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是立国之本,“民以食为天”便是“本”中包含的最基本的含义。然而粮食问题至今是我国一项悬而未解的大问题。过去几年里为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曾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微观上取得了一定的短期效益,但是与此同时宏观的控制未能齐头并进,导致了粮食生产投入缩减,农民弃农经商,粮食生产后劲严重不足的局面。现代农业要求走高积累→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我们将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良好的农业投入体系呢?  相似文献   

2.
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英  肖德仁 《理论界》2005,(2):182-183
影响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因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策。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单一粮食生产”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在我国,虽然有些地区的农村经济搞起了多种经营和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但就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单一粮食生产”,这种经济结构格局没有根本上的改变。而这种“单一粮食生产”由于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使得多投入而不能多产出,导致农民收入不能增加,甚至减少。第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停滞,城镇化滞后。从较发…  相似文献   

3.
粮食安全的三农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的核心是供给,供给的核心是生产,生产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所以"三农"因素是粮食安全的根源性因素.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三农因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已逼近粮食安全"红线";农业用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利于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小农经济观念,制约粮食生产现代化等.降低粮食安全三农因素影响的对策:摒弃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粮食生产消费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生产的根本;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支持农地使用权流转等.  相似文献   

4.
受工农产品比价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农区长期与“穷”字联系在一起,一些重点粮棉产区陷入“高产穷省”、“高产穷县”的困境。这些地方农民收入增长相当缓慢,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应当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民收入预期不好,就不愿意扩大农产品供给;要想扩大农产晶的有效供给,就必须保证农民收入有可能得到稳定的增长。而要增加农民收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得制定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政策,以利于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邓小平指出:“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①“价格没有理顺,就谈不上经济改革的真正成功。”②我们当前遇到的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粮食定购价与市场价差距较大,而化肥价格又很高。1995年的粮食定购价仍然是1994年的水平,1994年的粮食定购价是在当时市场价格基础  相似文献   

5.
农村集体经济自打破“大锅饭”以来,农业连续六年丰收,特别是粮棉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普遍增加,使我省农村在短期内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许多人始料所不及的。于是,到处出现了“卖粮难”、储粮难”、“运粮难”,市场粮价下跌,有关部门为粮食“装不下,运不走,卖不脱”而发愁,一些农民也打算少种粮食,另谋出路。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是不是粮食生产已经“过剩”?怎么办?我们不妨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6.
早在90年代初,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就确立了“四个一体化”发展战略,实质上也就是以粮食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所谓粮食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通过龙头企业,把粮食生产与国内外市场联结起来,实行种养加、粮牧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原粮从生产到转化、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使加工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目前我省粮食产业化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些地方如肇东、双城等地,出现了粮食精深加工、综合开发和粮食一饲料一养殖一畜产品深度加工的产业化高级形式,不仅成…  相似文献   

7.
自党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以来,我区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济发展的形势是很好的。农业方面,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了150个公社为商品粮基地和一批经济作物基地,确定了28个县以发展林、牧、土特产品为主,初步调整了农业的结构和布局。去年的粮食生产,在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在前年丰收的基础上,仍增产3亿多斤。粮食征购任务已超额完成。国营和集体甘蔗的单产和总产都有增加。工业方面,对那些过长、过大、过重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农业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经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业生产微观管理上的变革,也引起了宏观计划管理上的变革。目前农业的计划管理形式有三种: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如粮食和其他重要农副产品,继续实行征购、派购,实行指令性计划;对农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全国和粮食主销区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协整分析和因子回归分析法对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综合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药施用量、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和粮食单产对主产区粮食产量有较大促进作用,而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影响的是人均财政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和财政支农总量,成灾面积则是两个模型中的抑制变量。基于此,提出促进主产区农民粮食生产和收入增加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由于征购了过头粮和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1956年冬至1957年春,一些地方相继发生了农民闹粮闹社事件.为保证粮食统购任务的完成,巩固统购统销制度,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进行一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两条道路的大辩论.这场大辩论通过"大鸣大放"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统购统销观念.  相似文献   

11.
产粮大县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谢茹长期以来,在不少粮食生产大县一直存在着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农田种田积极性下降,粮食生产不稳,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帮助产粮大县摆脱“高产穷县”的困境,使增产和增收协调统一起来,成为当前农...  相似文献   

12.
庞跃辉 《理论界》2000,(6):9-10
尽管西部地区资源相对富集、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经济发展依然较为缓慢,产业结构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从整体上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西部农业产业发展滞后,结构调整乏力。其突出体现在:一是粮食生产率低,商品化程度低。不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仍存在着“边际种粮倾向”,即仅仅考虑到满足自我需求即可,粮食进入市场的份额偏低,商品率提高十分缓慢。这无疑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农业资源严重流失。耕地资源的非农化趋势难以扼制,大量宝贵的农业用地被非法侵占,…  相似文献   

