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文学"(Digital Literature)是近年来数字科技、数字媒介催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文学媒介构成文学存在性要素的相关研究构成了数字文学命名的学理依据,而当代数字文学的生产现实则是数字文学研究的现实依据.数字文学在所指范围上大于一般而言的网络文学,"数字"而非"网络"才是此类文学的最终媒介决定力量.较之于网络文学,数字文学的提法更具涵盖力,更能揭示这种文学的根本性质.按传播形态,数字文学可分为网络文学和非网络数字文学;按文本形态,数字文学可分为平面文本文学和立体超文本文学;按符号形态,数字文学可分为文字符号文学和复合符号文学.  相似文献   

2.
文学传播媒介的静态含义及动态交互式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洁 《齐鲁学刊》2012,(2):153-156
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是文艺学研究的学科增长点,也是文学与传播学交叉融合的突破口。引入媒介的维度使文学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存在,把文学从线性循环的二维平面结构提升为三维立体式的交互结构。从静态分析来看,文学传播媒介并非单一的、固定的所指,表现为符号媒介和物质媒介的统一。从动态分析来看,媒介是文学传播活动中的能动性因素,在文学创作、文学流通、文学接受三个环节中通过媒介化过程建构交互式结构。  相似文献   

3.
现代传媒不仅促进了现当代文学的繁荣,而且影响着现代文学传播观念的建构.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迎来了文学传播的春天,形成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共存的多媒介文学传播.但是,在多媒介的文学传播中,不容忽视不同媒介的文学传播所起的不同作用.在辨别其差异的基础上,探讨文学传播的内涵和理想.从受众的角度提出互文阅读的必要性,并剖析其哲学基础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原子为载体的线性书页构筑起人类知识文明的大厦,却以权力话语不断实施对知识理性的整饬和对文明形态的规约。由比特技术和虚拟空间构成的数字化网页,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多媒体性、迅捷性和大容量等特征,其所带来的文学生产方式、存在形态、传播和功能模式的变化,对以书页为载体的传统文学造成强大的冲击。书页与网页的博弈不只是媒介使然,也是文学历史转型在传媒变迁中的必然反应,我们应该借重从书页到网页媒介延伸的机遇,促使网络文学的观念审理和价值重建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文化命名,让新旧交替的"文学洗牌"获得一种意义重建的自信。  相似文献   

5.
杨正联 《人文杂志》2012,(3):140-146
公共政策文本的符号展示意义分析,主要讨论作为公共政策信息存在与流动载体的公共政策文本的外在符号形式及其在公共政策行为主体之间的传播表现.通过公共政策文本发出者、公共政策文本传播载体,以及公共政策文本制度化传播路径的讨论,初步构建了一个关于公共政策文本符号展示意义分析的理论模型,可以对现实中的公共政策文本传播现象做出较为系统的理论考察.  相似文献   

6.
杨佳 《云梦学刊》2013,34(2):117-119
文学与媒介密切相关。考察文学在媒介影响下引发的变化,能准确把握新媒介环境下文学的整体风貌与未来走向,进而根据媒介与文学的关系,从如何拓宽文学的表现范围、提升文学的影响力、抵制媒介低俗影响等方面探寻新媒介环境下文学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网络这一独特的媒介平台,商业力量很容易对文学创作活动形成一种根本的控制,这种控制几乎遍及文学活动的所有重要方面.这意味着文学的一个发展趋向:如若网络成为文学传播的主体媒介,文学生产的主体部分将自然纳入到商业生产的体制中.这种趋向短时期内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从长远的角度看,则存在着诸多值得忧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学观念的产生、发展、认同、终结都有一定的轨迹可循。现代文学观念是伴随着印刷媒介的大范围应用而兴起的,印刷媒介不仅改变了文学的写作方式,作家的存在方式,文学的传播,而且影响着文学的题材、构思和读者的阅读,从而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前印刷媒介时代的文学观念。新媒介的诞生不断地消解着原有的文学观念,预示着印刷媒介统治下的文学观念的终结。新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存在形态正在形成,文学格局正在面临结构性的变化,文学理论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9.
电子媒介的繁荣对文学形成了强大冲击,造成文学两个方面的边缘化:一是文学失去中心地位;二是文学必须与新的媒介相结合.电子媒介所导致的"趋零距离"和"图像增殖"遮蔽了事物的真实面目,也使人失去主体性,认识缺乏独立性,定位失准.电子媒介的缺陷为文学留下了生存空间.文学可以运用电子媒介进行传播,发挥文学的影响力,并通过写作主体的真切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满足人类追求精神自足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文化研究理论的媒介文化分析,将研究重心放在大众媒介的文本生产和文本传播活动中,通过媒介符号的意义生产和受众符号的意义消费,揭示媒介文化的意识形态符号化过程。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媒介文化理论对大众媒介文化意义的阐释,围绕媒介文本符号的意义活动展开,对媒介文化的符号分析,侧重揭示媒介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赋予和意义植入。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媒介文化的解读,则揭示媒介文化传播与真实世界的建构关系,强调大众媒介对社会生活的文化建构,依循的不是现实价值逻辑,而是符号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1.
<正>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散文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特别是从宏观角度对其民族特色的研讨,尤显不足。笔者试图从汉语言文字的影响和哲学、伦理等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这两个层面,来探讨我国古代散文的民族特色.一文学是以语言符号为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再现现实生活、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就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学特色首先是和他的语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的表达、展现及传播与网络传媒技术紧密关联,在深刻透析网络传媒技术本身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学术难点基础之上,结合网络媒介意识形态传播的后现代背景解读,判断出在网络媒介时代,互联网等新兴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本身,表现出强烈的后现代特征,消解乃至颠覆了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而且媒介意识形态传播的社会发展宏观背景进入了后现代的符号生产和消费的社会.从而,网络媒介意识形态传播有了“日常生活化”转向.这意味着“媒介化生存”已成为许多人“在世”的方式,网络媒介意识形态传播进入“生活化”的空间和“生活化”的符号消费.  相似文献   

