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市镇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兴起的,它的发展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乡村的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苏州府嘉定县的市镇实态作一个粗线条的勾画,以个别来显示一般。一、嘉定县市镇的发展与分布宋嘉定十年,割昆山县东安亭、春申、临江、乎乐、醋塘凡五乡27都,析置为县,“纪之以年,故云嘉定”,以练祁市为县治,故嘉定县又叫练川。据正德《练川图记》记载,当时有5市7镇:娄塘桥市、钱门塘市、广福市、瓦浦市、真如市。罗店镇、南翔镇、安亭镇、黄浦镇、大场镇、江湾镇、清浦镇。据正德《姑苏志》记载,嘉定县有9市6  相似文献   

2.
市井是中国普通市民赖以托身的特殊生存空间与文化空间,是中国城市或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市井有着深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代表着城市的底层。抓住了市井,也就捕捉住了中国城市的魂。以市井作为叙事和审美对象的市民文学创作在中国源远流长。现代市民小说正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各阶段以市井生态景观和市俗文化为主要叙事内容的小说创作文本的聚合,通过叙述市井文化中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地方性的市俗事像和市俗心理来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生存境遇、行为方式、心理愿望、宗教信仰、伦理观念、道德范型及社会组织形式,以市俗的内容和文学的具体性、情感性、审美性特征相结合的方式为人类的生命过程提供了最充分的形象化叙事,从中凸显出作家浓郁的市井情怀。  相似文献   

3.
苏南市镇的城镇化早在明清时期就业已肇其始。上海开埠后,由于上海这一发展极的辐射,新的经济因素开始向苏南市镇渗透并生根开花,如市镇商业的活跃,市镇现代工业的崛起,以及由此带来的市镇生活的舒适等,使得苏南市镇的城镇化明显地带有了近代色彩,作为城镇化的考察指标亦自应重新确定。本文拟就上海开埠后,苏南市镇城镇化的考察指标与指标考察作一简论,敬请方家学者批评指正。考察指标笔者认为,上海开埠后苏南市镇城镇化的考察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口与规模清代著名史家钱大昕指出:“东南之俗,称乡之大者曰镇,其次曰市,小者曰村曰…  相似文献   

4.
安涛 《江西社会科学》2007,1(7):139-143
明清时期,在以苏州为中心的传统商品经济体系下,江南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发达。朱泾镇依托其传统资源,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纳入到江南乃至全国的市场网络中,成为金山区域中心市镇。在缓慢的转型过程中,伴随着江南经济中心从苏州到上海的转移,江南市镇呈现出不同的命运。上海开埠并取代苏州成为江南新的增长极后,传统市镇体系开始分化,部分市镇融入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体系中,得以继续发展。而部分市镇传统优势逐渐丧失,市镇的区域中心地位逐步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5.
上海小报的文化视境规约了它所阐释的都市迥异于其他媒体和文学作品。小报拒绝对都市作深度的文化探究和思想润色,仅仅依托市民的直观洞察、生存需要和感同身受来营造都市文化景观。小报指称名人为都市的意象符号,用流官编织都市的叙事和历史。认同市民物化的价值观,在仿效上层摩登时尚的过程中,尝试大众化现代生活方式的建构。立足市民底层的生存体验,释放不断涌动的都市欲望,以至于放纵。小报中的上海是生活在都市市井里的市民的文化想象。  相似文献   

6.
市井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相对立的市民社群综合性的通俗文化。人类文明史的进程告诉我们,尽管文化的演进总是伴随着雅俗文化的对立,但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通俗文化是人类最早的并且任何时候都是社会上最广为流行的文化,某种程度上高雅文化还是在通俗文化的基础上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市井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段玉明新作《中国市井文化与传统曲艺》一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通过我国市井文化的形成及其内容,传统曲艺的演变及其分衍,传统曲艺与市井文化关系方面的研究,对我国市井文化作了有价值的学术探讨。《中国市井文化与传统曲艺》一书有如下特点。一是用文化人类社会学的观点进行研究。全书  相似文献   

