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深厚经验研究基础上的,社会科学理论观点获得经验研究的支撑,经验材料为理论观点提供强有力论证。当前一个阶段中国社会科学主要目标应当是用古今中外尤其是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来理解中国现时代正在发生的伟大实践,理解丰富复杂的中国经验,通过理解中国经验,就逐步形成了对中国经验的一般性抽象概括提炼,也就形成了若干社会科学理论,再将这些理论放置到更广泛的中国经验乃至世界经验中检验,从经验中来,到经验中去。做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要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当作资源和工具而不是拐杖。只有真正懂得了实践和经验,才能真正懂得理论。经验贯通才有想事的能力,经验没有贯通,理论就是认识障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取得了一定进步,国际影响力有所提升。但国内学术界对"国际化"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本文批评了抵制国际化的"学术民族主义"和丧失本土意识的"殖民地学术"。社会科学的国际化不仅仅意味着英文论文、国际会议和国际期刊,更重要的是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和竞争,提出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范式,与国际同行共同设置研究议程。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处理好经验与理论、"在中国"与"为中国"、英文写作与中文写作的关系。国际化并不意味着丧失本土问题意识,对西方学术界亦步亦趋,也不意味着母语写作的自我矮化。高水准的中文学术写作也是国际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生学习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新兴的一个流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征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习者在认识过程中是一个"独立的变量"而非"依赖的变量",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包括对新信息意义的构建及对原来经验的改造重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应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基于此,大学生应从被动学习尽快转变为主动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合作精神,学会研究问题而不是背诵答案。  相似文献   

4.
如何从理论上认识联想并购IBMPC业务,本文基于知识管理与战略变化理论提出了“战略知识并购”新概念来概括联想并购行为,进入WTO之后,联想的战略知识并购方式是我国本土企业未来战略发展的趋势之一,即从“市场换技术”到战略知识并购更新,联想战略知识并购是联想低成本再成长方式。文中指出了我国本土企业战略更新的三种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自死窑的田野调查和传承人的采访,结合历史文献和人类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老人自死习俗"是基于原始巫术思维而形成的民俗信仰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其历史起因上的食物匮乏说,由这一认识引起的价值判断上的野蛮、不孝之道德说,是对该习俗的误读。解释"老人自死习俗"本质的理论应该是人类学,而不是伦理学;依从于民俗信仰的老人自死习俗没有因社会的主流文化进入文明时代而完全消失,而是在一些地区、某些民族中以不同的方式延续至今。自死窑及其传说是具有世界普遍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基础主义为知识寻求自明的基础与笛卡尔的做法颇为相似,两者都预设了某种基础,但却基于不同的认识方式。笛卡尔因"对象化的认识方式"而导致困境,基础主义则围绕着信念的确证问题,把知识的确证因素归结为内在的机制或状态,虽摆脱了近代的认识方式,仍困难重重。两者陷入困境的根源如康德所言,是理性超出经验之外对绝对的追问,是理性所无法解决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社会学及社会科学学术史上,研究本土化是一个不断提起的议题,在多个学术领域均有学者提出过"本土化"或"中国化"的论述。本研究认为,有关社会科学本土化的主张大致可以划分为五种主要类型,分别是学科引入/应用论、理论验证/修正论、问题意识本土论、理论解释特殊论和文化/学术自主论。不同类型的主张基于不同的知识论、方法论预设,涉及到本土化论题的不同层面,对本土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是法律社会学也是中国法制研究领域的一部较好的著作。该书以"法律多元主义"为基本理论进路,通过对转型中国若干个案的理论考察,对"本土资源"进行了规范转化,其结果就是提炼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问题这一核心命题。"本土资源"事实上已经被苏力的理论努力所规范化,而运用"法律多元主义"处理国家法与民间法关系时可能凸现出理论前提本身的局限性。但这也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历十年仍然可能给我们带来的知识启蒙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国发展最显著的解释变量.三农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本土、乡土或城乡空间,遵循"八股"范式.即围绕科学理论和三农实践需求提出问题,展开文献综述、找出"文献缺口",基于理论框架分析构建假说,对应框架内容确定素材,脚踏实地进行资料采集,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得出具有稳健性的结论,进行三农政策设计.扎实地学习中国国情,借鉴世界先进的研究方法,讲述好中国故事,可以作为新时代三农社会科学研究者共勉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0.
历史社会学不是新的理论流派、研究范式或学科领域,而是一种不同于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思维和知识生产方式。历史社会学之“历史”是为人类社会活动提供形成及变动的过程思维与时间意识,之“社会”是为提供空间位置的结构性思维。历史社会学以时空意识的结合为预设,承接近代西方三个世纪前学科时代的历史社会研究传统,其意义有二:反思20世纪以来无结构意识的史学与无时间意识的社会科学,抵制现代学科分化体制。但历史社会学因对时间与空间的不同侧重而出现多元化发展路径,导致至今难以突破现代学科体制的藩篱。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北京学与地方学、首都学的关系和学科研究区域范围等一些争议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北京学学科的属性。假设北京学是一门独立学科,根据研究对象,它是一门自然、人文科学相结合的多范式综合学科;根据社会学学科属性分析方法,它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软”科学和一门“分野度”较高的“城市化度”较低的学科。所以,北京学发展过程中既要加强与地方学、首都学的联系和扩大研究的区域范围,还应不拘泥于研究范式,加强应用理论研究,扩大研究队伍的同时增加批判性交流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科学知识社会学把社会结构、社会利益、人类技能等都视为科学的组成部分,分析了这些要素与科学之间极具建设性意义的结合和作用。它围绕单一的"社会利益"全方位地说明科学,最终的理论结果是用"社会实在论"取代了"自然实在论",落得个实在论"两极相通",走向了其自身理论批判的反面。表征主义的科学观是科学的社会建构理论的问题和困境产生的基础,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走向操作语言的科学实践观。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新审视中国百余年来的文化发展路向,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以学术为先导重新建构自主性的文化与社会.社会科学的本土化或本土化的社会科学,必须形成兼具广度和深度的认知典范,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与解释系统,并产生独特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性发展.也可以说,既要国际化(普世性)又要本土化(特殊化),乃是中国学术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由于中国历史经验与文化传承的复杂多样,还有必要多方面地开展各种地区学研究,以充实或丰富本土知识体系的具体内涵.只有透过更广大多元的生活与知识的自主性场域,我们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开展不同历史一地缘或文化一地缘的交流与对话活动.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因此,"范式"无法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进而,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知识进步只能通过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而不能通过非积累式的范式跨越来实现。由于范式本身所具有的权力—知识属性,它会导致研究者的种族中心主义倾向和自身反思批判能力的丧失,因此,为了克服范式的可能危险,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高度重视比较方法,并成为对权力—知识持高度批判态度的特殊知识分子。唯有如此,一种自主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有可能。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最有影响的知识管理研究论著与作者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管理研究已经成为情报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至今热度不衰.文章的研究借助引文分析、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与计量方法,展示了我国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最有影响的论著、作者及重点研究领域.根据高被引论文关键词的共现图谱,最有影响的知识管理论著可分为三大类:对知识管理领域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发展的研究;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和知识管理应用研究,知识管理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并且高产的作者有:邱均平,盛小平,顾新建,马海群,樊治平,祝智庭,王众托等7位作者,这些作者从1999年以来一直活跃在知识管理领域.  相似文献   

