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会议口译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口译的标准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口译的“忠实”到底是应该忠实于字 词层面的言语还是语用层面的语言,是口译人员必须认清的一大基本问题。从政协发言人的一个“任性”发言出发,借用语用 标记值理论,说明语用层面的对等应该是口译人员遵循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2.
口译的"忠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忠实”作为口译标准进行了研究。通过探讨理想口译的内涵 ,指出译员在口译中既要充当语言媒介或桥梁 ,又必须扮演好口译者本身的角色 ;这就要求译员有时必须完全“忠实”地口译 ,有时则不完全“忠实”地口译 ,有时甚至完全不“忠实”地口译 ;“忠实”对于口译只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3.
注重口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口译人员在传译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尴尬的局面,除了语言技能方面的问题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所造成的。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言失误,介绍了口译语义表达的文化差异、影响语用的文化因素及口译中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以引起口译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忠实”似乎已成为译者的天职。然而,现代翻译理论对“忠实”这一翻译标准提出了质疑.翻译研究中的解构学派试图解构这一标准,传统“忠实”翻译标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的哲学解释学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对传统“忠实”翻译标准的理解也应具有历史性。传统“忠实”翻译标准有可供解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作者的商贸翻译教学与实践,探讨了各类商贸口译人员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即商贸口译中的语用失误问题,从语言、文化、翻译理论与技巧以及商贸英语自身特点等四个方面透视了商贸口译中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商贸口译人员所应具备的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必要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6.
翻译标准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学派众多,众说纷纭。国内翻译界,从严复的“信、达、雅”,到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再到许渊冲的“信、达、优”,都以“忠实”为前提。而国外译界推崇的“泰特勒三原则”和奈达的对等理论,也万变不离“信”。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但是准确是唯一标准,忠实是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其核心是“忠实”翻译标准。但后现代解构主义认为意义不是原先固有的,翻译并非在真空中进行,这在理论层面上彻底解构了传统译论的核心,但它并未建构出新的翻译标准。后现代建构主义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交往合理性”的概念,认为交往合理性应包括“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社会交往活动,应遵守这一交往合理性。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理性多元”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8.
口译"质量"概念一直以来都没有统一定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译活动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这一概念亦趋向复杂,因为对口译质量的研究不再只是从单纯的"语言"和"技巧"角度出发,而是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口译看作负责交流和沟通的事件,包含了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因素。本文主要从忠实原则和交际原则两个方面阐述口译的质量评估,并介绍口译质量评估的常用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忠实”与“叛逆”现象一直困扰着译者,两者常被认为是僵硬的二元对立,不.可得兼。实际上,在“忠实”标准指导下适度“叛逆”往往是实现“忠实”的好方法,即:我们可以在“叛逆”中求得“忠实”。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口译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口译工作中存在优秀口译人员数量缺乏、口译队伍整体业务素质较低的情况.高等学校一直是口译培训的主要场所,目前社会上从事口译工作的人员也基本上是高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对目前出现的问题难辞其咎.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因而口译教学改革必须有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作品中的一座巅峰,涉及到的社会生活层面非常广泛,且“春秋笔法”的写作方式是此典籍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故本文旨在以遵循“忠实”这一翻译标准为理论依据,重点分析《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春秋笔法”的翻译策略,以便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文本中精湛的语言讽刺写作艺术。  相似文献   

12.
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从来都被奉为圭臬的“忠实’’不是一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其本身就包含了两个不同而又不可分离的不同层面上的意义:实然与应然。从对“忠实”的两个方面的剖析和厘定中可以看出,描述事实与评判价值在翻译批评中是不可混淆亦无法分裂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建构和转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口译活动的特点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对源语的思维过程准确理解、重构,其中涉及诸多变量和个体差异,这些因素导致口译研究者很难针对口译实践中的具体现象进行深入系统剖析,就口译活动中语言策略的使用揭示元语用意识在语言选择过程中的运作,以及体现这一交际策略的语言手段所具有的元语用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说话人和口译人的元语用意识在语言结构层面上的凸显。  相似文献   

14.
“读者层”、“读者群体”与忠实通顺的相对性──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对翻译标准的影响章和升“忠实通顺”是翻译界广泛遵循的标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该标准内涵丰富,在翻译实践中难以量化,不同的读者对此要求不尽相同,因而具有很大的相对性和可变性.如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忠实”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片面强调“译者主体性”进而否定“忠实”的论断是有待商榷的。“忠实”并不意味着译者失去主体的能动性。而译者主体性是否发挥得当,还需要回到“忠实”这一标准来进行衡量。超过了“忠实”这个“度”,过多的在译本中加入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审美意识、审美理想,那么译者的主体性就被歪曲到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6.
浅议英语“虚化”与“实化”翻译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英语“虚化”与“实化”翻译,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达到“信”,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忠实于原文,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机械理解,逐字翻译;而应该吃透原文抓住其精神实质,用简洁、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翻译中恰当地应用“虚化”和“实化”是指词、词组或句子在翻译中既不能译得过“实”,又不能译得过“虚”,“实”或“虚”应该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于原作。“忠实”标准适用于诗歌翻译时会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对朗费罗的一首诗《金色的夕阳》的两种截然不同翻译表明,诗歌翻译中,由于译者对诗歌的各种内容与形式因素价值评判不同,“忠实”这一标准的取向是多元的,译者对这一客观标准的主观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译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笔者基于翻译的“符号转换”和“意义再生”的“跨文化交际”性质,从认知与交际的功能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以语言文字“心理剖析”先明行文“心理事实”的“剖析论”与以“语用推理”确定行文“最佳关联”的“关联论”在本体论和方法论阐发上的殊途同归。论证了行文“心理事实”的“剖析”结果与“最佳关联”的“推理”结果,都是语言符号转换的“依据”和意义再生的“本源”,旨在揭示“剖析论”高屋建瓴,“关联论”条分缕析,所遵循的都是以原文意义“再生”为取向的“忠实”原则。“剖析论”与“关联论”一样,对指导翻译和翻译研究与批评具有潜在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信"即忠实,就是译语要忠实于原语所表达的意义和意义的表达."信"包含 "达",就是忠实地通顺表达."达"是"信"的要件之一,一般情况下,不"达"之"信",实为不"信",至少是"信"度很低;不"信"则为不"达",因为背离原意的所谓"通顺"毫无意义可言."信"作为翻译的一般标准,同时又是翻译的一种理想状态.口译工作者应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摸索、探究,灵活掌握翻译尺度和技巧,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口译工作中"信"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忠实”而忽略了“创造”与“叛逆”,强调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而忽略了文化层面上的转换。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出现的“文化转向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对象,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成为研究对象。文章试图通过对“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的阐释,证明“创造性叛逆”的不可避免性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