7.
早期的市是交易地点,镇为军事戍守地,到了宋代,市、镇连称,已成为工商业活动场所的一般性概念。广义的市镇包括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与路、府、州、县之类的地方治所以及镇、村集、市墟等若干层次。由于分封等原因,元代的路、州等地方行政建置发生了一些重要而复杂的变化,此姑不论。本文拟从社会经济角度,即将市镇作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分布及基本面貌作一些初步探讨。元代市镇状况与官营手工业局院的广泛分布、商业的发展及水陆交通的空前发达有密切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时代的市镇呈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点,在市镇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上海嘉定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兴办农工商联合企业是保证农民生活富裕和农业实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嘉定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解放三十年来,嘉定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五十年代嘉定的农业,基本上是单一的种植业经济。农民虽有饲养家禽、家畜和手工业等传统的家庭副业,但在整个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不大。195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428万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中,作家通过对市镇女性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生存问题的反映,揭示了底层女性和知识女性在中国现代市镇这一特定时空里的生存现实与生命意义。市镇女性在传统与现代的拉锯和抗衡中,既要承受历史传统对其的规约,又要遭遇来自现实社会的箝制。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的女性形象描写,是作家诠释历史成规与传统文学的一种叙述路径。对女性存在的关注与思考,是作家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探求,是直抵女性生存真相和历史深度的叙述。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的市镇女性书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0.
元稹和白居易对"元和体"的评价呈现出矛盾态度,这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诗歌等级观念,而"元和体"处于最低等级.中唐文化转型对元白的诗学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元白接受了市井文化的影响,"元和体"中流露出市井意识,但他们的文化观念仍停留在精英文化的观念上,因而对市井文化存有偏见.元白对"元和体"的矛盾还体现在"尊古轻律"上,这与二人对近体诗的片面理解有关.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大量兴建的市镇基本上可分三类 :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市镇经济对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运动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市镇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生联系的媒介 ;市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乡村都市化进程 ;市镇经济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胚胎 ;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产生冲击。封建社会后期市镇的发展应该说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商品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市镇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商品生产和商业发展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
带有浓厚市井意识的市民文学创作在我国源远流长,池莉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市井风情小说的传统,站在市民的立场上来表现市井细民的日常生活,这构成了她小说中独有的叙述姿态、价值取向,谱写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市井风情画,充满了浓郁的市井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元代戏曲作家擅长以城市为观照视角展开叙事,在城市景观与生活场景的描述中,展示普通百姓的世俗生活,由此构成元代戏剧内容现实性与世俗性两大特征。城市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与矛盾冲突的普遍性,成为戏曲作家创设新颖、多样戏剧冲突的丰富资源。运用市井语言刻画个性鲜明的市井人物,也是元代戏曲作家取得非凡成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南宋时期浙北地区的市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时期,浙北地区的市镇在发展形态上大致可分为环城型、手工业型、农业型、交通型等四种基本类型.许多市镇商业发展迅猛,手工业兴盛,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在居民结构、社区布局、社会管理、文化生活等方面,也越来越多地具有类似城市的特征.市镇的发展和兴盛,引发了浙北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变革,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起步.  相似文献   

15.
任放 《江汉论坛》2003,(2):80-83
前此学者对明清市镇或仓储颇多研究,但关注市镇与仓储之关系者寥寥无几。故此,笔者以长江中游为例,对明清市镇与仓储之关系予以论述。明清时期市镇与仓储的关系密不可分。在长江中游地区,常平仓、社仓、义仓均大量设置于市镇,尤其是社仓。这表明,市镇在明清时期仓储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市镇具有明显的社会保障功能,这种功能使其自身的商业机能更加突显。再从市镇仓储的运作机制看,其管理效率不容低估,这种官方督导、民间掌控的仓储模式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上海沦陷时期,日本侵略军和汪伪政权控制新闻出版,操纵舆论导向,制定了严格的文化统治政策,致使上海出版业的发展异常艰难。面对扭曲而狭窄的生存空间,粉饰太平、大众需求的通俗文学创作引领了新的文学创作方向,促进了现代文学向前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期刊合理地利用上海商业文化生产机制,依托广阔的市民阅读基础,乘机巩固并扩大了通俗文学阵营,并由此催生了上海沦陷区文学期刊运营模式的通俗化与商业化。同时,张爱玲、苏青、关露等通俗文学作家也积极迎合上海特殊背景下的商业出版机制,与通俗文学期刊相辅相成,在互动中谋求双赢,最终促成了出版机构与文学生产之间的良性合作。  相似文献   

17.
对宋代“拦头”与市镇管理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拦头,自五代出现以来,在宋代发生了地位高低及所掌职事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为拦头的设置从最初具有的临时性,后趋于固定化;由于拦头的职事与征税密切相关,故人员的选拔要经由转运使司的官员,客观体现出其身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拦头工作的场所从府州县的商税院或商税务一级,逐渐向下发展,广置于镇,甚至活跃在比镇更低一级的市;这一变化过程与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市镇的发展水平大致同步,在南宋尤为典型,是我们考察宋代市镇市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在一些云南的盐矿产区兴起了一系列新兴的工商业市镇。在这些市镇的形成过程中,大规模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大批前来从事采矿的外省移民的涌入是其成因的两大主导因素。这些因素不但影响此类市镇的布局和发展规模,而且影响到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及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宋代是江汉平原市镇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有两个主要的标志,一是小市镇的兴起与发展,笔者对此有另文探讨;第二个标志就是大型市镇的出现,鄂州南草市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它的发展可以说是本区市镇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试图主要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南草市的成长作一点探讨,复原其历史面貌,并从中得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从空间关系和功能结构来看,宋代的鄂州城与其南门外的南草市可称为府州级城镇与卫星城结合的大城镇,虽然元明以后南草市逐渐消失,融为鄂州的一个部分,但在宋代,南草市是在鄂州附近、作为其辅助市场存在的,鄂州的…  相似文献   

20.
嘉靖年间以来,吴越地区市镇兴起,经济繁荣,商贾细民的经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当生计不成问题时,受传统的尊生重死意识的影响,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对寿序、墓铭等文化产品的消费产生需求。与此同时,文士也已从“义利之辨”的观念中解脱出来,为了谋利、治生,他们纷纷代人撰文。两者相互作用,从而促成了民间浓厚的尚文风气。这种风气的兴盛,揭示了先前贵族式的行状、墓志铭等在晚明已经遍布市井里巷,日趋平民化;而文士以文治生,其行为及相应篇章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的商业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