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社区》2017,(6):33-34
一、项目目标 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绿耕”)作为协作机构,希望通过协助村“两委”女村干部设计、实践具有创新性的农村发展项目,提升村“两委”女村干部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支持项目实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理念、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绿耕共支持20位获得优秀种子计划鼓励金的女村干部完成她们的种子计划。  相似文献   

2.
关于村干部角色行为的研究有两种取向:一是对村干部应该如何的“名”的研究,二是对村干部实际如何的“实”的研究。赵村的村干部的“名”与“实”经历了从融合到偏离的历史性嬗变。改革开放后,因对村干部有了新的要求与期待,历史变迁的惯性及相应的政策及制度性规定为村干部角色行为提供了基础,包办型村干部经历了“名”与“实”的短暂融合。但随着村庄出现可赢利的巨额集体资产,村干部以派性斗争为核心争夺村庄权力,以自我获利为目的,造成村庄集体资产流失,村民利益受损,赢利型村干部的“名”与“实”严重偏离。以制度治村为核心的纠偏机制的运行,以期扭转赢利型村干部“名”与“实”偏离的行为,却导致了放任型村干部的出现,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名”与“实”的偏离,村干部“名”与“实”偏离的困境依然没有摆脱。  相似文献   

3.
《社区》2017,(6):19-21
一、学员情况 参训1人数:共计31期31班1130名,其中村“两委”女干部(简称“女村干部”)996人,基层民政干部134人。  相似文献   

4.
村干部在村庄治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在实践中村干部行为却出现了日益权变的趋向。通过对S省J县7个村庄的项目进村的案例比较研究发现:村庄资源禀赋与公众参与是影响和塑造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关键变量。项目进村中,村干部角色在国家“代理人”与村庄“当家人”的制度角色定位中出现了变异或偏移,呈现出“撞钟型”“横暴型”“分利型”“协调型”干部四种行为类型,村庄治理也由此呈现为“沉默秩序”“普力夺秩序”“谋利秩序”和“多元治理秩序”四种治理型态。新时代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对村干部角色具有纠偏和规制效应,促使村干部角色回归其应然位置,促进乡村多元有序治理和良善秩序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基层建设的重要推动主体,其职务行为不仅是保证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多重理论基础,划分出“利村”与“利己”这两种村干部角色类型以及“利村不利己”“利村又利己”与“利己不利村”三种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探讨村干部角色对于其职务行为倾向影响,并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验证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对乡村治理结果产生的异质性。同时在对“利己不利村”这一职务行为倾向进行深入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其典型行为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在村干部行使职务的过程中,本应扮演“利村”角色代表政府与村民来维护双方切实利益的村干部,由于个人精致利己主义的心理选择和行为动机,他们往往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导致其“利己不利村”的职务行为倾向。由此提出规范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的两点对策:一方面,加强村干部同级监督力度,完善政府行为监督机制,打造上下协同的双重监督体系;另一方面,完善对村干部的惩戒和激励机制,畅通晋升通道,形成“宽严相济”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社区》2017,(6):40-41
马红丽是畅家村的党支部书记,她担任村干部至今已26年,担任村支书已有10年,在她担任村干部期间,该村的计生、妇女工作均受到国家表彰,被全国妇联授予“美德在农家示范村”、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等荣誉。作为一个女村干部,她让畅家村小有名气。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畅家村先后成立了女子锣鼓队和各村组的宣传队,并以大荔悠久的民俗文化、二十四孝图、廉政教育为内容绘制了200米长的文化墙;  相似文献   

7.
基于身份经济学理论,在将引领效应分为带头效应和带动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党员、村干部发挥引领效应的分析框架,利用秦巴山区678户茶农的调查数据,采用泊松回归模型分析了党员、村干部对绿色生产技术的引领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在浅绿色生产技术和深绿色生产技术采纳中,党员、村干部不仅发挥了带头效应,而且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带动了非政治身份户对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第二,党员、村干部在带动非政治身份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时呈现“差序格局”,优先带动亲属农户,关系密切农户次之,关系疏远农户最后。第三,“传、帮、带”在党员、村干部带动非政治身份户采纳不同绿色生产技术中效果存在差异,即在浅绿色生产技术中,“帮”的效果最优,“传”次之,“带”最差,“传”与“帮”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在深绿色生产技术中,“带”的效果最佳,“帮”次之,“传”最后,“传”与“带”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村干部的成长成才,是相关政策实践的基础性支撑;对大学生村干部成长成才规律的探究,是相关政策实践的关键性保障.依据跨区域实证调研的相关成果,遵循人才学关于人才成长的一般性规律,大学生村干部成长成才的特殊性规律可以提炼与总结为如下方面:“人才辈出——激励平衡规律”“人成其才——角色衔接规律”“人用其才——知行匹配规律”“人尽其才——考评对称规律”.以上互相依存、互不可缺的四个规律性要素,形成大学生村干部成长成才的规律系统.遵循这一规律系统的相应实践,将使大学生村干部政策成为新一代人才成长的又一平台.  相似文献   

