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外培训反映了教育市场化下的家庭文化资本投资,主要包括以巩固课程知识点为目标的补习班和以增加文化丰富性为意图的兴趣班。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探讨当前我国家庭文化资本投资类型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差异及成因可以发现,家庭之间的文化资本投资不均等,高阶层子女参与补习班和兴趣班的概率更大,其中补习班能提高子女学业成绩,兴趣班却不能。尽管在补习班和兴趣班参与过程中学生都获得了内含文化资本(如知识、能力、惯习),并以此影响师生互动的微观政治过程,赢得更好的教师评价,进而通过这个途径间接地提高学业成绩,但兴趣班效应因与标准化考评逻辑不符而被遮掩,使其对学业成绩的总效果为负。这表明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本必然带来教育不平等,还与所处制度环境尤其是教育系统特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谢永飞 《兰州学刊》2015,(2):154-162
文章利用2013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调查"和个案访谈资料,探讨流动儿童就读学校性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就读公立学校的比例为88.13%,低于户籍儿童的94.86%和留守儿童的94.71%。在控制其他变量后,流动儿童就读公立学校的概率不及后两类儿童的50%。这透视出,制度因素(主要指户籍地点)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就读学校性质,即通过户籍儿童优先的政策,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降低其就读公立学校的概率。家庭资本也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就读学校性质。通常,文化资本多的家庭更会争取让孩子进入教学质量较高的公立学校就读,社会资本多的家庭通过关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制度排斥的程度,因此二者可显著提升流动儿童就读公立学校的概率。受家庭生育子女数量少及义务教育免费性的影响,兄弟姐妹数量对家庭资源的稀释程度极弱,故其对就读学校性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户籍型教育问题,是指由我国户籍制度导致的,农业户口居民子女享受不到与非农业户口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户籍型教育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户口居民子女在各个层次教育上的教育问题。户籍型教育问题根植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的户籍制度,有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和教育制度三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后期构建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强制性地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城乡劳动力价格"剪刀差"以及城乡土地价格"剪刀差",为我国超前工业化、城镇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其正面效应是有效地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其负面效应是导致我国农村长期落后于城镇,农民收入水平难以正常提高,城乡差别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必须因势利导加以改革。我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由一系列城乡不平等的因素组成的,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不仅仅是户籍登记方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蕴藏在户籍制度背后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只有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才会自然而然地消亡,农民进城落户才能水到渠成。这是一个既漫长又艰难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浙江树人大学2007届6个不同专业的470名本科学生进行了大学四年期间的学业成绩分析,并对公共基础课成绩、专业课成绩和论文成绩进行了差异分析,发现大学女生在各项学业成绩上显著优于男生;来自文理科不同生源的学生仅在专业课成绩有显著差异;来自城乡不同地域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各项学业成绩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取消城乡户籍分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从完善操作,健全法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入进行的角度,本文提出在国家立法层面,应考虑出台户籍法,制定户籍制度改革的国家中长期方案,逐步实行以身份证为主的管理制度,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支持法和社会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个人微观决策机制,刻画了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教育投入的因果关系,梳理教育投入差距与收入差距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文化资本通过收入的不完全中介效应对教育投入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存在隔代传递效应;城乡、性别因素显著影响收入,但不影响教育投入。另外,不同收入群体在文化资本方面具有系统性的显著差别。高收入群体往往拥有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双重优势,有能力、有意愿增加对子辈的教育投入,这会导致收入差距和教育差距的代际传递。因此,公共政策干预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缩小收入差距不可或缺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8,(1):66-73
本文利用Casetti Model将财政科教支出对省际经济差距影响的研究推进到固定效应和异质效应层面,目的在于揭示财政科教支出对省际经济差距影响的区位特征。结果发现:在异质效应层面,财政科教支出扩大了省际经济差距;在固定效应层面上,情况则正好相反。据此,本文划分了财政科教支出-省际经济差距的四象限类型,这对制定合适的财政科教支出政策,实现省际经济差距缩小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文学  彭华 《兰州学刊》2009,(4):162-165
长期受我国城乡二元格局的影响,义务教育领域的政策体现了城乡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义务教育领域出现了重大政策变革.文章以公共政策的视角,对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政策变革比较分析,指出义务教育改革是对农村教育长期低水平投入的补偿性改革,而城市义务教育改革体现的是教育权利的公平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仍只是基础性的保障,未能有效解决城乡教育差距,公平导向的公共政策是实现均等化教育服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7,(4):142-150
