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课题.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法性基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代化进程、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权,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工作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其中一些错误的腐朽的反动的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主流意识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动摇党的思想基础,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笔者认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养成等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举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功能,增强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规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遵循四个基本规律,即"魅力"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势位"建设规律; "共识"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共识"建设规律; "整合"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整合"机制建设规律: "信念"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建设规律.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日趋多样化,相互激荡,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价值迷惘和信仰危机,从而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加强价值硬核的保护带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创新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通俗化,加强对社会思潮的预测等路径,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高校这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从而消除大学生群体中的价值迷惘和信仰危机现象。  相似文献   

6.
多元社会思潮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在多元社会思潮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十分必要。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是多元社会思潮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实在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党和国家的支持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构成多元社会思潮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校园的影响与渗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前,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各种社会思潮呈现出激烈碰撞、相互激荡、互相渗透的发展态势。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遵循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科学分析、区别对待,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沟通交流的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媒如何有效引领社会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思想舆论战线面临的一项新的时代课题,也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职责.大众传媒作为党的喉舌,应积极探索怎样有效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为此,大众传媒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面旗帜,引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新宣传方式,把握引领规律,提升引领效果;强化媒体管理,坚持党性原则,保障社会思潮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发展态势与引领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古今交汇、中外碰撞、异同争鸣、演变加速、纷繁复杂的发展态势.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必须坚持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原则;科学分析、区别对待的原则;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原则;遵循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原则.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我发展机制,与多样化社会思潮沟通交流的对话机制,多样化社会思潮解读辨析的舆论引导机制,多样化社会思潮存在发展的规约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社会,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危害较大的社会思潮,积极研究、正确对待这些社会思潮,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社会功能的角度考察,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由核心价值观统领的社会理想和价值目标、民族精神风尚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念系统,是体现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相统一的价值体系;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主导、整合、包容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需要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也需要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形成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殷红 《理论界》2013,(12):53-55
我国当前正处于改革攻坚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只有积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队伍建设,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积极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渠道,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才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既是实践问题也是理论问题。而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几个主要关系,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三个倡导"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认同的关系。这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起点,也唯有如此,才不至于概念混乱,目标不清,才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廉洁奉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中,廉洁奉公是领导干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示范者和导向者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群众意识融合的纽带,是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过滤器。从这些角度来说,廉洁奉公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败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构建这一核心价值体系时,既要注意到它所具有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也应努力实现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与社会普遍思想相结合。这些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不但要科学灌输,还要上下良性互动,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群己关系是不同社会关系之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核心关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问题。以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论为指导,扬弃和超越先秦儒家注重中道、和谐的理论向度和思维方式,克服群己关系形上思考的二元对立,构建一种以人为本、中庸和谐、群己兼顾、共生共荣的群己关系和社会秩序,应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群众性特征,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只有被人民群众所认同、接受,才能充分发挥其引导和规范作用,真正成为具有普遍性、长期性、稳定性的价值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努力探索社会主流价值观赢得社会公众广泛认同的一般规律,才能提高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和践行程度。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大的整合力,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整合力、价值整合力和社会整合力三个层面,而社会整合力的发挥必须以文化整合力和价值整合力的发挥为前提。作为文化的“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实质上是一种更多体现在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软整合”,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力的发挥,就是要在引导社会成员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凝聚各方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最终实现社会整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与实践外化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旗帜。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与应用两个层面上的融合与融通,既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又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外化,而最根本的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能凝聚共识,必有其内在的动力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影响机理。个体或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实现的需求,推动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形成了无数个单个实践"意志"所汇合而成的历史"合力",为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提供强大的驱动力。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可信度和推广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形成正相关效应。弘扬价值共识,需要对利益格局进行调整,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满足社会大众共同的本质追求,化解社会精神危机,整合社会资源,调控和统摄非主流价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共同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