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丹 《天府新论》2005,3(5):32-36
传统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商至西周时期,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之中。现代民本思想产生发展于20世纪初期,与传统民本思想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是又与其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它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指导思想中。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对“民”的认识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民本思想和现代以民为本思想的共同点是:二者都重视民众的作用,都是对“官”提出的要求,都是为了富民。传统民本思想和现代的以民为本思想的本质区别在于:两者都注重民众的作用,但其目的不同;实现利益的主体不同;“官”与“民”的群体性划分的实质不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正是现代以民为本思想的本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达到成熟,战国以降,无重大发展,直至明清之际,才达到民本思想的顶峰。因此,传统民本思想是具有全民认同的影响中国统治方略达几千年的政治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抛弃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人民性的精华,进行综合创新,从而彻底实现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化转换。一、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在矛盾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都主张以民为主体,以民为本位,而且承认民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将民众的利益置于君主利益之上,主张“听于民”,这在当时显然是先进思想。但是,传统民本思想未曾论及如何…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中民本思想的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本思想博大精深,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延续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不能否认其自身存有的历史局限.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传统民本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很好地将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克服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以"关注民生、保障民权、发展民主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不断地被丰富.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把它同马史思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赋予它新的含义,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特色的民本思想.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本思想,形成了既有传统特色又包含着唯物史观基础的科学的、全面的人民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传统就是"民本"政治,而这一传统是由周公奠定其基础的."民本"思想的实质是"人民主权",而不论是现代民权政治,还是中国历史上的王权政治和皇权政治,都不过是实现这种人民主权的不同方式而已.这种表现形式的变革,又无不基于中国政治哲学传统的正义原则:正当性与适宜性.因此,现代民主应仅仅被视为"民本"的一种特定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民本位与官本位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认为 :民本不是要民自己起来当主人 ,而是要求君与官要以民为本 ,这实际上不是提高民的地位 ,而是在抬高君与官的地位 ;民本中的民并不是与官一样具有相同理性、德性的人 ,而是有待君与官去教化的“愚”者。这种“以吏为师”的传统 ,实际上是使官占有了话语霸权 ,使官成为道德的楷模 ;民本中的“民”只是一个抽象的整体 ,而不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抽象的民贵官贱改变不了具体的官贵民贱。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 ,民本位是虚的 ,官本位才是实的。民本位冲破不了官本位藩篱 ,甚至强化了官本位。要消除官本位 ,不能重弹民本的老调 ,而应该在制度和舆论上保障和倡导公民权 ,反对任何特权  相似文献   

7.
先秦民本思想在诸多方面与当代民主精神有着相通之处.只要我们深入发掘,它完全可以作为当代民主建设一个极具价值的参照系.先秦民本思想认为国家最高统治权的基础在民.而这一点正是当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先秦民本思想认为立君的目的在于利民、保民,帮助人民实现人生愿望,这一点也正是人民政权领导活动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等等.我们今天弘扬先秦"民本"传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注意:第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继承先秦"民本"思想.第二,充分认识先秦民本思想与其他历史时期民本思想的联系与区别.第三,全面把握先秦民本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之"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区别.我们应当善于剔除先秦民本思想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让"民本"这一古老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重新焕发青春风采.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指导,吸收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精髓,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先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刘大夏作为明代名臣,无论是入主兵部还是作为封疆大吏,他始终以"民本"为念。研究古代先贤的民本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从严治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从刘大夏的传记、诗文等资料入手,运用实例,详解其"民本"思想的主要表现并探讨"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民本”的完整说法是“民惟邦本”。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中,“民本”思想形成了四个要点:民为天之本、民为君之本、民为国之本、民为官之本。“民本”思想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资格,这与现代政治文明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0.
王雷松 《中州学刊》2015,(3):105-109
民本思想在宋代非常活跃,众多的思想家们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阐述。在胡安国的思想体系中,民本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爱民、恤民、与民同忧乐的思想主张。急民事、惜民力的民本措施是王道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胡安国王道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在两宋种种社会现实矛盾和民族矛盾急遽上升的背景下,胡安国"恤民固本""与民同忧乐"的主张,认识到人民的历史作用,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有进步的历史意义,但又不可能真正彻底实行,带有明显的改良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将王道之依据上溯于天,认为是圣人承天意以从事的结果,并将人间的统治者确定为天之子,由此论证了现实政权的合法性;同时,他又通过"天立王以为民也"的设定,将人间统治者的统治置于以天道为依据的王道的规制之下。在此基础之上,他结合现实,对儒家视域中与王道相对的霸道,进行了论述,认为王霸皆本于仁,将儒法结合,并在治道层面主张德主刑辅,大德小刑,从而把儒法结合后的政治行动力契入儒家,使其主张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感和可操作性。由此,中国近千年的霸王道杂之的治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2.
张志宏 《社会科学》2012,(5):138-146
先秦儒家反对“暴政”、反对战争、“民贵君轻”等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其中尤以孟子提出的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为代表.孟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注重“民本”施行“仁政”,因为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民意”,其统治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如果统治者施行“暴政”,人民就有权推翻其残暴专制统治.也就是说,“民本”和“仁政”的本质在于“以民为本”本身.虽然由于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局限性,这种思想难免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掩饰其专制统治的工具,但我们也应同时看到它所起到的更加积极的作用,即警示、限制、弱化统治者的专制暴政和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也为士大夫阶层为民请命、争取权利、反抗暴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因而将之简单视为仅仅是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者的封建专制统治,甚至是思想上愚弄和欺骗民众的手段是片面的、狭隘的.  相似文献   