16.
伯克利学派在“法与社会”研究运动中,采用规范主义的研究范型,强调价值追求和经验研究相结合,关注社会现实,认为法律应当回应社会需求,进而获得相应变革和发展。在整合法律、政治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法律三类型理论,构想并倡导一种回应型法。这给予我们一重要启示:是法律适应社会,而非社会适应法律。  相似文献   

17.
社会冲突理论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主流学说,马克思、韦伯、齐美尔等古典大师曾为此做过大量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孕育的现代冲突理论,则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前辈们的观点,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冲突理论变得更加折衷和多样化。使我们能够清晰可见的是,冲突理论已经进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学领域。但是,从冲突理论的研究传统我们也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者着力于宏观的视野,而对于微观的冲突理论解释甚少。本文就是在回顾了社会冲突理论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宏观和微观冲突理论并重的思路,并进而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8.
从传统逻辑的现代化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 2 0多年来我国高校文科① 进行的逻辑教学改革进行了系统的反思。指出 ,传统逻辑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比较系统地、全面地研究了论证 ;它是一切逻辑科学的基础 ;它最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普通思维的逻辑基本规律 ;它虽然具有种种局限性 ,但至今仍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特别是对于高校文科学生来说 )。由于人们对“逻辑现代化”和“逻辑教学现代化”口号的误解 ,我国高校文科的逻辑教学改革走偏了方向 ,致使我国的逻辑教学在近些年来陷入了低谷。我国高校文科逻辑教学要走出低谷 ,必须走出对传统逻辑现代化和逻辑教学现代化认识的误区。传统逻辑现代化的前提是保留传统逻辑而不是以数理逻辑去取代传统逻辑 ;逻辑教学现代化是整个高校的逻辑教学系统要现代化 ,而不是以数理逻辑教学去取代传统逻辑教学。“取代论”者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我国高校文科的逻辑教学仍应以传统逻辑为主 ,数理逻辑为辅。  相似文献   

19.
“灾害”作为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其社会与自然双重属性特质形塑了灾害多学科交叉研究现状。学界对灾害的定义和认知多从自然科学视角出发,而基于社会科学视角的灾害概念研究尚少。对灾害概念进行社会科学解读,可以将关于灾害概念的认识划分为“事件-功能主义导向”、“脆弱性导向”、“社会建构主义导向”、“不确定性导向”、“权利资源分配导向”,并以“危险源-关系链-结果”为逻辑架构结构化灾害概念,从而廓清社会科学领域关于灾害概念认识与研究谱系,并揭示出灾害社会科学的整合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科学实在论影响下,欧洲科学的跨文化传播表现为一种单向性线性传播与同质化过程;在后殖民科学观的影响下,"地方性知识"开始切断西方科学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走向文化相对主义。后殖民技科学观强调在西方科学的全球化传播或地方性建构中,西方科学与地方性知识、西方文化与地方性文化是在互动中共同影响,共同发展,西方在改造非西方的同时,非西方也改造了西方,两种维度是辨证缠绕在一起的。在哲学上,这突破了传统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的反映论与表象主义,进入了"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