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霜叶红似二月花》在茅盾创作中的延续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原 《殷都学刊》2005,5(2):85-87
在茅盾的整个创作中《霜叶红似二月花》是最为独特的一部,它既有茅盾前期创作的宏大叙事特征,又有对时代深刻的思考与创作主体的体悟,是茅盾创作的新的峰峦。  相似文献   

2.
(一) 《霜叶红似二月花》是茅盾的长篇小说中艺术成就卓著而遭到冷遇的唯一的一部。建国以来的许多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中,肯给予它以百字以上的篇幅加以论述的并不多见。就是几部关于茅盾的专著,谈到《霜叶红似二月花》时也多是匆匆带过。与此相反的是某些国外学者又把它抬得过高。例如美国学者夏志清先生就认为其成就甚至在《子夜》以上。因此,如何给予它以客观公允的评价,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解决的课题。大家公认这是一部描写历史题材的作品。而且多数研究者认为它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前夕的历史发展与社会风情。最早出版的规模较大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国新文  相似文献   

3.
论《霜叶红似二月花》及其续书手稿丁尔纲茅盾的长篇小说大都是未竟篇,事后他又不愿重炒冷饭。只有《霜叶红似二月花》事过30余年又写了续篇。现有五万余字的续书手搞尚未面世。学界对此书一直存在争论。我有幸读过这些手搞,得窥总体构架的全豹。深感要统一分歧意见,...  相似文献   

4.
由于时代、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造成茅盾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自问世以来未能得到客观公允的历史与审美评价。笔者认为 ,该作品是一个多元、复杂的艺术整体 ,作者对新兴资产阶级发展工业的合理要求与这种要求实际上无法实现所造成的历史悲剧的艺术再现 ,对张、王、赵、钱等贵族大家庭日益衰亡命运的真实反映 ,对不满现状的青年知识分子彷徨与苦闷的精神状态的准确把握 ,构成了这部小说丰富、复杂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出发点——论茅盾的《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特征的时候,不提到茅盾的贡献似乎是难以想象的。因为茅盾自身的文学作品在世界上达到的高度和他作为长篇小说代表作家的份量,还有,跟他一同为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做出贡献的其他作家相比,他在文学创作方法的探索和思考极为突出,所以他一向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中流砥柱。 茅盾作品自身创作的动力,是由于作者把大革命失败造成的心理压迫升华为对文学的生气勃勃的热情,小说的选材执着于暴露社会的追求不能说与这种心理状况无关。虽然茅盾创作《蚀》三部曲的时候“眼高手低”,同时还难以摆脱忧郁的阴影,但后来这种忧郁的阴影渐渐变得淡薄,转化为认识和揭露社会病根的力量。茅盾清醒地走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并把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技巧结合在一起,因而他的作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特别是到了后期的杰作《霜叶红似二月花》,不仅是融合了中外文学优长的结晶,而且可以  相似文献   

6.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开始出现并鼎盛于三十年代初.出诸一个整体构思的《子夜》《林家铺子》和《春蚕》,分别从大都市的资本家、小镇商人、农村农民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实行了多向整体性的解剖.稍后的《多角关系》近似这三部(篇)小说创作构思的迭合:其中二老板唐子嘉相当于三老爷吴荪甫,洋货铺老板李惠康代替了林老板的角色,佃户赵三保等又多少反映了老通宝们的状况.不过这部中篇远不如前三者成功.抗战以后的茅盾小说如《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也程度不一地带有社会剖析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王双启同志《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赏析》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系小杜名句。”(《唐诗鉴赏集》,人文丛刊,309页)这是对的。然而,他对这名句中“二月”的解释,却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茅盾算不上是一位纯粹的乡上文学作家。然而,茅盾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对五四以来的“乡土文学”却很是关注,针对文坛上的乡土文学作品发表评价,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之《序言》、《关于乡土文学》等文中,提出较为系统的关于乡土文学的见解。同时,作为一个全面描写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的不少作品,如《农村三部曲》等,也不乏地方色彩,富有乡土气息。茅盾这一理论上的探索和创作上的尝试,对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茅盾对“…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卓越的小说大师和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茅盾在现代文坛一度普遍轻视报告文学的背景下,热情而及时地扶持了这一文学家族中的新品种。他在《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的短论中指出:“伟大作品也可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正如伟大的作品中可以有小说、诗歌、戏剧一样,也将有报告文学。”不仅如此,茅盾还以自己创作的实绩表示他对报告文学的支持和热心。检视茅盾创作,可知他发表的散文、报告文学作品有数百篇之多。出版的散文报告文学集有《速写与随笔》、《炮火的洗礼》、《见闻杂记》、《苏联见闻录》等十来部。约略计算《茅盾全集》散文卷中半数当属报告文学。茅盾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有实绩的重要的报告文学家。诚然,茅盾并不是第一流的报告文学家,他并没有创作出夏衍《包身工》那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品。然而.他的创作自有特征.因而也自有价值了。  相似文献   

10.
<正> 1962年11月14日,茅盾在与笔者谈话时说:“我在年轻时也曾想做个革命家,革命家没做成,才做了作家。但即使做了作家,也没有写出多少真正成功的作品来。”(《“源泉艺术在民间”——茅盾谈自己的创作》,见《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6期)后来他在与法国作家苏珊娜·贝尔纳谈话时又说:“因为我没有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所以才当了作家”(见《光明日报》1981年4月25日)。这些话除表现出茅盾的谦逊美德外,也说明茅盾在青年时代,确曾努力参加社会和革命活动,想做一个职业革命家。特别是从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他的社会和革命活动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对茅盾  相似文献   

