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是制约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发展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国情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三重叠加的社会环境下,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问题亟待关注。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检验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的存在性和具体表现,以逐步检验回归系数法和KHB中介效应测度法检验数字鸿沟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客观存在,表现为城市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显著优于农村老年人。在身体健康方面,城市老年人健康得分比农村老年人高0.367分,互联网使用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为27.75%;在心理健康方面,城市老年人健康得分比农村老年人高0.306分,互联网使用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为15.17%。上述结果具有稳健性。互联网功能利用的差异为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形成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即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更多使用互联网健康促进功能,其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基于以上结论,社会各界应加快促进数字鸿沟的弥合,避免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以数字技术的正向功能为支撑、公共政策为必要保障,通过全方位的资源投入与支持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社会,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健康促进功能,使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状况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2.
利用北京市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基于Wagstaff等提出的方法,将序数性质的自评健康转化为基数性质的健康不良指数;进而探讨我国老年人与其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当中存在偏富人的健康不平等(高收入者拥有更好的健康水平),健康不平等的集中指数为-7.09%;其中,是否有养老存款、 收入、 教育等社会经济指标对加大健康不平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贡献率分别为26.4%、25.4%、16.0%;而老年人的孤独感、 城乡差别和住房条件也对老年人的健康不平等造成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河南省新乡市Y社区的个案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老年人群体发生了社会隔离。这种社会隔离体现在制度、社区、家庭、自我四个维度,集体失语导致制度隔离,社会资本流失和国家在场导致社区隔离,代际关系嬗变导致家庭隔离,身份标签化及自我认同困境导致自我隔离。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应对策略为拒绝搬迁和跟儿子走。提出了老年人社会融合的路径:构建老年人利益诉求的制度吸纳机制;重塑社区公共空间,构建老年人社区行政吸纳机制;积极探索农村老年人居家照顾新模式,通过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促进老年人社区融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测度了中国老人健康不平等程度,重点计算了收入、婚姻状况、居住安排等因素对健康不平等的贡献。回归基础上的集中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我国存在亲富人的健康不平等,高收入人群的健康状况更好;城镇地区,健康不平等主要的贡献因素为收入、婚姻状况、医疗保险、经常锻炼,居住安排对健康不平等的贡献为负。农村地区,收入因素对于健康不平等的贡献最大,这就意味着消除农村健康不平等的关键是要降低收入不平等。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医疗保险的不平等程度更甚,进一步强化了健康不平等。因此如果政策想要降低健康不平等,首先要降低穷人获得医疗保险的经济门槛,增加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从生命周期的视角对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的年龄特征和变动进行了基于组群分析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不同年龄段的健康不平等均呈现不断扩大的变动趋势,45岁以上人群的变动幅度要相对大于45岁以下人群;教育、收入和医疗的不平等是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扩大的主要原因,但是对45岁以下人群健康不平等的影响要大于45岁以上人群;此外,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年龄老化对健康不平等变化的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生计资本理论,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15年在安徽巢湖地区进行的“安徽省老年人福利状况”调查数据,研究在中国劳动力外流背景下子女迁移对农村老年家庭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子女迁移导致老年家庭户人力资本减少、社会资本增加;但没有直接增加老年家庭户的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虽然子女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年家庭户生计资本的水平和结构,但这种影响是以家庭结构为条件的.子女迁移拉大了与子女同住的老年家庭户在金融资本上的差距,弥补了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劣势,而自然资本作为农村老年人生产生活的重条件不受其子女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城乡大学毕业生在工作转换上的差异,一直以来广受关注却缺乏实证考察。研究表明:当前大学毕业生发生工作转换的比例并不高,城乡两类大学毕业生在工作转换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人力资本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的稳定就业,而工作年限与社会资本则会增加其工作转换的可能性。但更为细致的分析发现,与城镇家庭出生者相比,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均呈明显的劣势,且对其工作转换的影响较弱,他们工作转换后的回报也甚微,这意味着城乡差异与资本累积的不平等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8.
