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碳排放路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中国是第一大碳排放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继2015年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之后,中国在2020年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和气候雄心峰会等重要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争取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2030年碳强度下降6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5%等中长期战略目标。这一系列里程碑意义的新目标,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也是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支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实施,围绕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利用自主研发的国家能源技术经济模型(C3IAM/NET),从自下而上的行业视角,研究了中国中长期CO2排放的总体目标和实现路径;分析了不同经济增速和减排力度情景下,能源系统、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以及碳汇的贡献程度。研究发现:全国CO2排放量有望于2025年实现达峰,峰值约108亿吨,最晚于2030年达峰。通过能源系统实施不同减排努力,并结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部署,到2060年,与能源相关的CO2排放量仍将存在3亿~31亿吨,主要来自电力、钢铁、化工、交通等行业,需要森林、海洋碳汇来吸收。并针对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和行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山西老年》2010,(1):66-66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很可能主要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以及密集型农业模式使得金砖国家对于全球变暖表现得更为脆弱。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金砖国家的行动会对世界范围内温室气体减排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时代,中国承受着国内能源短缺与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双重压力。中国已经制定了若干关于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法律、法规,并正在制定中国能源法。这些法律法规在节能降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不能很好地解决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将金砖国家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汇总进行研究将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代开展国际合作、重建能源法律体系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引。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将其能源部门的相关政策与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立场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作为世界上首部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国内立法,英国2008年《气候变化法》为减排目标的实现确立了经济上可行的路径,它将削减碳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和向低碳经济转型相结合,并从制度、程序和机构方面作出了规范。这既有助于实现其减排目标,又彰显其在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方面的领导力。在我国面临的碳排放控制与削减压力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该法为我国探索如何兼顾碳排放管理与发展经济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研究经历了从争议到达成共识的过程,IPCC报告的发布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普遍关注,促使各国对以气候协议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达成一致。对各国来说,作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就是一种权利,其分配的公平问题已成为气候协议谈判的核心议题之一。国际碳排放权的分配应遵从合国际法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和国际帕累托主义原则,通过国际社会以公约缔约方大会、联合国专门机构大会的形式通过碳减排协议,分配国际碳排放权。  相似文献   

6.
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的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排放交易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措施之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国际两大碳排放交易市场(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以其各自独特的运作模式成为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典范。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应在碳排放交易模式、节能配额制度以及惩罚措施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化石能源具有高碳排放性。自从化石能源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燃料以来,导致全球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灾害持续发生。当前,国内外均在强调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等环保理念,世界主要经济体也在努力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创新低碳技术、减少碳排放。学术界一直将化石能源的减排和低碳化作为研究重点,从区域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就化石能源碳减排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化石能源碳减排的未来研究中,化石能源碳减排行为的来源、化石能源碳减排技术的应用、化石能源供应链减排、化石能源产业链协同减排等方面的研究应该成为学术界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8.

英国于2008年率先颁布和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气候变化法》,该法案确立了温室气体减排的中远期目标,规定了碳预算每五年计划,设立气候变化委员会,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体系等,为其他国家制定本国气候变化法起到了示范作用。中国也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繁重。因此,有必要全面系统地考察英国《气候变化法》的出台背景,梳理、分析和提炼出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特征,指出我国现行立法和执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在参考和借鉴英国成熟经验和合理成分的基础上,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出法律对策。如尽快由全国人大或常委会出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根据该法的原则和精神,构建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设立部级单位能源和气候变化委员会统一管理和部署全国节能减排工作;构建国内排放贸易体系,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9.
构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法律政策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虽然2009年12月19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但该协议不具法律约束力,且未解决2013年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实质性问题。2013年后温室气体减排的走势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为了避免中国企业利益在国际贸易中受到损害,中国企业除了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要谨慎之外,中国政府应参考、借鉴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设立目的、碳减排目标、交易的对象、交易的配额、机制运行时间、交易所的设置等问题,为中国日后顺利进入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好充分的法律政策准备。  相似文献   

