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代艺人创作戏剧主要是为了满足平民大众的文化消费 ,因而不得不受大众审美追求的支配。通过对大众审美与古代艺人历史剧创作关系的分析和阐释 ,认为反映在历史题材的艺人剧作中 ,大众审美的假定性、约定俗成式、极端类型化等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着历史剧作品的叙事结构及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历史剧的题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戏剧性是它的主要审美特点。这首先表现在时代矛盾的聚焦性,戏剧性的历史时代、转折的历史时期其特点是矛盾的多重性与聚焦性,往往是国家民族或群体于内忧外患之中,这一共性特点是历史剧作家在题材选择时不谋而合的艺术追求;其次是事件冲突的激变性,即历史事件能够构成对历史人物的严峻考验,并能引起人物关系的迅速变化。历史剧的题材是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而且还具有非世俗性的特点。但是,为使历史剧适于观众的欣赏水平,历史剧的题材还必须具有通俗性,因而,它是非世俗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文学最根本的变化,便是人的观念的不断发展。郭沫若的历史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形式,丰富了百年中国的人的文学。“五四”时期,他高扬个人主义的旗帜,追求人的自由和自尊,这是与外来文化的刺激分不开的。抗战时期其人学意识则分化为两股潮流,即人性人道意识和民族意识。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人学意识退化,其主要原因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否定。  相似文献   

4.
袁世硕先生对历史剧创作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艺术形象的准确定位、历史真实的现实意义和谋篇布局的精细设计。这些创作观念,不仅揭示了古代历史剧创作的深层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代的历史剧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郭沫若以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身份进行历史剧创作时 ,他的诗人的禀赋、个性、气质、才情便无形中灌注到创作之中 ,因此他的历史剧呈现出一片葱茏朴茂、灵气飞动、摇荡心旌的浪漫主义诗意美。这种诗性审美品格在郭沫若历史剧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贯串全剧的诗魂和全剧主人公的诗人气质 ;二、融合在戏剧情境中各体各样的诗 ;三、诗的戏剧结构情节、戏剧场景、戏剧气氛 ;四、诗的戏剧语言。  相似文献   

6.
明代传奇历史剧创作伴随着明代中后期文化权力的下移产生了显著的世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对世俗化情感的描摹、世俗化信仰的利用以及世俗化生活的展示三个方面,使一贯以庙堂风致为特色的历史剧在审美风貌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拓展。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创作风格为其创作理念所决定:以古喻今、借古鉴今,为抗战现实服务的理念使其史剧创作"发展历史精神","失事求似";悲剧可以激发人们"抗斗"的理念使其史剧创作采用社会悲剧的形式;戏剧要有诗情、诗意的的理念使其史剧创作具有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历史剧具有鲜明的虚构意识。它重视心理的描写和感情的抒发,借史写心的心史剧特征明显。剧中多敷演历史上的英雄或特立独行者之事迹,形成尚奇的审美旨趣。与其内容相适应,剧作展现的是以阳刚、疏放为主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长生殿》与《桃花扇》在处理历史素材时所遵循的主导原则是不同的,前者是史为戏用,以剧统史;而后者是以史统戏,以剧述史。不过虽然两剧作者对待史实的态度即曲史观有异,但是他们都追求历史真实感和艺术真实感的交融统一。作为历史剧,《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创作模式明显好于有违史实的翻案戏,这两部剧作代表了我国古代历史剧创作的两种主导范式。  相似文献   

10.
历史剧在当代台湾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从历史题材也要完成反共抗俄复国建国任务,历史剧创作同样体现出强烈的反共倾向;到历史剧注重娱乐与教育结合,以陶冶国民性情,提高国民素质,出现为了摄取传统文化、思想、道德的精华而从事历史剧创作;到进一步,历史剧创作着重在一个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注入当代人的观念,等等,当代台湾历史剧发展遂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创作路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女性艺术家与男性艺术家并肩齐驱,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艺术。毋可讳言,现有的各种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在反映历代女性的艺术创造力以及评价女性的艺术成就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欠缺和偏颇。这一状况既是传统的,又是现实的。认清这一点,是我们发掘和研究古代女性艺术成就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经典美学的危机与大众美学的崛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笼罩下,日常生活的意义被放大为文化的中心并被神圣化,而昔日的现代性的神圣价值则被日常化;技术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从经典艺术美的陶冶到关注身体感觉和生理欲念的快感美学,从经典艺术的“人”之代言到当代文化的大众体验,从经典艺术的文字想像到大众文化的图像复现,从经典艺术的观念幻象到大众文化的身体喜剧,经典美学迅速进入了自身的当代转型和现实重构,其文化立场和理论视域理应做出全面调整。  相似文献   

13.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现象,他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其作品既具有当时先进的人文主义文学所共有的那种反对封建桎梏、争取个性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强烈时代精神,同时又贯穿着作家鲜明的仁慈、宽恕和博爱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莎士比亚在文学领域内真正地发现了人,他带着继往开来的巨大魄力及昭示永恒的深刻内涵引领我们超越了历史,穿越了时空,其人文主义的戏剧创作蕴含了历史、现实、民族、人类之厚重的文化感。  相似文献   

14.
对于历史剧的剧体属性,古人深知历史剧是剧不是史,曲、史自是两体。对于历史剧的剧体地位,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评论者,都认为曲中有史格自高,历史文化内涵和史鉴价值提高了历史剧的体格。对于历史剧的剧体创作,古人清楚知晓历史剧中有实有虚,虽有部分论者反对历史剧过分拘泥史实,但总体而言推重据史实录,显示出史官文化对历史剧创作、评论的巨大影响和古人对历史剧传播历史的承载功能的看重。  相似文献   

15.
梁宗岱是现代文学京派文学批评的重镇.1944年,他创作了长篇美学论文<试论直觉与表现>.在此文中,他批判了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说,并从自己的诗歌创作和审美批评出发,将审美创造过程分为受感、酝酿、结晶和表现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深入地揭示了审美期待的表现、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体验的回味及审美传达的整体过程,深化了中国现代美学在审美创造论方面的研究,其理论创新思维对当代美学的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看,拟历史性是历史剧的基本特征。历史剧的拟历史性指的是历史剧由一些有着历史意蕴的意向性的再现客体构成一种虚拟的历史。从已有的历史剧作品来看,其拟历史的类型主要有原型虚拟和非原型虚拟两种,原型虚拟又可分为吻合式原型虚拟和变异式原型虚拟。拟历史性表明历史剧不是历史本身,但却努力代表历史,并试图遮住历史,让观众相信它们就是历史,从而能够以历史的名义表现它想要表现的旨趣。大众普遍认可的历史剧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剧作家是否对历史抱有高度敬畏的心态,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否能表现丰富的意义,以及作品是否能让历史走进当代生活。在过去有关历史剧与历史关系的长期争议中,最大的缺憾是没有认识到历史剧中的历史是一种拟历史。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了儒、道、禅三家美学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把康德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作了比较,指出中国传统美学与康德美学有许多可汇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气"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气"自身的美学化过程与中国美学的成熟过程是一致的。"气"与"道"和"象"一起构成古典美学的生成模式,"气"是这个生成模式的中介环节,"气"自身的某些特性还与古典美学精神———生命精神、超越精神和"象"之审美精神有着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界论述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时,缺少一个自身演进的“量变”进程。其原因之一,是忽略了从渐进的、整体性的动态进程,来描述、考察创造社接纳、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情况。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的历史语境,影响、引导创造社主要成员趋向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念之外,他们关于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艺的本质与功用、创作主体的社会性、资本主义与艺术的关系、艺术发展不平衡性等问题的论述,均受启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