整个治国方略的系统性质."依法治国"是"坚定不移"的"基本方略","以德治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略,正是这种结构关系决定了整个治国方略区别于人治的法治性质.  相似文献   

17.
论贫困概念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概念有两种理解: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学术界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而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政策上会产生误导。通常所说的贫困应该指的就是个体意义上的贫困。贫困的内涵到目前为止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贫困概念内涵的演进也带来了贫困度量方法的变化。贫困概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贫困概念外延和内涵的扩展。这些贫困概念虽然内涵不断演变,但它们之间不是替代性的,而是相互补充的,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胡鸿保  姜振华 《学术论坛》2002,1(5):123-126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把“社区 /共同体”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后的 1 0 0多年过去了 ,社区研究与时俱进 ,成为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目的出发 ,对社区作出不同的界定 ,因此 ,“何为社区”值得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思考。本文试图从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和学术发展的角度对百余年社区概念的演化脉络进行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9.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独特的基础的审美范畴。"文"与"质"的最初形态是各自独立的,"文"、"质"对举始于孔子。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文"与"质"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比较全面地理解它们各自的多重含义,才能客观地认识它们在对举时的双重意义,同时也可避免对于文质概念理解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孙诗锦  龙秀清 《学术研究》2007,14(6):103-107
长期以来,学界的一个主流观点是:在西欧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教具有促进作用,天主教则是一种保守力量。言其保守,一个重要理由是认为天主教的高利贷禁令阻碍了商人发家致富。其实,这种观点没有注意到教会本身对高利贷态度的变化。在千余年的中古时代,教会精英与神学家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也在不断地改变传统的看法,使其不断与社会现实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