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越战略命运共同体具有较为坚实的基础,两国具有共同的历史经历、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过程中相互支持;1991年以来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两国还积极管控争端和分歧,积累了处理争端的经验。为了推进中越战略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两国要从强化政党交流与合作、加强对海上争端的管控、探索两国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两国人文交流与合作等角度夯实两国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旨在打造民主协商、优势互补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内涵、现实意义的分析,进一步探索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行动逻辑和时代价值,进而提出以政治为统领、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先导、以智治为支撑的建设路径,建立和完善主体协同、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制度优化、人才培育等社会治理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切实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周边外交和亚洲命运共同体构想的具体实践,将助力东盟共同体建设,促进次区域稳定和繁荣。本文通过对澜湄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意义、动因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澜湄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数字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数字命运共同体具有数字连通性、数字互惠性和数字调试性三大全新的属性特征,能够促进人类数字社区的出现与演化,并将促成一种数字时代的世界大同思想——数字世界主义的诞生。数字命运共同体将赋予数字人类一种全新的、超国别民族的数字文化身份,给予数字人类一种超越宗教信仰的数字文化归属,成为追问数字人类的人文精神形态和人文精神价值的新平台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中国倡导、服务全人类的海洋治理构想,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基于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生态和海洋安全而形成的“五位一体”共同体理论体系。在理论设计与实践构建过程中,海洋命运共同体充分彰显了延续性、实践性、人民性与系统性等内在特质。如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从观念转向实体的动态过程,需要从话语引领、法治支撑、外交推动和安全维护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海洋命运共同体话语力量,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法治建设,深化海洋命运共同体外交实践,优化海洋命运共同体安全环境,从而有力推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6.
7.
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定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如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就成为一个亟待回答的实践问题。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基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社会基础;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法律基础。只有坚持推动这五大基础路径,才能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相较欧美舆论,韩国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度较高,态度更为中立、积极。其关注动机有两点,一是对中国外交路线、中韩关系、国际新秩序探索、国际合作等议题的高度关切;二是对文在寅政府依循该理念提出的"中韩命运共同体"的关注。韩国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促进地区和平与一体化、加强文化价值传播、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等方面抱有期待,亦在"中美争霸"、新"天下秩序"、民族主义等多维度存有疑虑。为扭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韩传播时呈现的抽象化、单向化倾向,中国应重视该理念与韩国重点关注议题与主流价值——如"东亚共同体"、多边主义、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环境卫生合作等的话语对接,在全球合作抗疫的背景下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9.
学术期刊共同体指的是那些在学术关怀、办刊理念、价值追求、精神气质、行业规范等方面具有共性的期刊,它们彼此监督、平等对话、资源共享,服务学术、推进学术发展和学术繁荣,发挥着平台、媒介和社区等功能。互联网时代为传统学术期刊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同时也为期刊的专业化、专题化、集成化和人性化发展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学术期刊应该走上共同体建设之路,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和技术,推动学术期刊共同体建设和发展。具体而言,应该树立"互联网+"学术期刊共同体观念;强化"互联网+"学术期刊共同体功能建设,推进共同体成员深度合作;提升期刊办刊能力、重构办刊思路,保障"互联网+"学术期刊共同体顺畅运行。  相似文献   

10.
11.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时代之问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开启新的阐释空间和现实路径。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度内容,体现了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逻辑的辩证统一,具有突出问题导向、深具世界眼光、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等鲜明理论特点。当前要从培育共同体意识、重塑国际新秩序、加强全球治理合作、共创“一带一路”建设等现实路径,实质性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2.
13.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种有别于西方“普世价值”的建构性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和平与发展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价值,是确保人类生存和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本前提;公平与正义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是推动国际关系良性互动的根本保障;民主与自由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价值,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各国自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将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才能真正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霸权政治祸心,推动人类社会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并存的今天,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频频出现。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世界发展格局与潮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倡导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其践行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依循辩证法办事,牢记实践第一,坚守人民立场,从而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渐行渐明、落地生根,真正实现唯物史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都处于相互的融合交汇当中,中国也需要应时势来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因此,中国亟需在自己、世界与国际社会这三点中找寻自己的平衡点,从而调整自己的步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的确,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国的危机会通过全球化机制的传导,而迅速向世界其他国家蔓延,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放弃诉诸武力的解决途径,走出一条和平发展、共赢的道路,将各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命运共同体作为我国的外交理念,是承袭历史下接现实的外交价值取向。理念本身所包含的道德意蕴能够满足国家交往的伦理需要;促进国际外交的道德自觉;引领人类社会的道德价值指向。当前,世界各国只有立足外交,加强中外联合,营造伦理价值认同生态;深入多面合作,提供伦理价值践行养料;完善沟通机制,保证价值实现健康态势,才能将深谙命运共同体概念中的道德伦理凸显,才能发挥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价值,造福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7.
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创新在于,将美好的精神性的人类共同体奠基于现实生活,即全人类大致相同的生命轨迹和情感生活,而从根本上说,奠基于每个人都共有的不可或缺的有血有肉的物质性的身体存在。命运共同体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美学建构应该关注广大人民的具体命运和日常生活,将普通老百姓的身体性感受作为判断尺度,并弘扬有利于构建相互依存和休戚与共的人类共同体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成分,为成功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应加强合作,坚持发展成果共享,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以合作共赢推动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需要建设更加健康的世界经济、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和积极引导好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