13.
耕地资源有限与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本文在分析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现实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耕地资源有限对粮食供给的影响,提出了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建议:支持粮食主产区生产的同时,兼顾非主产区的经营;既重视主粮生产,又鼓励杂粮种植;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双重鼓励农民种粮等。  相似文献   

14.
《新疆社科信息》2009,(2):30-31
粮食生产蚀本.农民无利可图 十多年前的卖粮难成为社会性的难题。而在当下,“粮经果草”多元化种植结构的大趋势已形成,开放型农业全面激活,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全面发挥。粮食生产尽管有国家政策的补贴和扶持,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种粮成本的不断攀升、比较效益的不断下降,农民生产粮食不仅无利可获,而且蚀本。经营一亩棉花、一亩西红柿、一亩果园,最高的可达数千元甚至数万元,谁去种植亩均收入低于800元的小麦?小麦的比较效益如此低下。这是当前粮食最不安全的重要信号,非常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政策对头,粮油丰收”,这是当前我国农村形势的主要特点。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稳住了,全国就基本稳定了。因此,农村形势很好是全国形势很好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纠正过去的左倾错误,落实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地区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社员和干部的积极性,使农付业生产得到了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一九七八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95亿斤,比一九七七年增产四百五十亿斤,  相似文献   

16.
一、宁夏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国民收入结构,除了生产结构外,还有分配结构与使用结构之分。分配结构是从价值形态和所有权角度考察的。使用结构是从实物形态和使用权角度考察的,是在分配结构的基础上,经金融部门和商品交换调节而成的。1978年以前的一段时期,宁夏国民收入的分配与使用,都存在重生产轻生活,向生产性积累倾斜的偏向。自1978年开始纠正这个偏向之后,从国民收入使用结构这个角度考察,生产性积累在“六五”时期偏低,“七五”时期即已恢复正常,从整个80年代看基本上是协调的。若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考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整个80年代,国民收入的分配  相似文献   

17.
怎样在辩证法指导下,从生态平衡观点如何调整和发展山区经济?宜黄县凤冈公社陈坊大队正在研究探索这个战略性问题,对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这个大队是个山区林业大队,每人平均有山21亩,1980年林副业收入占可分配总收放67%,集体分配每人平均313元,是抚州地区比较富裕的大队之一。1977年以来,他们纠正了“单打一”抓粮食的倾向,发挥优势,靠山吃山,林业、粮食生产互相促进,比翼齐飞,连续四年超额完成木竹、粮食统购任务,对国家贡献增加,集体经济巩固,社员生活改善。 但是,在砍木头是“吹糠见米”、“工少利大”的想想影响下,陈坊大队一度出现滥伐森林的倾向。从1977年到1980年,全大队砍伐木材11,347立方米,超过统购数6,376  相似文献   

18.
当前广西生猪生产发展缓慢,肉类供应紧张,市价高。对此,群众有三种议论:一是“粮食不过关,养猪饲料难”;二是“政策变动多,农民不愿养”;三是“养猪亏本”。这些议论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认为,实际情况并不全是这样。理由和依据是:第一,粮食和养猪虽有密切关系,群众手头粮食多,可以多养猪,但粮猪的发展并不总是成正比例的。这是因为,养猪只是农产家庭副业中的一个项目,能否发展,既与农产手中粮食的多少有关,还要取决于农户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当农产认为发展其他副业比养猪更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粮食不仅是农业、工业和畜牧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而且是人们最根本最必需的生活资料。“粮多则稳,无粮则乱”,粮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粮食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是制约和影响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包括农业本身发展在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发展多种经营的同时,粮食生产绝不能放松。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于阿Q的革命性问题,重新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注意,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凡是留心阿Q研究状况的人大抵知道,过去有些人习惯于夸大阿Q的革命性,把他说成是革命的农民,把他的革命说成是中国农民革命的先导,认为作者在他身上体现了革命农民的本质,展示了农民革命的远景,也寄托了自己对农民革命的希望。因此阿Q在辛亥革命爆发时所流露出来的“威福、子女、玉帛”的狂热欲求,也被笼统地赞扬为农民的革命理想,是阿Q所以成为革命农民的标志,也是作者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表现。这种说法从五十年代以来,对我们有甚大影响。但却是不符合作者本意和作品实际的。现在有些人重新研究了这个问题,否定了过去的说法,然而,有些研究者又从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