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面对日趋严峻的生育形势,我国渐进式地放开了二孩、三孩生育数量限制并采取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在三孩政策的背景下,探究以托育服务为代表的生育支持政策如何影响生育意愿对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21年湖北省托育机构普查数据与第三期“湖北百县生育调查”数据,从托育机构的类型、招生规模、师资力量、经营投资等方面综合分析托育服务发展的现状;基于多维视角,通过托育服务的规模、密度、普惠和质量四个维度构造托育服务可及性指数,重点研究托育服务可及性对城乡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效应。托育机构普查结果显示:湖北省现有托育机构2 167家,每百婴儿托位数为6.53个,每百平方公里托育机构数为4.59个,生均月收费占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8.08%,仅有18.3%的托育机构提供多样化的托育服务。回归结果显示:托育服务可及性的增强显著提升了城乡家庭的生育意愿;托育服务可及性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乡家庭有二孩生育意愿的概率增加20.3%,有三孩生育意愿的概率增加7.1%。进一步研究发现托育服务普惠和空间可及性的增强可以显著提升城乡家庭的生育意愿,尤其是二孩生育意愿;托育机构数量的增加既能提升城乡...  相似文献   

2.
任远  韦丰 《南方人口》2022,(5):54-65
本文分析0~3岁婴幼儿机构托育对女性劳动参与和劳动时间的影响。研究表明,机构托育能显著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的概率,且主要影响年轻女性,但并不会影响已就业女性的劳动时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户籍、一孩还是多孩家庭、是否有祖辈帮助,机构托育对女性劳动参与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于男性的劳动参与和劳动时间来说,婴幼儿机构托育均不会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有0~3岁婴幼儿、但未获得机构托育的女性相比于无婴幼儿的女性而言,其劳动参与概率显著更低,“母职惩罚”确实存在。而那些有0~3岁婴幼儿并得到机构托育的女性与无婴幼儿的女性在劳动参与上无显著差别,说明婴幼儿机构托幼能够有效缓解“母职惩罚”。本文提出,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社会机构托育服务,能积极促进女性劳动参与和帮助女性发展,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和促进家庭发展的重要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实行“三孩”政策的背景下,托育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配套政策,是对宏观生育政策的有力支撑,而当下对不同托育服务治理模式的效果评价的实证性研究较少。本文基于OECD家庭数据库数据,通过托育服务公共财政支出占GDP的不同比重把托育服务的治理模式划分为国家主导型、家庭支持型和自由放任型,通过工具变量模型实证考察不同的治理模式对各国入托率与生育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托育服务家庭支持型治理模式相比于国家主导型治理模式对一个国家入托率的提高影响更大且更为显著;托育服务国家主导型治理模式相比于家庭支持型治理模式对一个国家生育率的提高影响更大且更为显著;此外,在控制了托育服务治理模式后,“父母产假总天数”对于一国整体生育率的提升效果是明显且有效的。研究给我国的启示是:托育服务政策的改进有助于社会生育率的提高,但政府必须要实施更加主动的托育服务治理策略,即更加积极地介入托育服务领域,在财政投入与相关政策的倾斜上加大力度,把托育服务作为一项基本的公共服务,建立友好的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福利水平,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国民的生育意愿。  相似文献   

4.
推动普惠性托育服务落地,破局入托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作为在政府扶持下自负盈亏的经营性行为,如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是地方政府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育儿家庭对托育服务的需求规模、支付意愿和模式期望等情况是社会力量是否参与托育服务的重要决策依据。为解构家庭托育服务需求的多元性,利用2020年“厦门市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调查”数据估计了家庭对各类托育服务模式的选择率与支付意愿。采用选择实验法的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厦门市育儿家庭对于将子女送托的态度并不积极,现有服务模式与家庭期望差距较大,可接受当前商业托育服务和非正规小托班的家庭仅占3.42%,而愿意接受潜在普惠性托育服务的家庭比例则高达29.4%。在社区内、公办和提供早教是育儿家庭相对比较青睐的服务属性。而在各服务属性之间,社区化服务是育儿家庭最为看重的服务属性,其次是主办方性质。不接受小托班的主要是不信任个人主办,只要由正规机构开办,育儿家庭对分散化家庭托育点的接受度可达15.17%。家庭对于社区化普惠性服务的支付意愿明显高于各类商业性服务,商业性服务宣扬的豪华环境和早教课程体系并不是家庭所看重的要素,家庭对社区内基本照...  相似文献   

