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告子下》的一处断句问题郑千里《孟子·告子下》所记孟子的一段名言,历来的断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余谓“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两句,应改断为:“空乏...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读了刘鄂培教授的新著(孟子大传)(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喜不能寐。掩卷思之,我觉得在众多的研究孟学的著述中,(孟子大传)是一部最具特色的书,它标志着对孟学研究的新进展。一、对孟子思想作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少精辟的新见。刘鄂培在充分吸取前辈学者特别是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孟子思想作了深层次的新的发掘和新的提炼、概括,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理论化,从中可窥见孟子思想的全貌及其精华所在,从而使(孟子大传)成了了解孟子思想的“百科”式的全书。但我认为,其价值不只是…  相似文献   

3.
<正> “劳心者治人,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是孟子的一段名言。对这段话的解释和评论,关系到对孟子的全面评价。下面试作分析,以就正于大家。一、“劳心者治人”是为驳斥农家反对社会分工的论点而提出来的。如果仅从这段话的字面上分析,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孟子鼓吹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对立,宣扬“治人者”对“治于人者”剥削压迫的合理性,是为统治阶级辩护的。但是,这种分析是片面  相似文献   

4.
孟子思想教育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思想教育理论初探傅建增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教育家,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战国初年,诸侯争雄,"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孟子过此潮流而动,四处游说,以弘著孔子之道。在此过程中,他积极构建了一个以"我"为...  相似文献   

5.
李退溪对《孟子》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李保林,丁素(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一《孟子》一书系孟子(约公元前385-公元前304年)及其弟子万章等著。《孟子释义》一书系朝鲜李朝(公元1392—1910年)李退溪(1501—1570年)著。该书是李退溪在阅...  相似文献   

6.
孟子“劳心、劳力”说的进步性张希平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把孟子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膝文公上》)当成反动落后的思想或封建糟粕。例如:一、“孟子……他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政治观点显然是十分反动的。”(《历代文选》上册...  相似文献   

7.
王书华 《河北学刊》2001,21(2):10-14
荆公新学与二程洛学在经学领域里的对立与分歧主要表现在:(1)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政,以《周礼》为理论依据,撰《周礼义》阐发其改革主张;二程及其后学反对新政,否定《周礼义》,甚呈否定《周礼》。(2)王安石与二程都重视《孟子》,但王安石认为孟子并不全盘否定利,对于“民之所利”是不反对的;二程则认为孟子反对任何利,主张要义不要利。  相似文献   

8.
"食色性也"如今已是国人耳熟的哲理名言,但未必知道此语源出告子,而由孟子在自己书中用作辩驳对象才得保存.近年来,随着郭店楚墓竹简出土,其中《性自命出》一篇与告子言说多有相符,使研究者对告子在先秦思想史上的地位有新的认识;然而坊间把"食色性也"张冠李戴到孟子头上,甚至写进了某些大学教材.[1]于是笔者撰此短文,以示纠偏.告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在诸子百家中应该也算一家,可惜早已失传,只是汉代赵岐在给《孟子·告子上》作的注中说:"告子者,告姓也;子,男子之通称也;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论语曰:子罕言命,谓性命之难言也.以告子能执弟子之问,故以题篇."[2]近人杨伯峻根据《墨子·公孟篇》曾议论到告子,认为告子"似曾受教于墨子",并引梁启超《墨子年代考》云:"案《孟子》本文,无以证明告子为孟子弟子,恐是孟子前辈耳.墨子卒下距孟子生不过十余年,告子弱冠得见墨子晚年,告子老宿得见孟子中年."[3]梁、杨考证有理.  相似文献   

9.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孟子本人更是用实践证明了儒学的精神内涵。从孟子的一些事迹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桀骜不驯、正气凛然的性格,更能看出其正直、勇敢、不畏强权、睥睨天下的大丈夫情怀,也展现了孟子肩负使命、救民于时的英雄形象。对孟子英雄气概的追述将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凛然正气,有助于提高国人健全的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10.
周颖 《天府新论》1997,(6):45-48
在中国古代人性学说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孟子的性善说。从一定程度上说,孟子的性善说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孟子的性善说之所以能够对我国社会产生深远而又普遍的影响,决非偶然,这与其理论有直接的关系。孔子就已经论及人性了,但他只是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而相近的性是善是恶,孔子却没有明确论说。这是孔子留给后入的理论问题。孟子继孔子之后,对这一问题作了明确回答,并由此建立起了中国古代人性论中第一个系统的性喜说。人们虽个体有别,但都是同二的“类”,是孟子…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的性善论是其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内因。从人性本善 ,推断“仁民而爱物”即有仁爱之心的民众才会去爱护万物 ,这是孟子的生态伦理定律。“仁民而爱物”命题还揭示了“功至于百姓”(仁民 )要与“恩足以及禽兽”(爱物 )相统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孟子提出的儒家理想生态社会充分贯穿了“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理念。孟子主张实施仁政 ,以德治国 ,反对发动战争 ,这对保护生态资源是有积极的生态伦理学意义的。孟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伦理责任观看到了人类取之于自然 ,靠天 (自然 )吃饭的重要性 ,提倡树立永葆自然资源造福于民的生态责任意识 ,这对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孟子生于乱世。“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子弑其父”,战争代替礼义、杀戮代替孝梯,是其主要特征。然而,作为孔子传人的亚圣,不仅没有远离政治这个是非之地,全性保身,相反儒家积极入世的社会责任感却使其自负甚高,颇有“天之降大任于斯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大丈夫气慨。孟子的思想理论也是紧紧围绕着治国平天下而展开,并给后世以深远的启示。孟子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得出一个结论:“天下之生人矣,~治一乱。”以盘子·胜文公下》,以下凡引自该书仅注篇名。)可天下为什么动乱相间而…  相似文献   

