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移民运动,客家人不断进入壮族聚居地区,逐渐形成壮族与客家杂居的局面.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的分布以桂西南、桂西最为集中,往东逐渐递减;客家的分布以桂东南最为集中,往桂西、桂西北逐渐递减,桂中地区是壮族与客家杂居最为普遍的地区.总的来说,客家人在壮族地区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种分布格局的出现是和历史上客家与壮族的迁移以及民族融合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红水河流域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1988年11月、1989年4月,笔者曾两次到该流域的天峨、南丹、东兰、巴马、都安、大化、马山、忻城、来宾、合山等地进行了为期40多天的调查.现根据调查所得材料,对该地区壮族传统文化对发展商品经济的影响作一粗浅的探讨.一、红水河流域壮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所谓"民族传统文化",是指该民族历史上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以物质为基础,并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文化籍以产生的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的、自然的)逐步变化、消失,这些文化本身也随之失去存在的意义,逐步被淘汰;而一些文化籍以产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却具有相对稳定性,变化缓慢,这部分文化即被作为传统文化一代代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3.
桂东壮族门楼会社──广西贺县鹅塘镇芦岗寨壮族社会调查之一钟维荣,卢耀胜,胡春燕,欧永立,储坚,周瑜丽导言壮族聚居于桂西。散居于桂东的壮族经济、文化发展略高于桂西地区。他们虽处于汉族的包围之中,却仍保留着本民族语言以及与桂西壮族相同的传统文化,如歌圩、...  相似文献   

4.
壮族支乐土僚源于古代僚人,至今仍主要分布在古僚人分布区域内,即今滇东南、桂西及越南北部一带,并保持着古僚人诸多的传统文化特征,如居住干栏、凿齿、崖葬、铜鼓、嗜犬等。本文以地方史料为依据,结合田野调查,对土僚主要文化特质的保存与变迁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汉族人口向壮族地区的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壮族主要聚居在桂中的柳州地区和桂西的河池地区、百色地区、南宁地区西部以及毗邻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富宁、砚山、丘北四县。聚居在这些地方的壮族占全部壮族人口1300余万中的1100余万。这些地方各县汉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少的不到一成,多的约占五成,平均为二成半左右。文山州西部各县以及广  相似文献   

6.
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 --《壮学丛书》总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壮族经历了先秦时代的自主发展、秦汉至民国时期在中央王朝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中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三个阶段.在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形成了以"那"(稻作)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以及以铜鼓为代表有青铜文化、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布洛陀>为代表的神话文化,以鸡骨卜和"麽"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三盖"说、万物"波乜"观为基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以"欢敢"(岩洞歌)、"欢娅圭"(蛙婆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化等.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下的发展时期,今桂东、桂东南、桂北的壮族先民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而今桂西南、桂西北及滇东、黔南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则形成了主体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保持本民族语言本质一致性,利用汉字及其构字方法构造表达壮语音义的民族文字;吸收汉族宗教文化因素,形成了以"筛"为代表的信仰多神的民间宗教;以氏族部落"都老"制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延续;以民歌为主流和以歌圩为表征的文学艺术等.在今桂西地区,有不少汉人长期与壮族杂处而融入壮族之中.壮族文化与华南、东南亚及环太平地区诸民族文化具有渊源关系,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和整体性的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丛书是以建立壮学体系以及促进壮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一项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7.
关于历史上壮族社会的奴隶制问题,史学界尚多争论,难得一致。有的主张,壮族在秋春至秦汉时期,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并进入奴隶社会,唐宋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形成;有的则主张,壮族没有经过奴隶制发展阶段,而是自秦汉起,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有的又认为,桂东、桂中、桂南地区的壮族社会,于秦汉之际便进入封建社会,而桂南地区的壮族则从秦汉开始逐步进入奴隶社会。由于壮族社会的发展不仅同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的早晚及深浅程  相似文献   