以往研究显示,地区性别文化环境通常影响着个体收入不平等现状。为了探究国内不同区域的性别文化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性别间的收入不平等,利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将计划生育转向前的出生性别比作为反映国内不同地区“重男轻女”传统性别观念强度的操作化指标,运用多层混合效应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区域性别文化对个体的性别收入不平等有着多重影响,一个区域的父权制性别文化越强,女性的平均收入就越低而男性的平均收入稳定,因此该区域个体的性别间收入差距拉大;此外,区域性别文化还通过影响个体的人力资本特征,如教育获得和劳动参与来对两性间的收入不平等产生间接的显著影响,地区的传统性别文化越强,女性的预期受教育年限下降而男性变化却不大,女性不工作的可能性上升而男性不工作的可能性下降,于是本就存在的性别差异增大。综上,这些研究发现对理解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差距形成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丰富和拓展了对性别收入差距的社会文化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家庭户收入和财产不平等:1995~200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家庭户收入调查收集的1995年和2002年城镇家庭户样本数据,以家庭户作为分析单位,对中国城镇收入和财产不平等进行了考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家庭户收入的大多数不平等测量指标在1995~2002年7年间都存在一个显著的大幅度上升,但家庭户财产不平等在此期间呈现出略有下降的趋势;基于人口分组的分解反映出,区域、户主受教育程度和户主中共党员身份对总的家庭收入和财产不平等具有更大的贡献;总体上,对于1995~2002年的中国城镇而言,分类机制在左右家庭户资源不平等变动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健康成为学界关注的一大领域。探究老年健康不平等及其影响机理,准确理解老年人健康指标的变化趋势,对于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运用分层线性模型考察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和群际差异。本文还利用SF-36量表,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涵盖主客观健康指标,在地区和社区层面重点探究教育程度、个人收入等因素对于健康不平等的影响机理。分析结果显示,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对于老年健康有积极的作用,物质资源越丰富的老人越健康;地区层面,经济发展给健康带来了正向的外部性,经济越发达老年人健康指数越高;社区层面,老年人生活的社区经济水平越高,其健康水平分化越严重。从受教育水平来看,老年健康体现为社区层面"低度平均,高度不均",个体层面"低度不均,高度平均",收入水平在个体层面和社区层面产生了相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城市妇女婚姻家庭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省绝大多数妇女的婚姻将呈现出一个逐步趋于稳定的发展趋势 ,城市妇女的婚姻质量将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由于种种原因 ,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仍将继续存在 ,离婚率将继续上升。社会和有关决策者都应重视和关心这一问题 ,以期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清除这些不利因素 ,使其呈现出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养老金收入与收入不平等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中国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和2007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养老金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2002~2007年,随着养老金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相比其他家庭人均收入,养老金对保障老年人健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养老金通过家庭内部老年人口之间的再分配,发挥的作用更明显。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城市贫困问题的凸显,不平等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开始显现;对于单独居住老人,养老金的健康保障作用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3.
