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陈昊  陈岱云 《人口研究》2022,(3):117-128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男女两性人口寿命之间的差距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是44.54岁和44.58岁,男女之间只相差0.04岁,而到2010年,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是72.38岁和77.37岁,男女之间相差了4.99岁。百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男女之差也呈现出类似的变动趋势。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寿命差距的变动背后蕴含着人口发展的科学规律,即新中国的制度、法律、政策推动了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进而促进了社会角色去性别化趋势的发展,同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女性人口,最终使得女性人口寿命随社会发展愈发延长。  相似文献   

2.
《人口学刊》2015,(6):37-44
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和教育扩张,我国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意味着工作年限或工作预期寿命的缩短。为了分析我国人口劳动参与率和工作预期寿命的变化,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编制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的工作生命表。计算结果表明,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0岁的平均工作预期寿命分别为39.5年和38.1年;15岁的工作预期寿命分别为40.8年和38.9年。分性别计算的工作生命表显示,男性的工作预期寿命都高于40岁,而女性的工作预期寿命都低于40岁。男性的平均预期工作寿命比女性高6年多。死亡率下降对于工作预期寿命的下降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口死亡水平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各国的人口资料,使用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这两个关于人口死亡的重要指标,比较中国和世界 人口的死亡水平和变动趋势。根据各国的人均收入,揭示人均收入和平均寿命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人口结构变动对粗离婚率持续攀升的影响,本文基于2005年和2010年北京市的离婚登记数据,分解了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和年龄别离婚率变动对粗离婚率攀升的贡献率。研究发现:2010年北京市粗离婚率较之2005年上升了0.23个千分点,其中,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粗离婚率上升的贡献率为31%,男性和女性年龄结构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24%和7%;年龄别离婚率变动对粗离婚率上升的贡献率为69%,男性和女性年龄别离婚率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38%和31%。这表明男性在婚姻中处于强势地位,而女性处于弱势地位。此外,通过编制婚姻预期生命表显示,2010年平均婚姻预期寿命比2005年下降了0.7年,女性的平均婚姻预期寿命较男性长,但减少的幅度在增加。  相似文献   

5.
平均预期寿命是世界公认的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准。本文以生命表为基础,主要依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各省市区的预期寿命并进行相关分析,计算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8.17岁,男75.86岁,女80.68岁,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预期寿命与婴儿死亡率呈负相关r=-0.789,与人均国民总收入呈正相关r=0.604。预期寿命女性比男性长4~7岁,符合一般规律。影响男性寿命低于女性的原因很多,本文重点讨论了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并对预期寿命的地理分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分死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文章分析了21世纪初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并对死因进行分类,对分死因类别死亡率及其构成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分解了每种死因类别对平均预期寿命变化的影响,并利用去死因生命表,通过分析去某一死因类别后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研究各死因类别。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口基本属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类型。1949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为54167万,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1987年总人口增至108073万,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68.5岁。38年间人口近乎翻了一番。除1959—1961年困难时期死亡率急剧回升外,1949年到1981年,一直呈逐年下降趋势。在高出生率持续稳定,死亡率下降的条件下,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是我国第一次及第二次生育高峰中大部分年份的显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现状的分析,运用蒋庆琅法利用2003年我国人口抽样和死亡率资料编制当年的简略寿命表,估算我国现阶段人口的预期寿命。接着,对我国自解放至今人口预期寿命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最终利用我国自第四次人口普查至第五次人口普查阶段人口预期寿命增长率等相关资料,对我国人口2001-2020年的预期寿命作出预测,得出今后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将继续增长,但增长率依年度的推移而递减。  相似文献   

9.
文章搜集、整理了民国时期中国人口的死亡率资料,认为该时期粗死亡率在25‰~35‰之间,婴儿死亡率可能在170‰~200‰之间,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随着地区和时期的不同,有着较大差异,在某些地区已经超过了40岁。另外,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对降低死亡率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寿命,除受一定的遗传基因和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影响之外,主要还是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制约。平均预期寿命指标,可以综合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对于量化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人口寿命的变化和人口再生产,以及制订人口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就有关人口资料,对中山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作一分析。一、平均预期寿命达到较高的水平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该市计得的1981年预期寿命为72.22岁,男为69.92岁,女  相似文献   