5.
身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南京市,在0-3岁儿童托育服务方面开始了系列探索,具有以市场为主,卫计主管、 联席审查、 市场运作、 以奖代补等特点.其中有一些成功的、 普通适用的经验,如:扶持社会力量办园,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和联席审查会议制度;设立专项基金,以奖代补并对资金使用跟踪监管;通过普惠性早期发展服务进行社区体验等.此外,南京及全国其他地方还有一些共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仍需国家在政策和财政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投入.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健元  谭珊珊 《西北人口》2011,(6):55-58,63
近些年来,民办养老机构逐步兴起,并在几年间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面临诸多问题。文章在对苏南、苏中、苏北进行了对比调查的基础上对目前江苏省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机构数量及规模、设施及人员配备和服务内容等进行了描述,分析当前养老机构面临的政策支持不足、供需存在矛盾以及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并结合江苏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状况,提出苏中、苏北地区应首先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苏南地区应针对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政策上的"各个击破",同时建议民办养老机构加强创新服务理念,在管理体制、服务内容、人才使用、硬件设施等方面增强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老龄化社会无疑要强调老年保障,老年福利服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调查数据表明,中国老年福利服务的需求与供给能力之间有很大的缺口。因此,必须转变福利服务由政府包办的传统观念,以引进市场机制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将潜在的社会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盘活存量、发展增量,以形成社会福利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为有福利服务需要的老人服务。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界对机构养老的讨论日趋热烈,但遍观国内现有文献,对国外机构养老研究进展普遍关注不足。本研究通过从机构养老的概念界定、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群、机构养老服务质量这四个维度对国内外机构养老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梳理,发现国内机构养老研究在功能界定、管理与运营、服务质量监管等方面差距较大,而对于入住老年人群的需求和入住意愿分析方面则与西方差距较小。同时,我国机构养老的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不显著,我国理论界相对于养老实践有滞后之虞。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探索机构养老发展的新模式,完善养老机构管理与运营结构以及发展第三方服务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9.
养老保险资源配置的帕累托优化是通过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来实现的。本文从缴费率与平均替代率的关系、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和养老金计发办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养老保险资源配置的帕累托优化。此外 ,利率和工资增长率是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均衡的重要因素 ,本文也分析了利率和工资增长率对养老保险资源配置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景亮 《南方人口》2012,27(1):59-64,48
本研究以福建省为例将机构养老资源划分为制度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以及自我资源五种。研究认为该机构养老资源体系存在:制度资源还不完善、经济资源分配不均、社会资源供需不平衡、自我资源有所弱化等问题,因此,必须全方位的认识并构建机构养老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公开的人口和社会保障统计数据及相关调查数据,对机构养老方式的需求和供给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相互矛盾的现象,并从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机构服务的质量三方面对矛盾现象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12.
共享成为"十三五"时期重要发展理念,我国社会政策已由倒逼转向托底、托底转向共享,共享社会将在社会理念、社会政策、社会资源、经济发展四个方面重新构建,并对共享社会认同感内涵和四大体系进行了阐述.基于农村流动人口现实数据,从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内在吸引力和外在吸引力两条路径进行论述:一方面加大对农村流动人口医疗、教育、养老、就业、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及加大对中西部和中小城市的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等外在吸引力增加;另一方面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消化内在吸引力,在满足农村流动人口帕累托改进基础上,实现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目标.最后根据前面分析结论,从中央和地方关系提出了三方面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反思和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农民的迁移决策是一个家庭理性经济决策行为,农民收入是家庭成员的务农收入和进城务工收入的平均数。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和失业人口在农业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的分布,始终保持一种均衡状况,它是由这三个部门的发展水平和总人口共同决定的。文章主要从上述方面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改进。新模型得出了与托达罗模型相反的结论:发展城市不仅能改善城市失业,而且能提高工资收入,而发展农业只能带来非常有限的收入增加,并会在农村积累更严重的隐蔽性失业。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可持续生计框架和行为模型,构建体现老年人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养老资本,分析养老资本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以及子代支持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城市老人的养老资本存量、子代支持和机构养老意愿都高于农村老人;综合养老资本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存在显著负向影响,金融资本提高老人机构养老意愿,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则反之;养老资本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影响存在群体差异,养老资本越丰富,农村老人和多子女老人意愿越低,城市老人和失能老人则相反;子代支持对养老资本与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养老资本和子代支持在影响老人机构养老意愿中具有明显的替代关系。结果表明,城市老人和失能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更大,且丰富的养老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鼓励有需求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联合社会团体、民间资本,推进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照料需求。  相似文献   

