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灿威 《天府新论》2024,(2):130-141
健康传播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传播者身份的权威性与传播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然而短视频是否也遵循这一结论有待探究。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部分用户对抖音平台上医生权威度及健康信息可信度的认知较低。基于这一现象,本研究接着对25位抖音用户及医生进行访谈,最后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短视频作为健康科普媒介的效果评价主要受到平台调性、作者画像、内容画风及用户媒介素养等因素的影响;用户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与医生群体之间依然存在对话的“缺失”,导致其质询和纠正未能被充分纳入健康科普创作之中,短视频无法真正回应“公众反思科学”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概化关键词的方法,通过厘清“物质性”概念,爬梳关于媒介技术的两种理论范式,及其与当下数字媒介技术研究的勾连。媒介区别于一般物质技术具有的二元性特点,即象征性和物质性,是人类意向与技术物同源共存的连续统一体。媒介理论通过彰显媒介的物质性发展出一种技术阐释的方法,强调作为物本体的媒介具有形塑文化的能动性;STS则通过质疑科学的物质性将技术本身问题化和去本质化,深描技术物与社会实践相互建构的过程。技术阐释与社会建构两种范式的对话推动数字媒介研究领域出现一种物质性转向,具体表现为从软件研究到平台研究、算法批判研究的演进脉络,文章建议关注这一丰富的知识场景,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社会平台化进程的实证考察中。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技术中介的符号运作,从二维平面转向更多元多维的空间形态,新沟通经验刺激媒介研究的理论方法也随之变化。新方法推动数字媒介新问题的提出,解除大众媒介范式对数字经验的遮蔽,更突显数字技术巨大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涵义。方法创新是新媒体理论创新最重要却常被忽视的构成。本文从空间视野出发,提出将身体姿态和感官体验、导航定向、人和非人元素稳定的拼装和多元移动性等问题引入数字媒介研究。针对同一问题或可制造媒介技术系统运作的断裂或短路瞬间,寻求片段痕迹,或系统考察数字媒介在循环往复中铭刻的“纹迹”。通过将新的问题意识与两种路径交叉形成矩阵,本文力图描绘数字传播研究方法创新从空间视野切入的整体版图。  相似文献   

4.
晏青  何丽敏 《东岳论丛》2023,(8):43-52+191
数字媒介技术引发新的听觉行为和知觉方式的出现,“数字听觉人”作为新的主体形态应时而生。数字听觉人具有流动性收听、具身性、节点性、连接性等特点,能够在情境性身份中形成场景化社交圈层与共在式情感共鸣,以及通过声音入口与智能语音媒介构建“生成式”联结和智能栖居生态,重构“在家”的意义,绘制随时在家和陪伴在家的栖居图景。数字听觉人以“断连”的方式构建私人声景,实现“专注自我”的栖居之境,同时能够在虚实互嵌场景分身在场中创生出自我的声音价值和存在意义,从而构成数字时代以声为媒的声音景观和文化表征。数字听觉人作为声音媒介和声音意义秩序的主体呈现了独特的认知机制和传播路径,为反思视觉弊病提供了一种来自声音的具身性实践,也为当代数字化生存状况提供一种理论问题和切入框架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神话学百年来的学术脉络中,始终伴随着“中国神话不成体系”的疑问和缺憾。这种因西学舶来而产生的文化观念错位,直到袁珂等人进行神话书写才得以部分纠偏。无论是研究者对“神话历史化”问题的解析,还是神话书写者的谱系化写作实践,都体现出将西方神话学本土化的努力。但真正意义上完成观念转变的,是技术迭代之后数字媒介的内容创作者们。在以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神话系列创作中,中国神话内蕴的叙述魅力被激活。在新语境中,西方神话须有“神谱”的刻板面孔被解构,数字媒介的“文化之谱”被构筑起来。  相似文献   