8.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武宣、象州、罗城、环江、鹿寨、来宾、桂平、贵县、横县、灵山、邕宁、钦州、防城等县内的部份壮族人民中,至今仍然流行着一种以“禳鬼降神”为主要内容,以祈求“神灵”,庇佑“保境安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为目的,以戴假面模具唱跳为主要形式的巫术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壮族地区巫术活动,各地名称并不一致。桂东北临桂、阳朔、荔浦一带谓之“跳神”,桂中武宣、象州、鹿寨、贵县一带称“跳庙”,桂南灵山、钦州、防城、邕宁(部分乡)叫“跳岭头”,桂西的宁明、龙州、靖西、德保、田东、田阳、平果、  相似文献   

9.
在明清王朝大力推行户籍、赋役制度的背景下,无论是桂东、桂中流官统治区,还是桂西的土司地区,都对相当多的少数民族户口进行了调查统计,而桂东、桂中的熟瑶、熟僮先被纳入户籍系统.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桂西改流地区的少数民族户口被编入户籍系统,成为王朝的编户齐民.土司户口虽然仍未入籍,土官却进行了调查统计,并上报地方官府备案,成为官府管理土司地方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红水河文化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多学科的综合调查认为,红水河流域在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赋存与生态环境上是 独具特色的地理单元,在文化上也是独具特色的区域,是我国大西南一条重要的民族走廊。从民族学经济 文化类型看,红水河文化是以稻作为主的农耕文化;从民族文化特征看,红水河文化是以壮族文化为主体 的多元文化;从区域文化特征看,红水河流域是云贵高原文化与华南丘陵低地文化的结合部,既有高原文 化特征,又具有华南丘陵低地文化特征。本文还论述了红水河文化的开放性、宽容性、坚韧性和滞后性特 征,并对红水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聂震宁小说出色地描绘了桂西北红水河流域人们的生活,从聂震宁小说里所运用的桂西北方言俗语来透视其所展示的红水河文化特色,从语言层面,探讨聂震宁在语言运用上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桂西和滇南一带壮族民间一直流传着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万物、开创农耕、安排秩序、规范道德、构建和谐的神话传说,民间麽公一直传唱赞颂布洛陀历史功绩的经文;一直传承着始祖布洛陀崇拜信仰及祭祀习俗。近10年来,壮学研究者对壮族民间的布洛陀信仰、经文和祭祀活动进行调查和研究,对民间流传的布洛陀神话、经诗和布洛陀习俗进行梳理,诠释其中的文化内涵,阐明其信仰的性质、定位与演变,揭示了历史上壮族及其先民对于始祖布洛陀信仰及其文化的面貌。从理论和实践上辨正互联网上所谓的始祖布洛陀编造说之谬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在桂西学校教育中传承与发展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提出了桂西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历史进步性、不可替代性、民族性等特点和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对桂中和红水河流域壮族地区的实地调查以及对 2 1世纪壮族社会演化问题的思考 ,认为壮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实现富裕发展繁荣和民族复兴的梦想 ,需要对现阶段壮族社会现实的真情实貌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评估。对壮族社会中存在的隐忧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采取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壮族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来自壮民族的综合素质 ,来自民族潜能的激发 ,而 2 1世纪高素质人才标准的设定 ,应基于本民族的社会现实和后现代社会生态文明时代的客观要求。壮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应与 2 1世纪壮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壮族杰出人才的造就相契合、相协调、相补充 ,通过提高人的素质 ,改变有悖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存理念 ;通过激发民族创造潜能 ,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充溢建设性“后现代精神”的社会经济文化增长机制。通过宣播人地和谐相生的生存智慧 ,使之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石 ,在 2 1世纪全球一体化和多元文化的汇融整合中 ,将壮族地区建设成为民众富足、环境幽雅、天人合一的人间和乐美境  相似文献   