11.
人口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用一个带生命周期假说的经济动态模型全面考察了人口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该模型是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与人口模型、索洛增长模型的有机结合 ,并且纳入了寿命预期、收入预期、非预料死亡、遗产继承、社会养老保险等内容。模型的基本思想来源于戴蒙德的世代交叠模型。我们由模型研究发现 :死亡率表 (年龄别人口死亡率 )下降导致储蓄率上升。这是对“人口老龄化导致储蓄率下降”这一流行观点的重要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俄罗斯的历史人口数据,对俄罗斯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俄罗斯三次人口转型中的社会经济情况变化对人口变动状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俄罗斯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很快,人口死亡率升高,总和生育率已远低于替代水平,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总人口数长期处于下降通道,出生预期寿命不增反降,特别是男性出生预期寿命远低于女性出生预期寿命。在推动人口增长的社会经济相关措施实施后,俄罗斯人口数量仍不能增加,这对目前总和生育率已经很低的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不同婚姻状况人口的死亡率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婚姻状况是影响人口死亡率的重要社会因素。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明显低于未婚、离婚和丧偶人口。这种差异表现在几乎所有年龄组中,但在低年龄段差异最大,随着年龄提高,差异趋于缩小。20—80岁暂时预期寿命的比较显示,未婚、丧隅和离婚人口预期寿命之间的差别不大,三者均明显低于有配偶人口,平均差距约为7岁;此外,婚姻状况对死亡率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1981年的中国人口生命表为模型生命表对2010年的人口按龄死亡模式进行修正,测算2010年的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性别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10年中国人口的死亡率下降至5.58‰;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5岁,其中男性的预期寿命超过73岁,女性预期寿命为78岁;近10年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幅超过4岁,高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任何时期。然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婴幼儿和老年人口存在严重的死亡漏报,现有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制度因素的制约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巨大挑战。偏高的女婴死亡率虽然较2000年有所改善,但依旧存在,对女性的社会歧视仍在威胁中国的人口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死亡水平间接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几种常见的死亡水平间接估计方法 ,以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原始数据为基础 ,估测了五普人口粗死亡率、死亡漏报水平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16.
《人口学刊》2018,(3):52-61
在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条件非常艰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俄罗斯遗留了大量的残疾人口。俄罗斯人有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不仅存在男性人口之中,女性人口中的比例同样很高,再加上恶劣的气候条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健康的饮酒方式,缺乏体育锻炼等,使得俄罗斯人口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人口预期寿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远远低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也低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甚至低于与俄罗斯有着相似历史经历的韩国和墨西哥。保证居民健康和人口的稳定发展是维系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之道。当今世界,日本、欧美等各国的人口预期寿命都在持续增长,而俄罗斯人口的预期寿命却增长缓慢,这无形中拉大了俄罗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如何降低人口死亡率、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已经成为俄罗斯政府急需解决的社会难题。本文通过具体的资料数据对比一般地区与极端地区人口的预期寿命,分析俄罗斯与世界人口预期寿命的具体差距,推测出俄罗斯人口预期寿命的可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17.
以1982年以来的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以年龄别受教育模式、 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受教育年限为主要测量方法,分析中国高等教育人口总量、 结构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递进人口预测模型,预测中国高等教育年龄人口总量、 结构和变动趋势.研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年龄人口总量进入下降阶段.各年龄队列之间人口规模从差距巨大,向差距显著缩小转变.预计今后高等教育年龄人口规模将持续稳定下降,人口规模从2015年的12849.16万人下降到2035年的9114.74万人,比2015年减少3700多万人,下降幅度接近1/3.未来的高等教育年龄人口在校规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预计2020年之前高等教育年龄人口在校规模处于下降趋势,2015年至2020年保持在3000万—4000万之间.  相似文献   

18.
平均预期寿命是由人口的分年龄死亡率决定的,不同年龄的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不同,我们希望给出定量的描述。 一般说婴儿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最大。而往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婴儿死亡率的调查数据与真实情况有差距,从而影响了利用调查的婴儿死亡率计算平均预期寿命的结果。本文的目的是要解决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并且找到一种通过改变死亡率直接修正平均预期寿命的方法。这里不仅要找到婴儿死亡率与0岁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而且要找到K岁  相似文献   

19.
平均预期寿命(简称平均寿命),它是根据一个地方人口各年龄死亡水平,预期今后每个人可能活到的岁数。它是反映现时各年龄组死亡率的综合指标,也是反映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推算和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发展的状况。兰州市目前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到底有多长?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分  相似文献   

20.
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同出生一样,死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面简称人口平均寿命或人口寿命)是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在人口预测中是一个重要参数。探查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过程,了解影响人口平均寿命的各种因素,正确估计未来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趋势,对于人口总数及人口年龄构成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同出生一样,死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面简称人口平均寿命或人口寿命)是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在人口预测中是一个重要参数。探查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过程,了解影响人口平均寿命的各种因素,正确估计未来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趋势,对于人口总数及人口年龄构成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