9.
驻村干部是连接基层农村社区与乡镇及以上政府的重要纽带,其驻村意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驻村工作能否继续下去,并反映出驻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研究发现,“积攒农村工作经验”“组织安排”“驻村工作有成就感”是愿意继续驻村的主要原因,而“工作压力大”“下乡成本高”及“无法兼顾家庭”则是不愿继续驻村的主要原因。建议未来在选派驻村干部时,应充分考虑派出人员情况,并给予其工作和生活上关心和支持,而驻村干部也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共同实现村社治理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典型案例解剖,探析中西部地区村干部接班人的类型及他们的经济社会特征。研究发现,中西部人口流出农村地区,仍有一部分“中坚农民”成为村干部的有效接班人。通过分析当下村干部的主体及其接班人——“中坚农民”产生的经济社会基础及其经济社会属性指出“中坚农民”能够坚守在村庄、愿意作为村庄公共事务的“当家人”的原因,从而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了解中西部农村地区村干部接班人的现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1.
村干部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广大农民与政府沟通不可或缺的桥梁。目前村干部在行使权利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农村发展所带来的新形势、新情况给村干部管理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要充分发挥村干部的有效作用就应该放权与监督双管并下,为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宁波市“两市两区”5镇50个自然村地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宁波市行政村干部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村干部工作的主要内容变化较大,对村干部需要强化激励,对村干部的考核不仅要严格与量化,更要科学合理。同时,要注意村后备干部的培养,建立和完善对村干部工作的长效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精准扶贫正处于脱贫攻坚时期,精准扶贫的目标是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的贫困退出标准,从而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结合贫困村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关系,即村干部、驻村干部、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及其相互间关系,建构贫困村治理网络结构,行动者的行动受结构位置和行动者个体理性共同影响。在贫困村治理网络结构中,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作为治理主体是结构中间位置,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分别处于结构中心位置和边缘位置,村干部、驻村干部、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形成差异性的结构关系,表现为“行为性强联结关系”“结构性强联结关系”“结构性弱联结关系”和“行为性弱联结关系”。同时,由于围绕贫困户脱贫的压力型目标,使贫困村治理呈现出中心式治理的结构特征。贫困村中心式治理特征的优化,关键是发挥贫困户的主体性地位,提升非贫困户的参与性,强化村干部的治理角色,从而实现贫困村的治理有效。  相似文献   

14.
《社区》2017,(6):35-37
陕西嘉义妇女发展中心(前身为陕西绿草地社区文化促进中心,以下简称“嘉义”)作为“展璞计划”陕西省种子计划协作机构,2014年3月以来,在展璞计划全国项目办、陕西省项目办及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指导和监督下,承担了本省种子计划的跟进、区域性女村干部互助学习小组的组建。  相似文献   

15.
当前青年村干部职业呈现差异化稳定现象。本研究依托“场域叠加”理论构建青年村干部稳定性生成的“双重角色塑造”分析框架,探究桂西北Z村青年干部不同职业稳定性的形成逻辑。研究发现:首先,青年村干部的稳定性选择受到行政、社会和市场等场域的影响,表现为多重场域对其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共同塑造,分别形成强、中、弱不同强度的角色取向。其次,塑造后的双重角色能否共生以及共生的方向与强度,会生成强共生、弱共生和无共生的不同关系模式,促使青年干部展现出长期稳定、短期稳定、较不稳定和很不稳定的差异化稳定性。“双重角色塑造”分析框架为全面理解青年村干部稳定性提供了新视角,阐明了青年村干部稳定性差异的形成逻辑,有助于采取针对性、差异化举措稳定青年村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16.
在溧水永阳镇.有一种“三不”型村干部广泛受到群众欢迎,曾经广为诟病的“老三不”(不想干事、不能干事、不会干事)村干部如今已逐渐被“新三不”所代替。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宁夏南部张村为案例研究地点,采取参与观察、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针对一个政府主导下的发展项目干预过程,分析了村干部在不同阶段与村民、政府部门的互动.研究发现,村干部以“为村民着想”、“选择性翻译”的方式争取项目;以“咨询村民意见”、“召开村民会议”等方式使决策过程具有合法性,启动并实施了项目;利用“混合的公私关系”成立合作社并实现了从政治精英向经济精英的角色拓展.整个过程中,村干部都在多元利益需求之间寻求平衡,并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  相似文献   

18.
3月8日,是国际妇 女节,但在世界各地,除了“三八”以外,还有许多专 属女性的节日,而且几乎 是每个月都有。 每年的1月1日至4 日,是瑞士某些地区的“妇 女掌权日”,在为期4天的 节日中,家里大小事务全 由妇女说了算,男人统统“闭嘴”。 每逢2月29日这天, 是英国旧俗中的“妇女求 爱日”。这一天,妇女可以 摆脱世俗的清规戒律,大 胆向意中人或未拿定主意 的情人示爱。西班牙的“女 市长节”,也在2月份。当 日由女性主持市镇公务, 发号施令,男人如违抗,就 会被公众起而攻之。  相似文献   

19.
治理制度、村干部素质与村级治理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如何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提升村级治理能力成为尤为重要的热点问题。从“制度”与“主体”视角出发,探讨治理制度、村干部素质与村级治理能力三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发现治理制度中的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制度及非正式制度因素均对村级治理能力有显著影响;村干部素质中村支书受教育程度与任职年数、村主任受教育程度与特殊经历也是影响村级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民主选举能够通过选举出高素质的、管理经验丰富的村干部,提高村庄资源获取能力及发展村内经济能力进而改善村庄综合治理能力;而民主监督与非正式制度对村干部的约束未能显著提升村级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精准扶贫要求精准帮扶,驻村帮扶有利于贫困村的脱贫致富。“结构-行动”理论框架下的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作为贫困村不同治理主体,其利益诉求并不一致,各自遵循不同的行动逻辑。驻村干部“目标差异”的行动逻辑和村干部“工具理性”的行动逻辑,建构起两种不同理想类型的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分别是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和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使得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有效发挥扶贫作用,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则不利于贫困村的脱贫攻坚。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的优化,需要发挥村干部的主体性作用,完善驻村干部考核机制,平衡扶贫资源禀赋差异性,发挥驻村帮扶对于精准扶贫的最大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