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五四”运动是第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全民族的思想革命运动。八十年过去了,面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可以说,不仅“五四”精神没有过时,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五四”运动所面对的任务也没有过时。而正是后者,使朝着现代化目标奋进的中国人民,特别应当...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民族复兴的起点。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扬弃。“五四”运动体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面光辉的旗帜。“五四”运动开创的现代中国青年爱国主义传统应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徐刚 《天府新论》2008,4(2):144-148
"五四"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中国的思想元典,是对后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关键时刻".由于历史书写的权力运作,对"五四"的阐释和评价显得岐见丛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五四"这个现代中国的本源性事件不得不遭受不断被"当代人"根据自己的"意愿"重新叙述的命运.大致而言,存在"文艺复兴说"、"破坏传统说"、"资产阶级启蒙说"和"新民主主义说"四种关于"五四"的主要话语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4.
“五四精神与当代中国”学术恳谈会记述一九八九年五月四日,是著名的“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的纪念日。“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是中华民族现代史上一个值得隆重纪念的节日。有人说,“五四”不仅应该成为一个全民族喜庆的节日,还应该成为全民族反思的节日。此言极佳!特别是在现代中国的今天,更有必要以回顾历史,激励当今的精神来纪念这个节日。因此,本刊编辑部于八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召开了题为“五四精神与当代中国”的学术恳谈会。现将会上部分发言摘登于后。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运动80周年之际,广大有志青年都在探究“五四”运动的精神,深刻理解“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努力在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下,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与改革同行,与我们的祖国共同跨越新世纪。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关键性事件,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五四”运动期间的李大钊得益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向新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提出了革命—现代化的新途径和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这些,为“五四”运动在中国社会现代化中地位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吴:明年(8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七十周年纪念。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作用,在文学史上,它被公认为是新文学的真正开端。所以人们常常说,中国新文学的精神就是“五四”的精神,新文学的传统就是“五四”的传统。对于“五四”新文学的这种历史地位,即使在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的各种重大现象时,人们也是不得不加以注意的。可能可以这样说: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而历史就存在于现实中。钱先生,今天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过去70周年了,其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于海峡两岸和大洋彼岸的华裔学者们都要年复一年地纪念它,需要从对于“五四”的反思来确定其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有人把“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五四”学者的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乃是为中国传统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支配;也有人虽然肯定“五四”提倡科学与民主,却反对“五四”打倒旧道德,强调传统的道德伦理至上主义的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还有人批评“五四”强调文化的时代性而忽视民族性,认为“五四”学者由于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是反民族主义的,因而难以提出正确的文化方案。本文试对上述观点作一“反思的反思”,以廓清人们对“五四”学者所作的某些隔膜的椰揄和不合史实的判断,并阐明笔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当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自然地会想起鲁迅。“五四”运动和鲁迅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列宁说过:“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伟大的“五四”运动造就了伟大的鲁迅;而鲁迅也在“五四”运动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以“五四”为标志,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阶段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同样,鲁迅也从辛亥革命时的“精神界之战士”,进而成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下的文化革命的英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涌现了一批很有影响的人物,胡适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本文就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蒙学西化教育模式构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蒙学西化教育模式源于鸦片战争前来华传教士的构想,但国内学术界对其有关中国蒙学教育改革思路的探索至今未进行过研究.本文以来华传教士创办的英文期刊<中国丛报>为中心就此课题进行论述,分析这一时期传教士对中国传统蒙学教育的观点与由此开始的改革之路探索及其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象思维”——回归原创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树人 《文史哲》2004,7(6):108-114
"象思维"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基本内涵和特征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是由中国思想文化最高理念的性质即非实体性所决定的。与西方由其实体性最高理念所决定的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方式不同,"象思维"不像西方那样是主客二元、对象化、现成的思维模式,而是整体直观、非对象性、非现成的。西方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方式是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但其异化形态如唯科学主义等也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象思维"是比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更加基础和本原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原发创生性"和保持动态整体平衡的特性。"象思维"与概念思维可以互补而不能替代。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化的融合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构筑中西文化整体协调发展的文化观问题已凸显出来,而系统科学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方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方法是构筑中西文化整体协调发展的文化观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选择的争论很多,而且模式的选择问题历来都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改革的焦点。加强对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三种筹资模式的经济效应分析,结合我国人口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可以看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是一种理性选择,这一过渡模式也将为人口老龄化高峰后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变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古代意象性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的规范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性思维是一种主观情愿与外在物象相融合的思维方法,在创造中国古代表意文字的过程中,意象性思维方式也以其观象比类的认知途径,规范着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历史进程,引导着中国人在造字过程中的审美观念与方法。重新品味其在中国文字造字过程中的规范作用,体察其背后的逻辑方法论原则、审美观念、技术方法、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我们就可以从逻辑与文化的角度,不断增强对传统思维方法论意义、文化认同意义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内发原生"模式: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实为明万历九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苏民 《河北学刊》2003,23(2):171-177
在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的"冲击-反应"论的西方模式与"侵略-革命"论的苏联模式占据主要地位,而以明清之际为开端、强调中华民族历史创造活动之主体性的"早期启蒙"模式则长期受到冷落.本文旨在接着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往下讲,汲取海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启蒙思想的大量研究成果,确立中国近代化之路的"内发原生"模式,试图将晚明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万历九年(1581年)确定为中国近代史之开端.并认为,这一突破不仅将改变中国近代史的叙事方式,而且有助于突破世界近代史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一元扩散"的西方话语模式,确立现代性因素"多元发生"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7.
蔡德贵 《文史哲》2007,7(6):130-138
中国远古先民有一个独立的上帝观念,但是这种观念被后来的儒家所否定。儒家向来提倡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泯灭了天(上帝)和人之间的界限,因此儒家没有一个至上神的观念,不可能形成神学宗教。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贯彻了中国思想史的始终,中国的一部"二十四史",无不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己任,中国没有自己的信仰史。儒家的宗教性在其道德宗教方面,其主旨在于妥善地处理天和人、人与人、人的内在自我和肉体之间的关系。儒家对这些关系的处理在当今仍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化进程与企业战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铁波  曾萍 《学术研究》2012,(3):52-59,159,160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制度安排,企业针对这种制度安排构成的压力选择新战略反应.作者构建了一个制度压力下企业战略反应的模型,并运用模型分析当前的制度压力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度化进程对企业战略反应的影响.研究认为,制度压力下组织可以采用适合于自身的战略反应;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压力尚不够强大,龙头企业将根据自身战略目标与外部制度压力一致性程度的高低,选择顺应程度不同的战略反应,不同的战略反应将对外部制度压力产生强化或者消退作用,进而影响到其他企业的决策,最终促进或者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9.
思维方式是对先进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虽优势甚多,但其整体的落后性事实决定了它必须走积极改造和向现代化转换的道路。从思维方式的普适能力上求突破,从开放性上找出路,在思维功能的完善建构中求发展,先进意识和进步源流才能在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勃发。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界发展模式体系中的新模式,中国模式的内涵和特征有别于西方模式,它是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与治理模式,是中国为实现现代化作出的战略选择.中国模式的形成不仅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提供借鉴.中国模式引来世界许多国家效仿和实践,他们的多层次性实践表明中国模式具有一定普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