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领导干部治国理政能力提升的一个更高要求。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和关系、当前领导干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针对上述问题和因素提出了完善立法体制、优化法治环境、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为新时期治国理政指明了具体路径。法治思维强调思维的定势,突出法治的理念、精神、原则和逻辑,在思想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方式强调各种措施、方式、方法的法的规定性,突出法治实践和行为准则,在操作执行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确立和运用体现了党的治国理念,凝聚了科学发展的法治共识,顺应了治国理政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戴激涛 《江海学刊》2015,(2):139-145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需要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指导下进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实行协商民主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澳门基本法》为核心构建起多层次的协商机制,对内地协商民主的发展极具启示意义。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应从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开始:尊重宪法作为社会共识的重要价值,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运行宪法设计的协商民主制度,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4.
现代政府是法治的政府,国家法治的实现需要政府领导法治思维的形成。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形势下的新要求,然而受传统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依法决策并未成为领导干部的惯性思维模式,决策的下达通常依靠领导干部注重政治、经济等因素的自由裁量权。在此情形下,经济虽得到发展,但由于决策失误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同样巨大。运用法治思维决策能有效限制权力的滥用、抑制贪腐的产生、减少经济的损失,将行政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全面实现依法治国,需要把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和运用科学合理的法治方式三个维度。法治精神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法治思维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法治方式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手段。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但要全面实现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领导干部是我们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中坚力量。因此,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问题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通过对法治素质内涵的解读,根据领导干部法治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法治中国建设负面影响的分析,探索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中国,推进依法治国是贯穿各行各业的一个时代主题。依法治校是高校伴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这些年来高校依法治校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突出抓住一个前提,抓好一个基础,抓牢一个根本,才能坚持用法治方式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8.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推动发展,是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面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确立起法治思维,抓住关键环节,从创新管理规章制度入手,处理好与班主任管理、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和社会协调等的关系,使其符合法治的精神、原则和规范,真正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治化轨道。  相似文献   

9.
经验型思维方式是现实中人们时常采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它有利有弊,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一、经验型思雏方式的有效性;二、经验型思维方式的负效应;三、二者之间"度"的把握;四、法治建设中对其负效应的克服方式,结尾.  相似文献   

10.
作为法治中国的核心要素,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主要在国家(政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展开。其中,如何透过诸多修饰词,正确解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意义,是摆在法学研究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法治国家主要是解决执政党依法执政的问题;法治政府主要是解决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行为的法治化问题;而法治社会主要是在法律对社会组织与公民、政府之间的权力进行明确划分的情况下,实现社会管理体制现代化的问题。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法治政府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而法治社会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再论法治、法治思维与法律手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法治思维与法律手段的关系大致可以这样表述:法治决定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法治思维支配法律手段;法律手段的运用反映和体现法治思维。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与一个国家、地区的法治实践具有互动作用。执政者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治国理政,会促进相应国家、地区的法治实践,反过来,一个国家、地区的法治实践又会给予相应国家、地区执政者更主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以动力、促力。一个国家、地区一旦形成了这种良性互动,即可认为其已步入了法治运作和科学发展的轨道,进入了法治社会的常态。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大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建立规范、完善的民主政治机制,以及确保这种机制理性运转的规范程序,这就必然要依法约束、监督公共权力,做到依法行政,在法治的框架下发展民主政治。同时,政治文明又为依法行政提供制度和环境保障,使社会的政治形势、政治氛围得到维护和发展。因此,强化行政法治与建设政治文明息息相关,二者互为促进并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共同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3.
陈西川 《兰州学刊》2014,(12):160-163
企业技术外溢,是创新成果在创新者与其市场伙伴之间的共享,是知识和技术的"市场化传播与复制"。企业技术外溢,将给企业、产业、社会带来多种效应,我们将其归为创新的抑制效应、知识的复制效应、技术的传播效应、垄断的破解效应。在创新抑制效应被克服或较小时,技术外溢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倒逼作用将变得明显,形成技术外溢迫使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的倒逼机制,即创新企业的技术成果,在行业内适度外溢,成为行业共同知识或共享技术,大企业对行业的技术垄断被打破,只有继续创新,接受技术外溢的企业,也获得了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形成行业"竞争性"创新的局面。由此,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尽力发挥企业技术外溢的正面效应,推动行业和社会创新。  相似文献   

14.
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依法治档工作,提升档案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更好地发挥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是每个档案工作者肩负的重大任务。要紧紧抓住培养法治思维、健全规章制度和强化监督惩戒等三个关键环节,解决好知、行、偏的问题,把档案管理法治化推上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突出内容,治理的法治化是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对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着关键意义.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武器,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内涵入手,探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建议,目的在于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明确地提出和论证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的意义在于:法治是治国之道;法治是强国之路;法治是民生之本;法治是公平正义之魂。当前,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法治思维是运用法律规范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与依法治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依法治国必须运用法治思维,不能离开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从逻辑上说,法治思维是依法治国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张新华 《理论界》2009,(6):184-185
法治社会中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知道相关的法律,理解立法精神,并能够在生活中自觉地遵守这些法律,维护好正常的社会秩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民已经形成了依法维权、依法提升个人主体地位、保护私人空间、理性行事等法治生活方式,这将对法治社会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是思维方式现代化的集中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的时代需要现代化的思维方式.邓小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构画了宏伟蓝图.作为总设计师,他的哲学思维方式就是构画这一宏伟蓝图的思维方式,即现代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是当下彻底反腐的必然选择和根本要求.本文基于传统文化的视角,立足传统文化审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探讨传统思维模式、文化心理结构对法治反腐的负性影响,提出在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实现法治反腐的推进,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的有机融合,有效助推反腐倡廉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