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逻辑矛盾是违反形式逻辑的重大逻辑错误。我们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都不应当有逻辑矛盾。为此,就要严格遵守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和矛盾律,防止自己陷入逻辑矛盾;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和揭露别人的逻辑矛盾,这在讨论问题以至对敌斗争中都有重要意义。既然如此,首先就必须弄清楚逻辑矛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既不要扩大它的范围,把不是逻辑矛盾的包罗进来;也不要缩小它的范围,把真正的逻辑矛盾排除在外。在这个问题上,我国逻辑学界的认识颇不一致,本文拟就此略呈浅见。  相似文献   

2.
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对资本的哲学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的冲突突出表现为自然与社会的冲突、手段与目的的冲突、理性与情感的冲突、科学与价值的冲突、做事与做人的冲突,但归根结底,主要表现为资本与劳动即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冲突。透过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这一视角审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人的价值诉求则会发现,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是相反相成的。当代中国要科学发展、当代中国社会要和谐发展、当代中国人要全面发展,必须扬弃资本逻辑,重视生活逻辑。  相似文献   

3.
阿尔弗雷德·施密特在代表作《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曾试图立足于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阐述其对自然以及自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问题的看法.然而在论述的过程中,施密特的逻辑线索并非一以贯之、首尾一致的.在“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双重逻辑的作用下,施密特有关自然概念的阐述曾一度非常接近马克思的真实语境,然而由于对自然与社会非同一性的过分强调,“自然的社会”逻辑最终将“社会的自然”逻辑彻底颠覆,施密特也逐渐倒向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阵营.但无论如何,施密特的理论尤其是他关于自然与社会双向中介的思想,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Ramsey测验以主观概率为基础,解释和刻画了自然语言的条件句意义理论,这种思想是一种构造条件句语义学的创造性设想,它描述了人们决定接受p后,是不是接受q,从而对他的其它信念作最小修正的问题.这种思想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引起了众多逻辑学家的重视,在当代条件句逻辑研究中居于主流观点的理论,就来源于这一论述.Ramsey测验的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拔高拉姆齐检验,而应该辩证的看待Ramsey测验在条件句逻辑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资本逻辑到生命逻辑:重新解读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既是资本逻辑的发现者,也是资本逻辑的批判者.马克思运用这一范式透视当代社会发展中资本逻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这种人性与物性相互颠倒的现实,试图重新恢复人的已经被异化的感性存在,恢复人与世界的感性关联,这就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理论旨趣.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在当代仍具有指导意义,当代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代中国社会要和谐发展、当代中国人要自由而全面发展,就必须扬弃资本逻辑,回归生命逻辑,深入到人存在的根基处.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改革的兴起是社会现实内在的不合理性和合理性矛盾运动的结果,当代中国特殊的"时代逻辑"是通过"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时代反思.今日中国,时代的逻辑主题未变,改革大业远未完成,思想解放任重道远,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自觉地遵循时代发展的客观逻辑,不断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在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上谋求新的突破,这就是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7.
辩证逻辑学界应该统一对辩证逻辑研究对象的认识.在当代,随着逻辑学的发展,逻辑作为非意识形态、工具性的学科已经从哲学中分化出去,以研究辩证思维形式、规律和方法为对象的辩证逻辑应是逻辑分支中的哲学逻辑,而以研究思维辩证法为对象的学科应称之为逻辑辨证法,它属于哲学分支中的逻辑哲学.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研究开始起步.虽然起步较晚,但以蔡曙山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却能够站在当代西方语言哲学,特别是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在受到当代语言哲学大师塞尔高度赞誉的<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一书中,蔡曙山构造了命题语用逻辑、量化语用逻辑以及模态语用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与形式公理推理系统及其各自的语义模型,探讨并证明了元逻辑问题.蔡曙山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拓展了语言逻辑研究的空间,促进了语用逻辑的形式化研究,从而为进一步推进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逻辑、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完备的、精密的研究工具.这项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语用逻辑的形式化研究达到西方现代语用逻辑研究的相同水准,同时也发扬与光大了中国古老的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9.
为精确刻画儿童认知结构,皮亚杰对布尔代数进行了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概念和运算。皮亚杰称这种用来刻画儿童认知结构的运算理论为“心理逻辑”。心理逻辑产生之后,受到逻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批评和指责。然而,当代逻辑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对皮亚杰的心理逻辑重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0.
当代逻辑科学"应用转向"探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长足发展,当代逻辑科学研究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应用转向",亟须运用新的概念和方法论工具加以把握。以"科学逻辑"(logic of science)为范例重新界说"应用逻辑"(applied logics)概念,不仅可以统一认识"非形式转向"和"认知转向"的实质,而且可以看到一个新型学科群正在崛起,该学科群在逻辑基础理论与逻辑应用研究之间起着桥梁、中介作用,已日益成为当代逻辑科学的研究重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对逻辑(理论)和科学方法论进行了认真反思和新的概括,着重说明了逻辑的本质与功能及其与科学方法论的内在关系,同时就科学方法论的分域、分层、分期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涉及科学方法论的逻辑与非逻辑、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及其相互关系诸问题,也做了相应的分析,旨在揭示在当代理论科学中占重要地位的逻辑与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形态,其内在联系、重要区别以及最新发展趋势,从而为当代科学研究提供某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人们往往把“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区分开来,并把逻辑在先理解成逻辑中的先后关系.这样就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逻辑并无先后关系,同时又导致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自然不遵守逻辑.亚里士多德第一个将在先关系区分为四种或五种在先关系,与逻辑在先最为接近的是逻各斯在先,即原理在先或定义在先.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的提法,过分简化了问题.事实上,今天学者笔下的逻辑在先,可能指的是除时间在先之外的任何一种在先.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学者们所谓的逻辑在先实为本体论在先,本体论在先跟时间在先并不相悖.因此,一些学者基于这两者相悖,而在这方面做出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逻辑手册》(第二版)看当代逻辑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波 《学术界》2004,18(5):247-254
《哲学逻辑手册》(英文 ,第 2版 ,约 1 8卷 )的出版表明 ,当代逻辑的发展更多地受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驱动 ,从上世纪 80年代左右开始 ,逻辑学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经典的逻辑理论得到应用和发展 ,许多新的逻辑分支大量涌现 ,逻辑研究在观念、对象、范围、方法、手段诸方面都在发生新的变革 ,它有可能回到一个古老的传统 :比较全面地研究人的思维活动中存在的程序、模式、方法和准则 ,而不仅仅局限于有效推理。  相似文献   

