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761年入贡,坎巨提同中国的宗藩关系延续了177年。19世纪末坎巨提危机的出现使中英俄三方聚焦于中国帕米尔,为了联华抗俄,已经兼并了坎巨提的英国接受了中英两属体制。甲午战争后,英国通过麦克唐纳照会要求清政府放弃坎巨提宗主权,迫于俄国的外交压力,清政府采取了不予理睬的对策,中英两属体制延续至1935年,20世纪30年代英国无力对抗苏联在新疆的压倒性优势,1937年终止了坎巨提同中国的封贡关系,关闭英属印度西北边界。  相似文献   

2.
张皓 《河北学刊》2022,(6):47-68
中印边界东段西端的达旺、东端的瓦弄,是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期间侵占中国领土的两个战略中心点。在1936—1946年长达十年里,英国对达旺推行侵占的“前进政策”。1936年,英国派遣古德入藏施压。接着,英国步步进逼,于1938年派出探险队,1943年派出军队,1944年设置军事哨所。继之,英国一方面竭力剥夺中国的主权,割裂西藏地方政府对达旺地区的行政权和治理权,派遣官员巡视并以政府官员身份解决村民之间的纠纷;一方面由古德、谢里夫、霍普金斯、黎吉生对噶厦交涉,企图迫使噶厦承认它占领达旺。噶厦否认西姆拉“条约”,指出达旺地区属于中国领土,要求英军撤走哨所,恢复原状。英国的企图未能得逞。  相似文献   

3.
喇斯库穆河谷位于叶尔羌河上游、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南部,战略地位重要,是中国固有领土。19世纪90年代,英国吞并清朝藩属坎巨提后,为了防堵俄国南下印度的通道,鼓动坎巨提向清政府索取喇斯库穆的主权。俄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极力阻止英国通过坎巨提对喇斯库穆进行渗透,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而中国方面,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喇斯库穆的主权,并就此与英、俄展开了艰难的斗争,最终维护了我国对喇斯库穆的主权。  相似文献   

4.
张皓 《晋阳学刊》2013,(2):42-52
印度独立前后,英印分三路侵占和蚕食"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宣称麦克马洪线就是中印东段边界线。英印两国的目的有所不同,英国企图在中印两国之间留下领土争端,印度企图进一步建立环印度洋政治圈和对中国的战略态势。国民政府的处置,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在印度独立前,国民政府积极而主动,一方面指示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厦予以注意,要求与中央政府协调一致;一方面同英印交涉。噶厦反对英印的侵占,明确表示它从未承认过西姆拉草约。印度独立后,国民政府消极而被动,打算在中印条约签订后再来解决边界争端问题,丧失了利用印度独立之机遏制英印侵占的有利时机,印度的侵占变本加厉,历史的重担只能落在新中国政府的身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19世纪后期英国在与俄国争夺中亚期间,逐步侵占坎巨提的过程、所采用的手段及相关的中英交涉.  相似文献   

6.
1914年西姆拉会议期间,英方代表秘密抛出一条将西藏门隅、珞渝及察隅大片地区据为已有的中(藏)印边界“新”线,即所谓“麦克马洪线”,企图侵占中国的大片领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本文利用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史料,探讨英人在西姆拉会议前如何精心策划这条非法的边界线,剖析其险恶用心.  相似文献   

7.
荣赫鹏对新疆南部地区和坎巨提部的几次探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887~1891年,英国殖民主义分子荣赫鹏无视中国的领土主权,在英印政府的指使下,三次组织人员到当时由中国政府有效管辖的帕米尔南部地区、叶尔羌河上游地区、喀拉喀什河上游地区以及当时中国的属国坎巨提部进行所谓的"旅行"和"调查"活动。其中有两次英印政府甚至公然非法派遣军队进入中国境内保护荣赫鹏一行所谓的"调查"活动。荣赫鹏这三次探查既构成当时英国对新疆地区侵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对当时英国和沙皇俄国在该地区的争夺和妥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加紧对中国西藏东南地区的侵略,侵占了中国西藏东南地区的大片领土。中国政府和中国西藏地方政府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指出英国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所进行的种种侵略活动是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侵犯。  相似文献   