13.
李腾 《北方论丛》2016,(1):103-107
孟子云“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其中包含着“夭寿(生死)与命之间的关系”以及“修身立命”这两方面的问题。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在时间的视域下,将此在解读为“向死而在”,与言说“生生之大德”的儒者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命定的偶然性(个体的人必然有具体的实质限定)、必死性(有限个体必有其死)和使命义(人禀受善性而有道德使命)这三者构成了《孟子》中的“命”义。孟子反求诸己,追求人的本然善性和生之尊严;海德格尔则认为面对死亡的决断,是个体成为本真存在的关键,而儒者的生活方式可视作本真存在的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李凯 《船山学刊》2015,(2):83-87
列维纳斯反对意志自由,他以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为对他人负责的表现,孟子反之,孟子以其内在的良知主宰自我的生命,遵从自我的良知之意即为对他人尽责,孟子与列维纳斯的共同处仅在于,他们都把完成对他人的伦理责任作为某种自我完善的门径。孟子与列维纳斯的成德之途的歧异,主要地是由于孟子有对"恻隐之心"的体验,而列维纳斯则体认到"感受性",二者的"隐默之知"不同;同时,也部分地是由于孟子继承了天命内在于心性的儒学传统,而列维纳斯则受到上帝外在于人的犹太教传统的影响,二者所处身于其中的文化背景不同。  相似文献   

15.
陈希红 《江淮论坛》2009,(5):190-192,178
周武王伐纣,“甲子朝”于商郊牧野与纣王接战,纣师一击即溃。失败的原因,苟子说是纣卒(前徒)战时“易向”即倒戈造成的。黄怀信教授认为苟子之说是受孟子的影响,孟子主观臆造了商人“欲武王亟入”等,其实“历史并无其事”。但他没有举出苟子受孟子影响的具体证据,诸多分析也不尽合于事理。事实上孟子以前墨子已讲过纣兵“众畔皆走”的话,西周时祭公谋父的谏言也有“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的话,牧野之战时的誓辞《牧誓》更明言纣兵奔逃是“役于西土”,即受命于周。因此,纣王前徒“倒戈”是周初以来的旧说,未可轻意否定。  相似文献   

16.
关于汉文帝时《孟子》立传记博士之事,《史》、《汉》无明文,前人争论颇多。汉初之博士制度沿袭秦制,广立诸子而不限于五经,故《孟子》以诸子书而得立博士当在情理之中,且《孟子》尊立博士亦有汉代相关著述及记载作为佐证。《孟子》传记博士之罢黜,史籍无载,当在董仲舒对策,提出罢黜百家之后。《孟子》“传记博士”之名未必是文帝时的称号,可能是后人追称。《孟子》被称为传在西汉文献中难以见到,基本只见于东汉乃至魏晋六朝时期的著作。较之西汉,东汉《孟子》的学术地位和受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孔孟并称已成为一些学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与经学     
<正> 赵岐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孟子题辞》)可见孟子也是传经之儒。孟子于五经中,除了《易经》没有讲到以外,其余《诗》《书》《礼》《乐》《春秋》都有所论述。 (一)孟子论诗司马迁说:孟子与其徒公孙丑之属,“叙《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所以赵岐说他“尤长于《诗》《书》”。现在《孟子》中引《诗》论诗的,不下三四十则,可见司马迁、赵岐之说是有充分根据的。《孟子》中讲到诗的兴衰,他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孟子·离娄下》,以下  相似文献   

18.
中山大学杨海文博士浸沉于孟子研究达十余年,今有《浩然正气——孟子》面世(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显露出三个“一”的特点,即集中西哲理为一体、熔古今议题为一炉、合文史哲为一身。是书语言通俗易懂,为人文哲理随笔性质的学术著作,读来没有沉闷滞重的感受,给人以船只顺流而下的舒畅感。  相似文献   

19.
任丑 《中州学刊》2023,(6):114-119
孟子的人性实践论是伦理主体、伦理实体和伦理生态共同构成的伦理秩序。在孟子那里,伦理主体保持先天善心,如果伦理主体失去善心,则求其放心,以返回善之本性;伦理实体的使命是实行仁政以争取民心;伦理生态秉持人、仁政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互惠原则,如果二者发生冲突,则秉持人、仁政优先于自然的原则。孟子人性实践论既有其生命力,亦有其缺陷,因此孟子人性实践论尚需注入当代文明的新要素。  相似文献   

20.
孟子的思想     
(一) 孟子的身世孟子名軻,本魯邑鄒人。他的先世不可考,趙岐的孟子题詞说:“或曰,孟子,魯公族孟孙之后,故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魯也”;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到了他的时候,已經是貧寒的居民了,韓詩外傳曾經有“孟子少时誦,其母方織”的話;但他有过受教育的机会,史記本传说,“受業子思之门人”,足見他是孔门的嫡传。虽然他是一个早已沒落了的贵族,在当时的游士階层中他变成一个顯赫的人物,他經常是“后車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并曾經一度为齐卿,孟子公孙丑篇記載一个故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