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玉梅 《江汉论坛》2001,2(8):70-75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专门论述历代的典章制度,自上古迄于南宋宁宋嘉定末年。本文集中以《文献通考》的《学校考》与《选举考》中的“考”部分为分析材料,重点探讨了马端临对中国历代教育与考铨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蔡方鹿 《天府新论》2006,(3):159-160
最近,由四川大学古籍所编纂、四川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儒学文献的大型丛书———《儒藏》第一批50册,其中有23册是史部的《历代学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内容包括唐晏撰《两汉三国学案》、黄宗羲、全祖望等撰《宋元学案》、冯云濠、王桎材撰《宋元学案补遗》、黄宗羲  相似文献   

3.
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邱树森主编的《中国历代人名辞典》(增订本)中的明代“史孟麟”条说:“史孟麟,……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创建明道书院于南京。”(第873页)实际上史孟麟创建的明道书院在他的故乡宜兴,而不在南京。据中华书局1985...  相似文献   

4.
李承箕(1452-1505),字世卿,号大压居士,湖北嘉鱼人,著有《大压李先生集》二十卷.作为陈献章门下几大弟子之一,在当时是颇引人注目的人物.从学陈献章后,李承箕又与其兄李承芳(字茂卿,号东峤居士,著有《东峤先生集》十五卷)归隐讲学于黄公山,被时人并称为"嘉鱼二李".  相似文献   

5.
观澜书院是湖南传统家族书院,创建于北宋年间,经元、明、清、民国乃至20世纪80年代,这所书院一直存在,可称之为"千年家族书院"。但是,对这所在许多关于中国书院史、教育史的论著中都有提及的书院,学术界却未进行过深入研究,致使许多相关问题模糊不辨,甚至舛误丛生。本文根据实地考察,并结合发现的文献资料进行考证,以求廓清史实,为中国书院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政和五礼新仪》是北宋末年编成的重要国家礼典,该书编撰过程是,首先主要利用了中晚唐的典籍对历代礼仪沿革进行了梳理,然后在熙宁、元丰学术的指导下,由徽宗皇帝为最终的是非裁定者,对历代礼制的歧异进行了评判,最后制定了标准的文本,就是《政和五礼新仪》.《政和五礼新仪》体现了徽宗整顿礼制的决心和当时的学术取向,也体现出北宋晚期的礼学知识结构相对唐代而言发生了重大变化.它还标志着宋代国家礼仪真正的成熟.  相似文献   

7.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用编年体撰写的通史。它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费时十九年而完成的长篇巨著。这部史书有许多特点和优点,为我国历代史家所称道,不仅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对日本史学的发展及其政治思想以巨大的影响。《资治通鉴》完成于1085年,这部书传到日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北宋以前的隋唐时期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中国大量的文化典籍畅通无  相似文献   

8.
西夏官阶封号表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制是我国古代国家机器结构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当时政权性质和统治手段。所以二十四史、《通典》、《通考》等都作了专章考述。遗憾的是清乾隆年间官修的七十二卷本《历代职官表》,以及道光年间黄本骥删繁就简编纂的重修《历代职官表》,均无西夏职官。其原因,西夏的职官制则用西夏文写成的,历代汉族学者对这种奇特的西夏文字无人问津,致  相似文献   

9.
束世澂先生在《论北宋时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一文中,高估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这里,我仅就束文中计算的北宋神宗时每人平均购买力数字提出校正性的意见。吉敦论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对束先生的批评文章,对这一问题未曾作深入的展开,本文也可以说是对吉文的一个小小的补充。束先生的原文是:“北宋商税总额,仁宗以后年达八百万贯,神宗时曾减免若干商税,然依《通考》所举熙宁十年帐约略计之,也近一千万贯。北宋商税率是‘住税(营业税)每千钱算三十,过税(行商  相似文献   

10.
最近,笔者校点了清代戴熙《习苦斋画絮》,据书前凡例,知《画絮》系戴氏日记的节录。联想平时知见的历代日记,涉及书画者何啻数百,赖以留存不少的艺术史料,有待治书画史者所重视。盱衡日记撰者笔触书画内容,大致可分为下列数类: 一、鉴别书画,致力析赏。世所熟知的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1609—1616),事属鉴定历代书画的,占十之八九,如谈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长卷一则,描绘当时首都汴梁城外水路交通要道,以逮汴河上  相似文献   

11.
关于吴禄贞留日毕业回国的时间的认定,一直有分歧,概括起来不过两种:一种是说1901年(《湖北历史人物辞典》第257页).另一种是1902年(《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第598页).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发现,第二种说法比较符合史实.要搞清吴毕业回国的时间,先得确定他出国的时间.关于出国的时间有1898年与1899年两说,吴忠亚在《吴禄贞与辛亥革命》一文中说吴禄贞是1899年东渡日本的(《武汉文史资料》第四辑,第76页);据日本学者夏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附录三表1知: 1898年中国留日的只有18人,1899年则有207人,而与吴一起出国留日者仅湖北一省就有20人(见《湖北文史资科》第二辑,第60页).据此可确定:吴出国是1899年.吴留日是准备进陆军士官学校,此校学制为三  相似文献   