子女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再生产中至关重要,本文利用CEPS基线数据,分析了两种能力的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对学业成绩都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家庭阶层地位、父母教育程度及家庭经济条件都对认知及非认知能力有显著影响;文化资本对认知及非认知能力的获得有很大帮助,文化资本投资是家庭教育投资的上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家庭背景与学业成就——义务教育中的阶层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这一制度设置的目标之一.从制度设置层面来看,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及其经费主要由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负担,降低了不同阶层学龄儿童和少年在入学机会和入学意愿上的差异.在假定入学机会均等的前提下,经验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阶层差异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就当中.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家庭文化资本有着非常强的代际继承性,它会直接影响子代学业成就的获得,而家庭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则通过影响子代对教育资源的选择而影响子代的学业成就.义务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阶层差异提醒我们对这一制度设置,及其在实施过程中遭到的现实干预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175所普通高等学校大一学生的能力自我评价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城乡属性与17种能力自我评价的相关关系,进而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利用均值进行具体的差异程度分析,样本同质性高、样本量大。研究发现,城乡家庭资本与子女的能力自我评价具有相关性;城乡家庭资本对子女能力自我评价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城乡家庭资本差异是形成城乡家庭子女能力发展水平及能力自我评价差异的重要因素。研究建议缩小城乡差距,把城乡属性对能力的影响缩小到最低限度;努力提高农村教学质量,为提高农村学生能力发展提供客观保证。研究结果对大学生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少安  孙涛 《江海学刊》2012,(3):90-96,238
中国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的同时,出现了值得关注的"逆城市化"现象——"非转农"。这一现象可能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及路径。城乡户籍相对价值发生逆向变化,是出现"非转农"现象的直接原因。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二元的户籍制度显著地制约了户籍的自由转换,使主要考虑经济因素的推拉理论不能充分发挥解释作用。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在于尽快卸掉户籍制度本身的经济价值,因此,着力点应放在户籍制度以外的相关制度上。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福建省在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下,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实现机制,建立平等公平、互动互促、和谐共富的新型城乡关系.要找出福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探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模式和路径.通过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制度及公共管理体制等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消除城乡体制性障碍因素,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研究城乡二元结构是社会结构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转型期中国城乡结构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城乡差距愈加明显和城乡分割开始弹性化,通过对两大特征的描述和成因的探究,其转型应该从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障体系、教育、转移支付以及户籍制度改革五个方面入手,促进中国城乡结构由“二元”走向“一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及其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的二元结构表现在就业体制二元性,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城乡劳动就业区别和户籍壁垒三大方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国企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体制内就业者的既得利益刚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和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在此基础上对转换二元结构的目标、途径、过程、模式选样作出论证,最后从促进企业家市场和工资市场化,实施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缩小劳动力供求差距和改革户籍制度等五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政府教育投入对居民家庭消费影响是挤出还是挤入,学界仍存有争议。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实证检验政府义务教育投入对居民家庭总消费及不同类型消费(食品消费和非食品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政府教育投入对居民家庭消费产生了"挤入效应"。具体而言,学校所处位置越倾向省会城市和就读重点学校与居民家庭总消费增长显著正向关联,对居民家庭食品消费和非食品消费也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这表明,政府义务教育投入刺激了居民家庭总消费增长,并未以削减消费为代价。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义务教育投入对居民家庭消费的"挤入效应"会因城乡差异而表现出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户籍制度由于二元户口划分和迁移限制而变成一种粘附性制度.目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之分的户口一元化改革已在部分省市试点推行,但在试点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根据对四省市试点改革经验的调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实质上是法规条例滞后而进行随意改革的结果.因此,推进户口一元化改革,可考虑法律修订或户籍立法优先策略,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改二元户口为统一公民身份,从而改变户口的难迁移性,实现自由迁徙.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查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近年来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改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保障农民和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权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但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长期存在的二元城乡结构、学校投入不平衡等因素,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必须创新思路,明确目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统筹教师资源配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区域内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形成均衡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2006年-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报的数据,对甘州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在学校规模、师资队伍、教育经费、办学条件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纵向的比较与分析,通过比较发现甘州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变化情况与趋势。在比较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