13.
天朝中心论与跪拜礼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玺 《河北学刊》2001,21(1):117-120
清廷的天朝大国思想意识,是由中国自身政治制度、统治阶层政治意识、社会历史、普遍的民众意识等层面及中国周边某些国家认可、西方国家自身行为的影响等各种历史因素的综合凝结。跪拜礼则是由古人的坐姿演化而来。要求外国使臣以跪拜之礼觐见清帝,并不符合近代国家关系的发展趋向。但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中国人自己的认识、反思,而不是外交的强迫,更不是武力的战争。  相似文献   

14.
孙娟 《阴山学刊》2010,23(1):53-57
《诗经》中有四首诗关于棱柞,是西周初期大姒、文王借助梦境表达周人其命维新的具象,它们以礼乐为载体,充分体现了天命靡常、有德居之的政治思想,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本心。周代建元以后又由天命祥瑞拓展出国势强盛、人才济济等多元意象,体现了《诗经》的本质、形成及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5.
黄晗初 《云梦学刊》2002,23(4):44-47
罗伯斯比尔是法国民主政治的奠基人和关德的缔造者。他在法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第一个举起了道德重建的大旗。他向人民描绘了法兰西共和国未来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宏图伟业人民应具有的共和主义新道德的基本内容,提出了政治民主和美德立国的途径。他的德治方略,给人类留下了极为珍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6.
孔、孟、苟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倡修身为政、民为邦本、选贤使能、富民强国、礼主刑辅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以后,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体的主体意识和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深刻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其所蕴含的丰富合理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儒家的德治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期望作为一种可以参考的统治模式 ,但直到孟子时代也没有被统治者采用 ,原因是无论孔子或者孟子都没有找到这种思想与现实统治者的切合点 ;到战国末期 ,荀子对传统德治思想作了彻底的改造 ,德治思想才成为统治思想中的内容。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有九项内容 ,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众的利益 ,但它们不过都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长治久安而释放的怀柔声音罢了 ,统治阶级或者它们的代言人都不可能站在民众的角度发展这种思想 ,更不可能把这种思想推向民主的结局。  相似文献   

18.
历来的统治者都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作为治国的方略。本文主要考究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道德经》中以德治国方略的基本内容 ,总结老子以无为而治为根本 ,尊道贵德 ,修身治国以及致虚守静的系统德治方略 ,并阐明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1848年德国革命是德国政治现代化的一次契机。革命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资产阶级取得的一定权利,不是靠推翻各邦封建统治,而是靠各邦统治者被迫改组政府施舍的;二是革命开始后不久就分为街头斗争和议会讨论。出现这样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先天不足。资产阶级的软弱造成了这次革命的失败,断送了德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机会,对德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卢先明 《云梦学刊》2009,30(6):47-51
《大学》的行政伦理思想具体体现在“三纲、八目”之中。其核心是强调统治者“修身”在“治国、平天下”过程中的重要性。撇开其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性,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现阶段在行政伦理建设中如何加强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是有益的。《大学》的“知止”观对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