生命历程早期是家庭环境对个人影响最为关键的时期,因个人不能改变的早期家庭环境造成的健康差异所导致的健康不平等,需要政府关注和干预。厘清早期家庭环境对老年健康的影响,减少或消除不平等的健康差异,对于实现健康老龄化至关重要。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Shapley和Fairlie值分解方法,分析早期不同家庭环境因素对老年健康的贡献程度,并比较各类因素对不同区域老年健康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早期家庭环境不仅对老年健康的相对贡献最高,而且是导致老年健康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建议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纳入“早期家庭环境”维度,并将儿童早期发展纳入国家的乡村振兴规划,提供公平和良好的起点,从生命早期和家庭层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以及数字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测度老年数字鸿沟水平并探索内在影响机制,对缓解老年人的数字融入困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21~2022年在陕西、河南、山东和吉林四省的“健康老龄化与智慧养老”专项调查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老年人的接入沟、使用沟与知识沟进行测度,利用回归模型分析养老资本对老年数字鸿沟的影响,并检验老年人数字学习内生动力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超过四成受访老年人未使用智能手机,其中63.92%为农村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老年人的使用沟得分均值(0.580)高于知识沟(0.407)。养老资本各维度指标对老年人的接入沟和使用沟均具有显著优化效果,而仅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老年人知识沟的优化效果更显著,控制变量中的男性、低龄与城市地区的老年人数字鸿沟更小。内生动力在养老资本与老年数字鸿沟的关系间起到显著的中介效应且其在不同维度养老资本上的表现不一致,使用沟与社会资本间的中介效应比例最高(20.14%),知识沟与健康资本间的中介效应比例最高(43.76%)。由此,文章在老年人的数字接入与社会支持方面提出建议,应统筹碎片化的数字...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基于2011-2018年四期"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增长曲线模型分析子女性别导致的孙辈角色即老年人照料对象的不同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健康轨迹,以及该影响的城乡与性别差异.研究发现,任何时期既照料孙子女又照料外孙子女的老年人健康都最差.随着时间的推移,照料孙子女的老年人报告不健康的风险逐渐降低,而照料外孙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口经济学的视野出发,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急速发展的变化和人口变动由高出生低死亡的状态转换为低出生低死亡的状态。并对经济增长的要素而言,主要从劳动力数量增加的变化、素质的改善以及流动性等人口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经济发展由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大等所谓外延的发展形态转换为内涵的发展形态,劳动力素质的改善、产业的高度化、技术的进步以及资本集约度的上升等作为积极因素促进经济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如何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经济水平是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最直接因素,也最被专家学者所关注。退休后老年人的收入情况是决定老年人经济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数据分析认为退休老年人再就业和幸福感有着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所以多为老年人提供再就业机会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是有益的,对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压力能够起到缓解、消除的作用,有利于国家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两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逻辑比较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国华 《西北人口》2009,30(5):47-50,55
两代农民工从乡土社会步入城市社会。不仅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活,同时也需要适应城市文化。但是,对于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两代农民工表现出了不同的适应逻辑。第一代农民工以人和土地的直接联系为基础建立了一整套规则。他们步入城市后,跨越空间阻挠,复制和移植了这种乡村规则和文化理念,仍然过着“文化内卷”的生活:而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文化场域之后,打破了人与土地生息萦绕的轮回情结,通过文化适应层面的层层努力,实践中不断反省和试错,获取并内化了城市的文化符号,进而形成了某些惯习,“去内卷化”特征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受计划生育影响的一代人能否从政策中直接受益,成为检验政策对集体和个人的效应是否统一的关键环节.既有对计划生育后果的研究多集中在政策的宏观影响层面,本文从计划生育如何直接作用于微观个体的视角出发,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0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计划生育与子代个人收入的关系.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层面的“人口数量质量替代”在中国成立,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有效地增加了子代的受教育程度,然而兄弟姐妹作为社会资本的收入效应也受到计划生育的作用而减弱.综合两种效应来看,计划生育并没有显著地影响子代个人收入.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慢性病患病率与失能率快速上升。文章使用CHARLS2011~2020年调查数据构建健康状态转移模型,分析了老年人口的健康状态转移规律,并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了慢性病综合防控对中老年人失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慢性病(并发症)→失能”是老年人健康状态转移的一般规律,慢性病是导致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由健康状态转移至慢性病状态的概率持续上升,75岁以后超过50%;由慢性病状态转移至失能状态的概率远高于自然失能的概率,全生命周期防控慢性病是预防老年人失能的重要途径。慢性病综合防控通过提高个体健康监测概率、提升慢性病知晓率和加强慢性病管理工作,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的失能概率和失能程度;在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服务质量偏低的地区,失能预防效果更加显著。文章结论能够为失能预防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有助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