15.
李俏  许文 《西北人口》2017,(5):51-57
农村养老服务是国家和社会为了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为其提供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医疗卫生护理及精神慰藉等服务的总称.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并因农村老年群体分异而出现了需求分化现象,但从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结构的布局上看,无论是供给内容、供给主体还是供给模式都不能有效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存在着供需失衡的结构性困境.为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可从坚持政府的核心供给地位、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养老服务、激发市场供给的活力和鼓励家庭养老的优先供给四个方面做文章.  相似文献   

16.
终身未育者增多是欧洲第二次人口转变过程中突出的新变化,已有研究大多认为中国仍是“普育”社会,并将其视为中国第二次人口转变的独特之处。文章以中国上海市为例,从代际差异、婚姻状况、社会经济特征3个维度,使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1995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相关婚育调查数据,考察女性终身未育现象的变化趋势,并以此为切入口浅议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就已度过育龄期和处于育龄末期的女性而言,上海市女性终身未育水平仍低于欧洲国家和同处儒家文化圈的东亚社会;但相对年轻的“65后”“70后”女性与年长队列相比已表现出明显的终身未育水平上升趋势。越是年轻的女性队列,终身未婚对终身未育的贡献越大;非上海户籍女性的终身未育水平低于上海户籍女性,但年轻队列中前者明显向后者靠拢。女性终身未育率还表现出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升高的特征。当前仍处于育龄期的年轻队列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年长队列,且婚育观念呈现出明显的现代性和个体性,婚育意愿低迷,推迟婚育的人群规模也在扩大,这些迹象预示着年轻队列的终身未育水平可能进一步上升。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女性终身未育现象及其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7.
姚远  范西莹 《南方人口》2009,24(1):22-29
建立科学的社会政策支助体系是满足弱势群体需求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北京市老年残疾人为对象,具体分析了弱势群体的弱势特征,并依据这些特征提出了包括政策目标、政策依据、政策原则、政策构架等部分的社会政策支助体系的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18.
黄俊辉  李放 《南方人口》2013,28(1):28-38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家庭养老支持力弱化的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对养老院人住意愿也在发生变化。以人口老龄化严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江苏为例,运用Logistic旧归模型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院的需求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满意度对养老院需求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即生活满意度低的老年人相比生活满意度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入伟养老院。另外,农村老年人对养老院的需求意愿还受年龄、个人年收入、健康状况、存活儿子数和存活女儿数的影响。本研究的政策启示是,整合村组或社区中的多种力量,为农村老年人构建一个包含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社会支持网络;科学预测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和养老院的需求意愿,稳步推进农村地区养老机构事业发展;从农村地区实际出发,合理引导农村养老机构的资源配置和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9.
流动人口初育年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旭彬  王玲杰 《西北人口》2007,28(5):17-20,24
在对流动人口的初育年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同时纳入了包括流动人口的个人背景、流动经历、配偶背景和婚育状况这四个方面的11个变量,研究流动人口初育年龄的影响因素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老年人口的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正式与非正式划分法,结合国内情况,提出了老年人口社会支持体系的构成、分类标准及主要测量指标,以此考察了当前我国老年人口社会支持体系的功能、各分支体系的支持水平、老年人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对老龄政策的选择;从特定角度揭示了人口老龄化所包含的社会经济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