9.
肯尼迪政府与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肯尼迪政府上台后调整美国的南亚政策 ,在提供大量援助的同时 ,美国怂恿尼赫鲁政府在中印边界采取军事冒险政策。在 1 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时期 ,美国认为这场冲突为遏制中国提供了良机 ,它能够改变印度的不结盟政策 ,在南亚建立针对中国的“联合防御体系”。尽管美印双方在对付中国方面密切合作 ,美国的战略目标却没有实现。由于英国的坚持 ,肯尼迪政府未能向印度提供大规模的长期军事援助。美国力图加深中苏分裂 ,然而这一方针又与其南亚政策存在着矛盾。肯尼迪政府在冲突中卷入很深 ,但它对该地区的战略形势没有产生多少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朝外交官眼中的香港和中英关于香港设领的交涉余定邦从19世纪60年代起,一向闭关自守的清朝政府开始派官员出国游历。70年代以后,清朝政府派驻欧美国家的外交官纷纷出洋。这些官员途经香港,踏上这块被英国侵占的中国领土的时候,他们有什么感想?为了能在香港设...  相似文献   

11.
香港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鸦片战争开始,英国侵略者“依据”其强迫腐朽的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割让”和“租借”等压迫手段,侵占了我国香港地区。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严重的事件之一。本文所要论述的是:香港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英国侵占这一地区所“依据”的条约,纯粹是预谋的、逼签的不平等的条约;包括香港地区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为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坚持反割让、反租借和反占领的斗争。概括地说,英国侵略者侵占香港地区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蔡梓 《人文杂志》2022,(11):48-59
一战后英日关系逆转,英国开始疑惧日本对西沙的经济渗透暗藏军事企图,于1920年主动介入西沙问题。英国基于西沙对日本有用但对自身用处不大的判断,且囿于“十年规则”,以遏止日本侵占西沙为决策目标,逐步形成“策略性支持中国”政策。日本势力于20世纪20年代末暂时撤离西沙,法国则从1931年12月起就西沙归属对华交涉。基于西沙可能为己所用的新认知,英国将决策目标提升为遏止任何强国侵占西沙,同样以“策略性支持中国”政策应对法国。1933年,英国开始同时遭到日、德挑战。英国在调整帝国防务战略的同时调适西沙政策,既坚持抵制日本侵占西沙,又于1934年决定在中法西沙交涉中不公开表态,但在对法互动时仍委婉表明它承认西沙属于中国。英国从介入西沙问题到西沙政策定型,均以帝国防务安全为决策立足点,把承认中国对西沙的主权并敦促中国加强行使这一主权作为策略,认为中国保有西沙最符合自身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档案文献为依据探讨了抗战期间中英两国围绕修筑中印公路问题就“西藏问题”展开的交涉。抗战期间,中国国民政府试图以修筑中印公路为契机,加强对西藏地方主权统辖。英国政府为维持其在西藏的势力范围和影响竭力阻挠公路的修筑,并企图以所谓西藏地位问题与筑路计划挂钩。同时,英国还唆使西藏噶厦干扰中印驮运线的开通。英国的阻挠最终导致了中印公路计划的流产,给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4.
作为古代中西交通要冲的帕米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代以来,英俄出于各自扩张需要,对帕米尔展开了一系列争夺。1865年英俄利用新疆变乱乘机侵占帕米尔,1873年英俄抛开中国政府签订了划分双方在帕米尔势力范围的协议,但1877年清朝军队收复新疆打破了英俄侵占帕米尔的计划。由于利益的不同,英俄就遵守还是修改1873年协议进行了较量,最后通过1887年协议,双方暂时达成妥协。然而,坎巨提危机的出现使中英俄三方再次聚焦中国帕米尔。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苏修连篇累牍地发表反华文章,捏造种种奇谈怪论,为沙俄侵占我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辩护。在苏联政府一九六九年六月十三日声明和一九七二年由苏联外交部官员齐赫文斯基等人撰写的《论俄中边界形成史》等文中,都无耻地全面伪造中俄边界历史,胡说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为中国之外的所谓“独立国家”,把满族与中国对立起来,贩卖早已破产了的“满族非中国”的反动谬论,大造侵略有理的反革命舆论,为老沙皇扬幡招魂。这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霸权主义和勃列日涅夫之流的侵略扩张主义政策的赤裸裸反映。  相似文献   