12.
《江汉论坛》1985年第11期发表了《也谈孙叔敖的籍贯》一文(下简称《也谈》),对孙叔敖的籍贯再次进行了论述,得出了孙叔敖不是河南期思人的结论,本人对此表示赞同.但是,该文认为:"孙叔敖,举于海"的"海",是指今湖北荆门、江陵交界处的海子湖,即白土里,又称孙家山.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3.
白鹿洞书院志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有多种记载,其中书院志的编撰是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有利于保存历史材料,总结历史经验,而且为书院生徒提供了重要教材,因此修志工作受到历代主持者的重视。纵观历代修志情况,自弘治七年(1494)洞志第一次刻印以后,有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各一次、康熙二次,前后六次重新修志活动,从而形成了七种白鹿洞书院志。此外还有众多的增补本、重刻本、递修本。远远超出了《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中华书局1995年版)主编者朱瑞熙先生所讲的“十一种版本”。准确地说,初修、重修的主要版本有七种,在它们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北宋王珪的《华阳集》至清代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重新辑出,今所流传者即为此本,但此本误收现象严重,辑佚也很不完备。在劳格、栾云贵等人的基础之上,对《华阳集》中误收、重出、失收诗文加以综合考订,可以补入佚文九篇。从《华阳集》版本的历代流传状况来看,今所流传的辑佚本出现误收的原因,在于四库馆臣的辑佚疏漏,而非《永乐大典》的引文本身有讹误。  相似文献   

15.
黄卉 《云梦学刊》2012,33(4):38
《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办得很有特色,得到了学界的关注与肯定,其长远意义将随着学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凸显.因考虑得不多,仅提个建议. 一、接续我国古代以来的"学案"传统 我国有编撰"学案"的传统,像《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清儒学案》,都是学术名著.现代如钱穆《朱子新学案》、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也成为了学术名著.近年来有看到《民国学案》(6册)、《二十世纪中华学案》(10册)等多卷本的著作出版.  相似文献   

16.
一宋代四川的交子,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大约只有三千年,而出现纸币的历史还不到一千年。正因为如此,从交子产生以后,人们对其产生原因的研究就不绝于书。但从《文献通考》、《宋朝事实》、《续资治通鉴长编》、《历代制度详说》、《楮币谱》等书,到近代中外研究交子的论著,在言及交子产生的原因时,无不  相似文献   

17.
李弘祺 《船山学刊》2006,(4):221-222
邓洪波先生最近为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写了《中国书院史》,作为研究成果出版。这是他长年研究的成果,先以简体字在大陆出版。现经修订及扩充,正式用繁体字在台湾大学出版。我相信这本书会很快成为书院研究的里程碑,将来要引用的人会不计其数。邓先生这本书最大的长处就是它丰富的资料。《中国书院史》是我到目前所见到引用有关基本史料最为丰富的书。范围广及正史、文集、书院志、地方志、甚至于笔记、小说、以及近、现代档案。用力之勤,无出其右者。这本书的第二个长处是它对书院理想的新看法和广义的见解。邓先生固然承袭二十世纪初…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刻帖,其功能是专门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历代名家的复制品,大多是摹刻前代名人的法书,以书法优劣为选择标准,以简札、诗文为大宗,书法精者,片楮只字皆收,很少顾及文字内容,故内容庞杂,形式不一。专门作为研习书法用的刻帖,究竟起于何时。尚无定论,现所见可信的最早刻帖是北宋三年所刻的《淳化阁帖》,它也是我国最著名的刻帖。明清时期,徽商富甲天下,  相似文献   

19.
北宋首都东京顺天门外路北的金明池,与路南的琼林苑夹道相对,是当时东京著名的游览胜地。对此,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张择端有《金明池争标图》神品留世,还有当时众多的文人墨客写下不少诗词,把金明池当日盛况,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些都是研究宋代东京习俗及我国古代城市文化生活的宝贵资料。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略加介绍和分析。 一、金明池的开凿与水战表演 金明池建于何时?说法不一,但考之正史,它确实建于宋太宗即位之初。宋太祖于开宝九年 (976年)十月去世,其弟赵光义即位,是宋太宗,并于这年十二月改元为太平兴国。据宋人王应麟《玉海》卷147记载:  相似文献   

20.
《宋元学案》百年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学案》是黄宗羲继《明儒学案》之后学案体例运用的又一次成功尝试,是对700年来儒学发展的厘定与总结。《宋元学案》成书百余年来,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具体分为《宋元学案》始撰之年讨论、《宋元学案》的总体评价、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等对《宋元学案》的贡献、《宋元学案》的编纂体例、《宋元学案》的门户之见、黄宗羲等学术史观、《宋元学案》对理学内部纷争的处理、《宋元学案》释误举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