15.
壮家乐园: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在这里重现离正月十五还有几天,2005年春节的爆竹声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城上空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此时,附近七乡八寨的乡亲偕老扶幼,从四面八方的田间小道、县级公路赶往离县城西南部3公里一个名叫兴隆村的地方,其情景就像去赶集看戏。不同年龄的壮族女性穿着的红红绿绿的服饰,与她们脚下春天的田野相互辉映,让这一年的节日里多了与往年不同的许多喜庆气氛。他们兴高采烈赶去的地方是一座位于一个四周青山如画、风光秀丽的水库边的“壮家乐园”。这几天,乐园一直在庆贺开业大典。按壮族人的习俗,只…  相似文献   

16.
本文意从微观视角入手,通过更为深入的访谈,希冀从师公本身寻求更多的文化信息,进而联系地域社会中师公文化的纵横向度,对壮族民间师公教进行实践性的思考.不仅将对师公个体进行调查所得的信息置于壮族师公文化整体中加以考量,还希图勾连壮族村落社会中的民间宗教文化系统.以此为基础,尝试提出一些研究实践中的方法论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17.
桂西“三林”壮族“殴凯”婚俗樊正强,梁耀积(百色供销学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的西林县、田林县和隆林各族自治县(简称“三林”,下同)的壮族中,盛行着“殴凯”婚俗,这种婚俗尤以三县境内驮娘江流域最为流行。“殴凯”为壮语娶姑爷、女婿的意思,“殴”直译为“...  相似文献   

18.
桂西壮族原始婚姻形态残余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左、右江谷地,自古以来是壮族人民世代生息繁行的地方。解放前,由于“限以高山”,“车道不通”等原因,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发展缓慢,至今虽日换星移几度秋,其社会的方方面面仍存在着许多原始社会的残余,令人惊异其固有的稳定性。本文试图通过对桂西壮族地区原始婚姻家庭形态残余的剖析,探讨历史上壮族曾存在过的原始社会婚姻形态。一歌圩,壮语称为“窝坡”、“陇洞”。在桂西壮族中流行歌圩,因其以男女结交,寻觅情侣为主旨,封建统治者或观念变化了的壮族文人称为“风流圩”。歌圩这种以  相似文献   

19.
左江流域壮族山歌种类繁多,曲调鲜明,内容、形式丰富,韵律铿锵悦耳,属于"歌海之乡"里的南路山歌。壮族山歌的曲调实质是该地区人们语言节奏和生活节奏的写照,南部壮语方言腔调、语音的高低和语势的缓急轻重,造就了山歌曲调韵律的自然基础。从音乐和文学结合角度进行整合分析,是对左江流域壮族山歌的曲调韵律进行诠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广西壮族居民三个组群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3个分别位于桂北、桂中及桂南地区的与其他民族比较隔离的壮族居民组群的活体调查结果。并讨论了他们之间的及其周边其他民族的关系。至今仍生活在封闭地区的壮族群体其民族体征仍是鲜明的。分布于城镇的壮族群体与同一地区的汉族群体在体征上已非常接近。与壮语分化为若干方言相似,壮族各组群间在体征上也出现一定的差异。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地理隔离屏障的作用日渐消失,不同人群的基因得以更为频繁地交流。作为这一变化的结果之一是各人群之一是备人群之间混血程度越来越严重,体质特征越来越接近。从这一意义上说,及时收集现今各民族的体质资料,建立比较完整的中国人体质数据库,也是一件抢救性工作。由于自秦汉以来历朝均鼓励壮汉之间互相通婚,使得壮汉之间混血的程度可能较为突出。不过,一般相信,在广西不同地区壮汉混血程度仍有轻重不同之别,在比较封闭的地区壮汉混血程度可能就比较轻。居住于城镇、交通发达地区的壮族居民体征已有调查研究报告(张振标、张建军,1983),但交通相对闭塞、壮汉混血相对较轻的地区的壮族居民体征尚未见报告。壮族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地域较广的少数民族。对不同状况,特别是对混血程度较轻的壮族居民进行人类学研究很有必要。在广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