13.
苏喜庆 《东南学术》2021,(3):218-226
融媒体正成为媒介文化发展的新场域.文学正在融媒体转型过程中进行着跨媒介化内爆,在融合众多媒体的多元化传播路径中,重新唤醒文学价值的综合效力.同时,文学也发生着跨媒介化变异,其中,显性变异主要是数码化,即由文字符码转化为比特符码,在融媒体介质中自由再生产和传播;隐性变异则主要表现为接受语境与文化消费心理方面的变异,"穿刺式"阅读、时尚快评等成为新的传播反馈模式.在新媒介语境中,文学语言必然要与虚拟空间中的感性直观和欲望表达相接通,且努力适应这种共生性的空间生态.由此,新媒介文学的持续发酵和再生产效应孕育出了膨胀型的大文化载体.在未来的"融媒体+文学"新生态中,文学与融媒体的双向度敞开,将引导人类进一步探寻人文与技术生命相融合的、带有命运共同体特征的融媒体精神空间通道.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我们正在迈入一个电子媒介时代.电子技术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认知.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迅速让我们置身于一个图像化的虚拟世界中,我们的审美的对象开始发生着由实物到拟像的蜕变,我们对于美的研究也由过去的纯美学走向了审美日常化的范畴.新的审美模式的出现也必将引发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理念,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正发生着裂变,旧的模式被打破,新的样式正在形成.因此,对于电子媒介的探究、审美范式的转变以及文学发展新态势,将是今后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在前大众媒介时代 ,文学借助于书籍的稀缺性获得了表征领域的垄断地位 ,并使自己被建构成文学权力。对于两种有代表性的文学观即诗言志和摹仿说的考察 ,可以揭示文字书籍时代的文学与统治者的同谋关系。在前大众媒介时代 ,文学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传统的权威 ,其实质是一种话语霸权形式的符号权力  相似文献   

16.
张经武 《东岳论丛》2019,40(7):16-25
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在古代主要体现为朝贡贸易传播和民族迁徙传播,在近现代主要体现为华侨华人传播,在当代呈现出多元传播的特点。总的来说,自古至今,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路径是日趋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的特点尤其体现于当下这个时代。今天,各种各样的传播形式和媒介载体多元共生,影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强势崛起,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迎来了崭新的机遇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文本的边界,指出有大量伴随文本会进入符号文本,实际上一旦离开文学范围,进入多媒介符号文本的讨论,文本的边界就变动不居:某些成分散在四周,也有不少成分成为文本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建议把这种现象称为“全文本”.而文本的边界划定,直接影响隐含作者的产生:不仅是小说和电影可以有隐含作者,所有的符号文本,普遍都有一个隐含作者体现其意义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大众媒介时代的文学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认为,文学由于受到大众媒介的挑战,被迫改变了叙事策略。出现了通俗文学/严肃文学的二元区分,与此同时,文学观念也出现了由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谋求艺术自主性的转变,并导致了文学场的形成。与前大众媒介时代文学权力主要诉诸文本所建立的意识形态化了的符号体系不同,大众媒介时代的文学权力即文学场的权力,亦即文学家立足于文学自律,并借助于以此获得的符号资本,以社会公义代言人的身份干预社会的权力。  相似文献   

19.
泛媒介互动路径与文学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考察泛媒介互动路径与文学的转变。认为中国文学的泛媒介互动路径主要有四条一是纸媒借影视复魅或还魂,二是与影视同步到纸媒,三是从互联网到纸媒,四是从移动网络到纸媒。尽管文学传播主要依靠影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扩张,但纸媒仍是当前文学的泛媒介互动的主渠道。随着泛媒介互动路径的拓展,中国文学正在发生转变文本表意系统被悄然改写,构成读者阅读文学文本的“前理解”场;媒介特点往往影响文学文本的传播方式和表意系统本身;导致文学的主媒值与副媒值区别出现,主媒值是传输文学文本的主导媒介所实现的价值,副媒值是传输文学文本的次要媒介所实现的价值;当前我们无法不面对文学空间的伸张与缩减的悖论。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源于“比特赋型”的技术功能.从原子到比特的媒介转换催生了文学本体的媒介置换,创生了全新的文学家园.比特复制、比特变形和比特速递让文学生产、作品存形和时空域传播实现了迥异于传统的历史性转型,媒介革命创造的文学景观改变了文学的美学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