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论当代大学生之修身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轩雁  李岳 《船山学刊》2007,(3):198-201
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体现出其深刻的现实意义.修身教育是新世纪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当代大学生修身之现状和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来看,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修身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董纯朴 《云梦学刊》2007,28(5):34-37
清末早期改良派是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奠基人,他们把国外先进的警察教育制度引进中国。在清朝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教育机构创设、章程制定及教育实施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终于形成了中国近代警察教育制度,培养了第一批近代职业化的中国早期警务人员。近代中国警察教育制度对现、当代中国警察教育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教育习俗与教育制度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江源 《社会科学战线》2006,142(4):220-228
任何教育制度最终都是关于人、关于人的发展的制度。教育制度不是纯粹的强制力,它的实现有赖于人们的认同、遵守和服从,而这与教育习俗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从教育习俗和教育制度的关系层面揭示出教育制度创新不仅是创造出一个新的基本的教育交往关系范型和基本的教育行为规范体系,还是对人类社会积淀下来的教育习俗给予尊重、理解的过程;教育制度创新不仅要尊重、理解教育习俗,还要营造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文化氛围,从而体现教育制度创新的价值追求以及人文关怀。在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本土的教育制度资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实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产物,是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全面涵盖和实践成果,推进着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实施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指向,推进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发展与话语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术发展研究,反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方法和话语思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应然要求和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国家建设业已进入制度建设时期.作为反映一种社会制度、一个时代本质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天然具有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和灵魂,直接关系到国家制度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生命力,是当代中国国家制度建设的价值基础和精神支柱.对于国家制度建设与中国和平崛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民教育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领域 ,在农业入世的背景下 ,农民教育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但我国的农民教育现状 ,却十分令人担忧。本文从加强农民入世教育、国家社会农民携手、农民教育制度创新三方面探讨了农民教育的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中,哲学、文学与教育无疑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三项内容.当然,以简短的篇幅,是远远无法重建出当时完整的面貌的.但是,本文依然重点指出了其中的一些特色与较少为人所注意的面相.中国哲学以道德哲学为开端,对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成为一个延续争论的问题,而世界万物的起源是中国哲学家一直思考的另一个问题.中国人尊崇文学与学问,他们总是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在朝廷谋得高位,科举考试制度因此成为整个行政制度中的最大亮点.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制度特征,决定了其监督机制和过程的特殊性,形成了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内外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机制和过程的基本特征.总的说来,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政治监督体系,然而,就政治监督的成效而言,该政治监督体系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从而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制度设计功能.要提升当代中国政治监督的效力,应当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夯实政治权力监督的基础;理顺监督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保障政治监督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强化各监督主体问的协调互动,促进政治监督体系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9.
大国治理与政治建设--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国治理问题是中国长期延续的一个历史性难题,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面对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如何寻求有效的资源积累结构,确保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以达成有效的国家治理,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与关键。大国治理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战略选择深深受制于其历史传统、现实国情以及时代使命。因此,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战略选择就是通过以现代价值体系的塑造、现代制度体系的构建和现代治理结构的培育为核心内容的政治建设,实现政治建设与大国治理的和谐互动,最终达成有效而民主的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事业 ,作为一种选择、传承和创生文化的活动 ,不可避免地受到教育全球化态势的挑战和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对教育全球化的关注 ,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如何应对教育全球化 ,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实施创造教育 ,培养国际性的创造人才 ,促进传统创生转化 ,以及按全球化的时空观重构高等教育 ,是当代我国高等教育不能不关注和思考的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建设法治国家任务的艰巨性、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多元性、中国司法和法学教育的现状、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当代中国法学本科教育不应、无力也无需以职业教育为内容,而应明确定位于通识教育。基于这一认识,文章就法学本科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教育制度与政策层面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已经从非学历教育发展到有资格从事高等本科学历教育的阶段,在这个艰辛的过程和光辉的结果中取得了法律地位。但是,目前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教育政策。由于现行教育制度对民办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规范的模糊性与缺失性,以及教育政策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形成了教育制度和政策对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激励机制的不确定性,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很难作出长远办学规划与打算。这一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易使民办教育机构扭曲办学行为,同时也影响了社会资本介入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因此,我国教育制度与政策层面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定位,是一个必须迫切明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问题的法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然 《兰州学刊》2008,(7):200-202
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的法律职业开始走上了统一、规范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同时也对中国的法学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国家实行统一司法考试的条件下,中国的法学教育从理念、方法、目标、层次等方面都要作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但是必须看到,中国目前还不是一个法治国家,中国特殊的法治环境决定了中国的法学教育必须要独立于司法考试,不能蜕变为法律职业培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司法考试和法学教育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在矛盾中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志明  章洁  康玉梅 《理论界》2004,(5):211-212
中国是一个工伤事故发生频繁、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国家,亟待建立一个适合国情的、科学有效的工伤保险制度。本文对中国工伤保险事业的现况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借鉴工伤保险事业发达的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刘畅 《理论界》2013,(9):85-87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实现教育公平是党为我国在新时期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任务。当前,我国面临着教育条件、主体和客体等诸多层次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这些问题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同样存在。文章以美、英两国实现教育公平的成功经验作为借鉴,以公共教育财政法律制度作为突破口,论证了有效的公共教育财政法律制度才是我国当前解决教育不公平,促进实现教育公平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16.
改革也就是制度变迁的本质规定性,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改革道路,实际上也就是这个国家对制度变迁形式的选择问题。国家经济制度的整体变迁,从理论上,可以被区分为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移植型制度变迁和创新型制度变迁。而中国经济改革就其本质而言,属于一种典型的创新型制度变迁。中国经济改革创新型制度变迁道路的选择,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变迁历史的归宿,实际上其创新性也已被中国经济改革30年的实践经历所证实。  相似文献   

17.
余俊  张磊 《北方论丛》2023,(3):66-77
学位制度是教育法典化中应该明确的重要法律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立法以1980年《学位条例》颁布为先导,经过四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以《教育法》为基本法、覆盖多个教育阶段的法律法规组成的教育法律体系框架的形成,教育法典化条件已然具备,但还存在教育单行法之间逻辑不清晰、教育法典化的教育学原理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教育法典化视域下的学位制度建构,应该与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教育学原理结合起来,除在教育法典的总则编中规定国家学位基本制度外,还应在高等教育编、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编等完善相应的学位制度。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教育”作为目标,是动态发展的,对其思想认识也经历了由浅到深的渐进过程。从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再到振兴民族,教育为本,呈现出超越传统教育、教育西化、教育中国化和教育现代化这样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一些可以不断反思的问题: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既不能简单延续中国传统教育,也不能全盘照搬西方国家发展教育的途径,而只能选择适合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综合化、生活化的教育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
国家利益观是公民国家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中开展国家利益观教育至关国家发展与社会主义事业兴盛,意义重大。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利益认识偏差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当代大学生实施国家利益观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复杂环境中,如何重新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不仅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项重要理论课题,而且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客观现实问题。邓小平在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资本主义观。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认识,是当代中国认识资本主义的指导思想。 (一)邓小平站在社会历史的高度,通过对当代资 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态势的综合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命运。 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命运首先取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既有认识成果基础之上,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更加客观的分析。他说:“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7页。以下引用此书,只注卷次和页码。)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而变化。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产生的各种社会弊病,仍然在严重制约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健康发展。同时,邓小平也清醒地认识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