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可是据调查,现实中许多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人际交往、就业压力、情感问题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并从系统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等方面对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多。贫困大学生在经济、学业、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较多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首先是贫困生要改变认知,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其次是完善自我,培养健全人格;第三,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获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最后是高校应加强对他们进行情绪情感教育,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3.
中央16号文件颁发6年来,我校不断创新学生工作思路和内容,大力开展关怀教育,包括对大学生的思想关怀、道德关怀、学习关怀、生活关怀、情感关怀、志趣关怀、生涯关怀、发展关怀等,逐渐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事实证明,关怀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本文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的要求,把关怀教育理论与我校学生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把解决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关怀大学生的发展入手,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关怀关系,并被大学生所接受,让大学生真实感受到关怀教育是引导他们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女大学生是大学生中情感较为丰富、细腻的群体,对感恩教育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目前,女大学生感恩状况整体乐观,但缺失现象依然存在;知易行难,认识与行动难以统一;感恩行为被动,部分同学的感恩行为存在目的性;理工类与社科类的女大学生感恩态度存在差异性;影响当代女大学生感恩状况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感恩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徐牧驰 《理论界》2012,(3):194-195
本文分析了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缺失的现状,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情感教育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高校进行全员情感育人和全方位情感育人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母语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关键,从对长春理工大学等三所高校学生语言生活状况的调研来看,理工类院校大学生母语能力不容乐观。大学生对汉语既有理性的认知,同时又比较随意地使用,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不强。理工类院校应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从思想意识、课程培养体系、校园文化、网络化学习等多方面切实提高大学生母语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7.
论和谐高校构建中的大学生感恩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高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高校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有一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优秀学生群体.大学生感恩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者认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有助于高校全面促进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其次,文章分析了高校在大学生感恩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感恩教育形式教条化,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考核体系形式化,大学生知行难合一;感恩教育成果表面化,行为指导实效不理想等.最后,文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一是教育要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二要是要在情感层面上充分发挥教师、管理人员的感染作用;三是在实践层面上要从点滴做起.  相似文献   

8.
带有21世纪高速发展、急剧转型鲜明特征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思维、情感、行为、认知等与“80后”有明显的不同。文章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探索了与时代相吻合、符合发展规律、符合教育对象特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因为心理原因遭遇情感挫折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太极拳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独特的疗效和预防作用,因此,运用太极拳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平衡他们的情感生活、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等具有积极的效果.太极拳虽然是武术,但它武中有文、柔里带刚、内涵丰富、德艺双馨,不失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武德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情感奠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础,情感冲突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和认可。大学生内心情感冲突的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依据及其客观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基础在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依据。科教兴国的提出与实施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它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由科技和教育的内在作用所决定。它的实施将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产生极其深远而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导致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因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应通过变革教育理念、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素质、营造人文氛围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促进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朱华 《兰州学刊》2008,(6):127-131
任鸿隽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中,他以中国知识界卓越前驱的敏锐目光,对中国教育发展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任鸿隽在科学教育上的筚路蓝缕之功为世人所公认,他对科学教育思想的独特阐释与实践,以及在科学教育实践上提出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理念,不仅在近代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当今中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孙宇  张园 《学术界》2012,(5):134-142,287,288
在激励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行动中,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是两条主线,现代化的传媒工具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共同合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剖析了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理论演进,以及科学传播的机制模式会"倒逼"促使正规学校的科学教育加快改革步伐、协同一致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我国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对法律人才的多样性需求。理工科高校具有理工科专业资源优势,其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应当是通晓法律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理工科高校应该在尊重法学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法学与学校优势理工学科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上确定法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课程设置应该体现法学与优势学科的融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应当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借鉴理工科实验室教学经验,创新法学实验教学模式,关注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庆邮电大学依托学校信息学科优势,法学人才培养凸显信息法学特色,在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理工科高校特色法学教育还存在如何在有限的大学四年中予以合理安排与协调人文、社科、理工等各类课程,以及当前师资大多数缺乏复合型学科背景等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试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课题。从全面培养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 高全民族素质出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理工科大学应从文、史、哲等方面入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摆脱单一的学科知识传授,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 神等崇高的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塑造和培育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大学生。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比以往更加深入,传统科学观面临诸多困境,实践科学观应运而生。实践科学观是一种理解科学的新途径:它认为科学具有活动性、主体间性、语境性和异质性。从原来的理论优位转变为实践优位,以作为文化和实践的科学取代了作为知识的科学。科学观的这些新进展必然要影响和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蒋梦麟是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在此基础上,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教育思想:反对顽固守旧和全盘西化,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追求个性自由,倡导发展通俗科学和研究高深学术并存,讲求科学的教育方法。蒋梦麟的科学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简析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党中央为了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而提出的两大重要战略。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 ,实行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什么"是教育学的一个永恒论题,关于教育实质与内涵的探讨不胜枚举,但迄今为止,由于各方观点或多或少不尽人意,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教育是主动与被动的结合,不能一味否认"灌输式教育"的合理性,也不能不顾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掘。本文结合对科学教育的理解,论述了教育是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一定的媒介使灌输教育与发掘学生自我潜能相结合的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