10.
浅谈山西省新能源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和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新能源已成为实现能源多样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替代能源。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迁和气候灾害逐渐凸显,各国都面临着碳减排的压力。部分欧盟国家开征碳税来控制碳排放,而美国却不推崇碳税。碳税政策是利用税收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迫使人们改用清洁能源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化石燃料消费比未课税的情况下减少。对中国燃料价格和碳排放的因果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变化是燃料价格变化的格兰杰原因,〖JP2〗而燃料价格变化不是碳排放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说明了中国化石燃料需求的〖JP〗刚性,预计在中国开征碳税所能实现的碳减排效果不会显著。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权交易的产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室效应是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最重要的温室气体,碳减排是缓解温室效应的一项重要措施,因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文章运用产权理论对CO2排污权交易进行分析和考察,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碳强度承诺是中国的国家温室气体中期减排目标。中国碳强度只统计绝大部分CO2排放,且不扣除碳汇。中国碳强度承诺具有正当性、严格性和国内约束性,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中国降低碳强度的重点是控制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CO2排放,为此必须节约能源和降低能源排放因子。  相似文献   

14.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的主题,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担当和责任,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布了碳中和的雄心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对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探索碳中和背景下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从中国实际国情和碳减排目标出发,通过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得出中国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能源需求总量和CO2排放量将继续增加、能源结构转型更加困难等挑战;但面临挑战的同时,也会倒逼能源高质量发展,抢占技术制高点,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从碳中和的定义和目标出发,发现实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要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化石能源占比和单位化石能源碳排放量,增加森林碳汇和发展CCS(含CCUS)。在此基础上,提出碳中和背景下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三大显性途径,即节能提效、优化能源结构和技术创新;以及一大隐性途径,即思想观念创新。对于全球来讲,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去应对,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同时,针对性地提出,应加强顶层设计,出台面向2030年和2060年两大节点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国家行动方案》;围绕技术链和产业链,识别出关键核心技术纳入国家科技计划,并加强示范工程建设与推广应用;针对同种类别废物治理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未来碳减排与“三废”协同治理将是大势所趋,建议深入探索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在新时代引领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从无到有、从地方分散试点到全国集中立法的过程,构成了一个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变迁理论对其是适用的、有解释力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全球碳排放控制制度是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国际制度背景,中国气候外交是将国际碳排放控制制度转化为国内制度的桥梁。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实施特征三个方面。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动力来源于具有客观基础、受到主观影响的相对价格变化,变迁过程符合对主体的行为假定,受到锁入效应和路径依赖的影响。在制定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时,需要考虑有关控制碳排放的国际制度,需要考虑我国在气候外交中能承担的支付能力以及在气候外交中体现出的支付意愿。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国内的相对价格变化、行为假定、锁入效应、路径依赖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是区域间气候变化谈判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研究区域出口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及其增长的驱动因素,通过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嵌套的结构分解分析(SDA)模型,测度能源消费结构等九个因素对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化的作用,并以江苏省为背景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与1997—2002年相比较,江苏省在2002—2007年出口贸易隐含碳迅猛增长,出口结构变动、最终需求扩张及出口规模扩张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使用效率的改善则是减少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竟无果而终,其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减排的利益难以均摊,导致各国政府的谈判立场和态度大相径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有的国家积极推动,有的国家摇摆不定,有的国家袖手旁观,有的国家横加阻拦。由此看来,国际气候变化协议的最终达成,有赖于通过机制创新,改变全球减排的国际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府公布的基于"单位GDP碳排放"概念的相对减排目标,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在面对气候变化时"发展优先"的原则,但由于没有将非国民因素产生的收益及碳排放予以剔除而具有局限性.基于此,本文提出"单位GNI碳排放"概念.它结合国民总收入这一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真实水平和国民福利水平的指标,能更科学地体现中国实际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19.
碳交易市场的监管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的政策催生了碳交易,也诞生了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兴市场,兼具环保市场、能源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特点,这些特性导致各国政府需要对该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管,以防止市场滥用、价格操纵、市场欺骗等现象,保障温室气体减排行为和市场行为健康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若干可从事碳交易的交易所,部分省份正在进行碳交易试点,碳交易市场机制及监管机制必须同时建立及完善。碳交易市场的监管体制和制度是综合的,监管主体包括综合经济管理、环保、能源和金融管理等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