16.
喜马拉雅族群研究奠基人海门道夫对印度非法占领地区的珞巴族阿帕塔尼人进行了持续长期的关注和研究。他记录了该部落传统社会结构、生计方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也观察到了中印边境冲突下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现代化冲击下社会的变迁。在以英印政府殖民官员的身份对阿帕塔尼人及邻族聚居的地区进行调研时,他得出了“‘内线’才是印度的有效边界线“”‘麦克马洪线’从未生效”等客观结论。在研究过程中,他还发现在中印边境地带一直存在一条“藏族——阿帕塔尼人的邻族——阿帕塔尼人——阿萨姆平原居民”的物品交换双向贸易线。海门道夫对阿帕塔尼人的研究不仅为我国喜马拉雅人类学发展贡献了珍贵资料,也为印度非法侵占我国领土提供了有力证据,更是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改善中印经贸关系带来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严亚明 《社会科学》2000,5(8):73-77
19世纪中叶 ,清政府很少注意边疆地带的发展事务 ,以东北为例 ,它禁止汉民移居 ,把该地仅视作一块供应宫廷皮毛的狩猎禁地 ,这使得黑龙江北岸的辽阔领土落入沙俄股掌之中。在清王朝高层统治者眼中 ,英俄是肢体之患 ,发捻是心腹之患 ,因此 ,为了维护其统治中心的安全 ,必要时就牺牲边缘地带。沙俄虽然侵吞了大量中国领土 ,但清政府对沙俄的憎恨比对英法侵占北京的憎恨要淡得多。这种情况此后略有改变 ,在 70年代伊犁改约谈判中 ,曾纪泽折冲樽俎 ,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表现说明清政府少数外交家领土主权意识的初步觉醒。这种明确的领土主权意识…  相似文献   

18.
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1898年的50多年期间,英国资产阶级凭借武力,强占了中国的香港地区(以下简称香港)。对于这一历史耻辱,不仅中国人民没齿难忘,旧中国的政府也是不甘心的,只是迫于自身的衰蔽而无力抗争而已。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才能完成收复香港的历史重任。本文拟对此作一点分析。一英国资产阶级对香港觊觎已久。而作为实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清政府,对保持领土主权是有着明确的立场的,哪怕是像香港这样的弹丸之地,也不容外人染指。所以当1793年英国特使马里尔尼访华,要求清政府出让舟山附近的一个小…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后期,随着英、俄在中亚地区"大博弈"的加剧,我国的帕米尔高原成为两国觊觎的对象。在此期间,英、俄分别派遣小股"探险队"前往帕米尔,意在为划分政治势力范围进行地理勘测和情报收集。英属印度"前进政策派"代表人物荣赫鹏于1887~1891年的"探险活动",直接影响英属印度出兵坎巨提与私分帕米尔,是英国侵略新疆的明证。基于丰富的一手史料,本文对荣赫鹏的四次路线进行考证和勘定,认为其探查活动具有侵略性、军事性、政治性和地理勘察等性质。  相似文献   

20.
帕米尔位于我国西部,地处亚洲中心地带,很古时候就是东方和西方陆上交通要道,有名的丝绸之路就通过这里。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帕米尔,最早记载帕米尔。同时中国政府最早对帕米尔进行管辖。汉代西域都护的三十六国明确包括葱岭中的国家,唐朝更直接在葱岭设官置守。清朝帕米尔是中国西北领土的一部分,直接属新疆统一管辖,这些都是非常明白的事实,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才为沙俄武装侵占。现在地图上这段未定界线,就是沙俄武装入侵以后的军事线,企图强迫清廷接受,遭到拒绝,而成为悬案。早在1894年清朝政府的复照中明确声明保留对此线以西的帕米尔领土所原有的权利,直到达成一个满意的谅解为止。为了便于了解帕米尔问题,我们遵照革命导师恩格斯的教导:“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特将帕米尔的历史真相阐述于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