6.
随着媒介形态发展到数字媒介,相应的技术呈现出双向互动、无限复制、开放兼容和虚拟性等特点,本文在考察了此前的相关媒介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发现以往的技术哲学、媒介和技术理论在当今的数字媒介技术面前显得偏颇而又局限。本文试图从生产力、实践和人的发展三个方面对数字媒介技术进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付茜茜 《天府新论》2020,(6):135-144
伴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甚至话语体系等都不断被技术重构。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人设”一词成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典型网络词汇,作为一种被设定的概念化符号形象,它通过特定人物的媒介展演而吸引不同的受众群体,在无形中进入大众消费端,进而转化为符号资本与经济价值。网络“人设”符号的出现,是数字经济时代符号消费产业对于网络文化环境强有力的适应和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症候,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鲜明特征,“人设”符号消费虽鲜明体现于精神层面,却能在资本市场和受众市场形成强大力量。本文将对网络“人设”从概念到符号资本的媒介建构过程进行深入阐释,通过对“人设”符号的理论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下网络文化症候、媒介舆论环境与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网络平台链接了现代社会主要的行动者,并集聚了多种类型的社会资源,成为一种史无前例的超级媒介,对权力生产与社会权力格局造成深刻影响。基于对数字网络进行塑造和控制的丰富方式,平台掌握了网络准入权、网络规范权、网络控制权、网络建构权等四种权力形式。为了在更广泛的数字网络中连接个人、组织、资源和思想,网络平台通过纵向发展,强化了内容控制力、数据掌控力、市场支配力;通过横向发展,强化了对各类资源、资本的组织力与整合力;通过多元发展,强化了行为规范力与认知影响力,从而建构出立体化的权力网络。平台权力在技术性权力、组织性权力与认知性权力等属性上,具有传统媒介权力的特征,但也表现出网络性、智能性与超国家性等新型属性特征。网络平台拥有的权力源于其作为深度媒介化社会中的数字基础设施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是基础设施的媒介化与媒介的基础设施化必然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影视作品的短视频“再媒介化”不啻于内容的直接移植,并且蕴含了媒介之间信息组织逻辑和视觉呈现方式的辩证协作过程。影视作品作为大众娱乐的视听文化资源,在技术赋能和网络空间的收编下逐渐成为可供短视频制作者操作的数据集,进一步,以资源重组的方式完成短视频化书写,这种数据库逻辑是数字文化时代“再媒介化”的底层架构系统。另外,短视频作为一种数字文化的交互界面,具备“超媒介性”的文化特征,影视作品的短视频化也意味着将旧有视听资源导入到多媒介信息呈现和动态性共生网络的数字媒介环境中。  相似文献   

10.
刘毅 《南京社会科学》2022,(2):122-129+147
近些年来,数字人文研究与艺术理论的跨媒介研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不仅为各人文学科提供了诸多可行的思维路径,而且也形成了不少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但同时,这两股性格特征极其鲜明的学术风潮,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陷,争议不断。数字人文的问题在于将复杂的智力行为简化为纯粹的计算,缺乏人文学科必要的反思性与批判性。而跨媒介艺术理论,则往往停留于理论探讨层面,少有进入形而下层面,开展具体的跨媒介艺术史实践。但事实上,两股风潮是有着一定的逻辑关联性的。尤其是在艺术史研究领域中,数字人文以海量的、整一的数字媒介信息,为跨媒介理论进入艺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建构起了合法的跨媒介叙事语境,而跨媒介理论则能够凭借深厚的学术素养,为简化的数字计算注入一丝思辨的人文气息。因此,分析两者的互补性,以及形成合力、达成协作的可能性,将为探索艺术史研究的新范式——数字艺术史提供重要的导向。  相似文献   

11.
电视剧作为媒介产品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成为人们最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电视剧的密集传播与受众的深度互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受众群体:"电视剧迷".本文从媒介的隐性功能出发,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电视剧迷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从佩恩基金项目(1929)研究电影的影响算起,西方媒介效果研究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对于西方的研究,通过选取2012年5本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学英文期刊,筛选出27篇研究媒介效果的论文,从媒介种类、媒介信息种类、媒介效果种类、理论和方法五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传统媒介内容对个体认知、态度、情感的直接、短期影响,研究者开始关注新媒体的影响;(2)大多数论文明确表明所使用的理论,最常用的有议程设置理论、框架理论、社会身份认同理论、详尽可能性模型等,媒介效果理论有与其他学科理论融合的趋势;(3)所有论文都属于经验性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和实验法。  相似文献   