11.
茅盾同志的长篇小说《子夜》的初版时间,现代文学史以及研究茅盾的专著,或避而不谈,或笼统地说:“初版于一九三三年初”。看来确有搞清楚的必要。 茅盾同志在《回忆录》(十三)上说:“《子夜》初版印出的时间是一九三三年二月初。”“《子夜》出版在三三年二月——这是实际出版的时间,开明版《子夜》的版权页上印的初版时  相似文献   

12.
一一九三二年二月,华汉(阳翰笙)请茅盾为其旧作《地泉》写新版序言。此书问世于“革命文学”论争期间,茅盾鉴于它深受当时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风气的影响,而他对此所持的批判态度一仍其旧,因此向华汉表示不拟从命。华汉则坚请茅盾作序。既然同为左联的成员,加之难却盛情,茅盾遂写下了题为《<地泉>读后感》的序言。他在这篇近三千字的序言中,不作一句违心的捧场,也没有任何应景的敷衍,劈头一句就是:该书“正和我看了蒋光慈君的作品后所有的感想相仿。”终篇则有感于这类概念化作品失败的教训,殷切地期望作家们还应当更刻苦地去“储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经验复杂的多方面的人生”、“磨炼艺术手腕的精进和圆熟”。  相似文献   

13.
<正> 茅盾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写了大量的散文,计有《话匣子》《速写与随笔》《故乡杂记》《茅盾随笔》《时间的记录》《生活之一页》《苏联见闻》《杂谈苏联》《脱险杂记》《茅盾散文速写集》等十多部散文集。这些散文都由他精心创作而成,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艺术娴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张冠夫 《河北学刊》2001,21(4):40-43
将诸多文化因素引入作品是端木蕻良小说创作所具有的突出特征之一,这是作家自觉将《红楼梦》等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手法借鉴到现代文学中所进行的可贵艺术探索。端木的艺术世界包容了丰富的雅俗文化成分,对民间文化的呈现尤见特色。在较为成功的作品中他注意将文化材料自然地融入叙事中,实现了与作品各构成要素的有机衔接。文化因素的引入使端木的创作表现出崭新的审美特征,对于端木艺术世界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端木蕻良的艺术尝试成功与失败兼而有之,但其予人的启示颇多。  相似文献   

15.
擅长以现代主义艺术技巧创作的施叔青,其写实的艺术功力也同样让人感佩:一组《香港人的故事》以成功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深刻的主题意蕴。然而,这一组小说深厚的理性蕴涵似尚未被评家道尽。笔者拟从文化意识和人性开掘两个方面来观照、阐释《香港人的故事》所体现的主体人格精神。文化意识:冲撞、失落与回归综观施叔青《香港人的故事》系列小说,我们毫不怀疑作家现实主义小说技巧的圆熟——精巧的结构、富于意味的氛围营造以及摄魂夺魄的人性勾画——这一切足以将小说置于艺术的高品位。也许是由于小说颇为成功地刻划了一批既蕴含着丰富社会内容,又映透出鲜  相似文献   

16.
<正> 茅盾的作品反映的社会领域极其广阔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展示出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的画幅。他不仅把艺术的触角伸入到城市,写出了长篇巨著《子夜》等优秀作品,而且也伸入到农村,创作了“农村三部曲”(即《春蚕》、《秋收》、《残冬》)等成功之作。探索和研究他对农村题材的开拓,对更深一步地了解他卓越的创作成就以及推动和繁荣农村题材作品的创作,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毛泽东同志给了最深刻最科学最全面最崇高的评价。鲁迅的思想发展道路及其杂文的战斗意义和艺术价值,瞿秋白同志在中国第一个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折。然而,最早开始对鲁迅作品作了正确评价并阐明应当如何研究鲁迅的,则是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同志。早在1921年,茅盾同志在《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中就说:“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小说月报》12卷8期)1922年当《阿Q正传》刚刚发表四章,茅盾同志便立即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13卷2期《通讯栏》)1923年,他又写了《读<呐喊>》,对《呐喊》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作了全面的评价,最后写道:“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呢?”(《文学周报》91期)表示了对鲁迅崇高的故意。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前后,鲁迅受“新月派”文人陈源之流的恶意歪曲,茅盾  相似文献   

18.
历史题材文学是否要有历史根据?对于这个问题,吴晗与茅盾的看法不同。吴晗更强调历史剧的历史品格,茅盾则更强调历史剧的艺术品格。在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品中,上述两类作品在文学史上都存在,而在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思想解放,由于整体政治环境改善,由于商业运动介入创作,这种分野更为清晰地显露出来,而且出现了所谓戏说的新品种,因此对于当代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题材创作进行类型的划分,并进一步分别揭示它们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们就可以把目前的历史题材作品大体分成三大类:再现类、表现类和戏说类。再现类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强调史书所写历史的忠实性和客观性,不随意杜撰历史,其特色构成了现实主义的审美精神。表现类的作品通过由一变多或由多变一的想象,虚构成符号性的形象体系,把现代的观念表现出来、诠释出来。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借历史之外衣,所指涉的是皇权、统治、财富、欲望、享乐、权术、阴谋、算计等等,并不是历史本身,所表现的是浪漫主义的审美精神。戏说历史题材,戏说,搞笑,表现后现代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与端木蕻良有相似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感情,托尔斯泰的《复活》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对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产生了巨大影响。两部作品在主题、艺术构思、人物设置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但《科尔沁旗草原》并非《复活》的翻版,而是有其自身的艺术独创性,这种独创性主要表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作者的审美个性方面。  相似文献   

20.
肖军以长达20年的艰苦历程,创作了80万字的长篇小说《过去的年代》(原名《第三代》)。作品以近代社会复杂多变的转折时期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东北人民在苦难屈辱中表现出的充满悲剧色彩的抗争精神。作者在艺术上不懈追求为作品表现悲剧色彩增添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