14.
当代英国著名社会哲学家鲍曼立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提出了流动现代性的理论范式.这种理论范式的内在逻辑结构包括:作为方法论的社会批判理论,作为实践路径的他者伦理观重构和作为理论归宿的公共领域重建.深入研究鲍曼流动现代性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对于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波普宣称他杀死了逻辑经验主义。但逻辑经验主义实际上既没有被波普杀死,也没有死亡。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挑战是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及其后来的发展。逻辑经验主义的证实原则对于科学研究仍然有效,他的分析方法仍然是哲学分析的基本方法。科学哲学研究仍然沿用逻辑经验主义建立的概念系统,当代科学哲学所阐释的仍然是对逻辑经验主义提出的基本问题的进一步回答。  相似文献   

16.
当代学术中的逻辑硬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士林 《学术界》2001,(2):100-115
在当代学术批评中,人们经常讲的是传统语境中的"材料硬伤",而对于由于方法观念问题引发的"逻辑硬伤"往往置若罔闻.本文梳理了当代学术中常见的八种逻辑硬伤,即(一)"偷换概念"的"能指游戏";(二)大前提的错误;(三)"本体论的证明";(四)"三段论"学术史观;(五)变质的经验论;(六)可怕的相似律;(七)无法量化的诡辩;(八)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它们严重影响了当代中国学术在学理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结构转型→领域分离→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分化→整合共识→文化生态→整体升级→现代治理→建构秩序→民族复兴",这就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国问题"经历了从"中国应向何处去"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式的现代性问题"的历史演进。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提升"中国问题",并建构书写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理应把握中国语境,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辩证方法,注重理念提升和把握范畴之间的逻辑。  相似文献   

18.
认识中国逻辑学发展现状与前景,需要进一步梳理与讨论逻辑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当代中国逻辑学界关于形式逻辑与数理逻辑的关系和狭义逻辑观与广义逻辑观的长期论争,对于澄清逻辑学科各领域、各层面的分界及其关联机制起了有益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逻辑事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研讨,通过清晰地区分推理与形式之多重语义,既可解答以往争论中由于层次缠绕所遗留的疑难问题,又可得出一种新的应用逻辑观念:面向特定领域系统探究逻辑因素在该领域的作用机理,以及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的相互作用机理,以把握方法论模式为研究核心,旨在形成关于该领域的逻辑应用方法论,进而可获得一种涵盖基础逻辑学科群与应用逻辑学科群的层级分明的大逻辑观。这种逻辑观,有利于系统把握当代逻辑研究发展趋势及中国学术界在基础逻辑、应用逻辑和逻辑应用各层面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悖论研究的语用学转向——评《逻辑悖论研究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悖论研究是当代逻辑哲学与科学方法论研究的前沿 ,也是涉及许多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领域 ,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南京大学学术文库”新近推出的张建军教授所著《逻辑悖论研究引论》一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2年版 ,以下简称《引论》) ,是我国学者在这一前沿领域获得的重要成果。笔者认为 ,《引论》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 ,是作者站在当代西方悖论研究一系列最新成果的制高点上 ,独辟蹊径 ,深刻揭示和系统论证了当代逻辑悖论研究的“语用学转向”。该书的出版 ,开辟了逻辑悖论研究的新天地 ,并展示出逻辑悖论研究在现时代多层面…  相似文献   

20.
很多人习惯于自下而上从词项之意义出发去理解语句进而把握推理,推理主义者则倒过来由推理去解释语句和词项,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决定于它们在人类推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因而我们在理解他人主张或掌握某些概念时应重点关注它们如何充当某一类推理的前提和结论(或是其中的一部分)。当这种革新观念的理论效应正在当代认识论、语言哲学等领域持续发酵和释放时,不应忘记它的逻辑学根底和渊源。然而,推理主义并非简单地抬高现代逻辑的价值,毋宁说,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理解逻辑学的本性及地位,尤其是逻辑与当代哲学的内在相关性。哲学家们在把肇始于逻辑学领域的推理主义路径发展成为全域性的语义推理主义的同时,也在整理和重塑现代逻辑的基本观念,从而使得我们对“何谓逻辑”“逻辑的认识论”“逻辑与理性的关系”等根本性逻辑哲学问题的回答,呈现出新的面向和复杂性。作为逻辑与哲学深层互动的最好例证之一,推理主义的诞生及其在当前哲学界的影响力表明,逻辑学并未失去它曾在20世纪哲学研究中所享有的“引擎”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