13.
冯婷  袁小群 《中州学刊》2023,(12):165-172
作为具身在虚拟世界的孪生体,数字人被认为是虚实共生环境下人类的化身媒介载体,需要通过叙事实现其具身在虚拟世界角色的延伸和形象的再造。但在虚实共生的社会环境中,数字人横跨虚实两仪空间,其叙事需要多元要素支撑。“数字人”是极具技术化身的存在,其叙事具有显著的互文性和共生性,由内容(即故事)、时间、空间(即场景)、技术四种要素决定。各种要素交融互促,单一要素内部又有着细分要素,共同构筑了数字人叙事的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作为媒介产品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成为人们最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电视剧的密集传播与受众的深度互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受众群体:“电视剧迷”。本文从媒介的隐性功能出发,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电视剧迷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最权威的媒介理论家和社会理论家,博德里亚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一直被推崇为新的麦克卢汉,他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就是一种基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博德里亚用“仿真”、“超现实”、“内爆”描绘了一个由高科技传媒手段所主宰的后现代社会图景。但是,博德里亚的媒介理论过多地强调了媒介的技术形式和效果,贬抑了媒介的内容和语境,因而被道格拉斯.凯尔纳称作是一种形式主义理论,一种反阐释学理论。对博德里亚而言,意义的阙如、反对阐释实际上是由高度发达的传媒技术所支配的社会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转型社会作为理论视角、以利益群体作为分析模式,对经历着结构性转变的当代中国在媒介话语资源的再分配上进行了大胆的理论预想与宏观的现状分析.文章指出,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以及多元利益集团的形成是造成媒介表达失衡的根源,利益博弈的现实法则也同样折射于媒介表达的现状.然而,大众媒介的公共性实践逻辑与伦理要求决定了媒介表达还须承担起利益制衡的使命,在追求社会和谐与社会公正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一种渠道还是作为一种机制,媒介表达必须遵守其应有的原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德布雷的媒介域理论通过对社会文化关系的关注规划了研究新媒介文艺的实践路径,因此可视为新媒介文艺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创新。以新媒介为中心构建的社会文化环境,要求我们不仅要统筹考察组成技术装置的多重媒介,而且要深入理解当代文艺已经成为各媒介要素合力形成的新型媒介化文本;媒介域之间的互相交融存在于新旧媒介交替的各个时期,不同的媒介域会在共存状态下相互重叠,并以当时最核心的媒介域为基础来建设符合时代需求的媒介关系;在新媒介技术、场景和逻辑的改造下,当代文艺在数字域中不仅成为一种具有社会象征意义的内容资源,而且还兼具了弥合社会认知断裂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8.
金庚星 《学术界》2023,(4):72-79
以大型语言模型(LLMs)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在物质技术、内容模态、组织制度与媒介性四个面向上对当前的媒介理论构成了挑战。在海德格尔的“媒介即语言”、曼诺维奇的“媒介即软件”的基础上,大型语言模型之后的媒介理论变革可以进一步通过“媒介即模型”来阐明。在人工智能的语境中,“媒介即模型”意味着一切软件都会被接入大模型进行改造。这一观点为媒介理论注入了面向机器学习时代的新解释力。在“媒介即模型”的理论视野下,所有人类行动者都参与到了一个共同信息库的编码之中,并和其他过去的、同时的,或将来的交流行动者共同塑造一个共享的社会信息系统。作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知识生产制度之一,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范式也将从内容模态对现实世界的知识表征,转向语言模型对现实世界的计算生成。从更一般的社会科学知识论层面来看,“人—模型”之间相互叠加增强的交互方式预示了“人—模型”共生自主系统的崛起,并进一步涌现出群体智能,这是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社会认识论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移动影像的媒介本质入手,试图鉴别电影区别于其他媒介艺术形态的特征,即巴赞的影像本体。通过对透明性理论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进行论证后,认为只有具备机械的因果链、高度的相似性以及携带主体位置信息的移动影像才有可能透明,而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表明,无论是作为被保存的画面还是由摄像机取景器即刻捕捉到的画面,画面中的事物是疏离的景象,而不是客观世界的本身。因此我们无法通过银幕看穿客体对象;因此影像本体也不能成为移动影像的媒介本质以区别于其它媒介。在经典理论电影语境下理解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而透明性理论在现代电影理论的语境下,使我们对影像本体的认识更迈进一步,从而脱离了曾经一度认为的媒介本质主义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陈朝彦  张斌 《天府新论》2023,(3):138-144
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正在发挥着一种新型的人类学机器的作用,它们试图制造出一种符合数字殖民主义要求的“标准人性”。而以宠物为代表的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在数字资本主义逻辑中,宠物即人,人即宠物。生成-宠物的双向互动与共生的关系,成为人在数字媒介时代生存境遇的隐喻与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