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求变与保护:中国首座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处境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贵州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是中国和挪威两国的国际合作文化项目,作为亚洲和中国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其实践的意义重大。原本想通过建设生态博物馆保护和传播梭嘎苗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当地经济,可是随着苗寨与外地的交往频繁,苗寨生态文化正在发生一些现代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同博物馆举办的初衷有悖,博物馆进退两难。著者认为在理论上讨论清楚这件事,是博物馆可以长期存在的基础,否则生态博物馆将自身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尴尬境况中。  相似文献   

2.
20 0 0年至 2 0 0 1年 ,苏州博物馆考古队在苏州西南的木渎一带发现了一座春秋晚期的城堡遗址 ,它应当就是阖闾时伍子胥所筑的吴国都城。木渎春秋吴城遗址的发现 ,对于研究阖闾的都城位置、汉代吴郡的位置和探索战国秦汉之间吴地所发生的巨大变迁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苏州是江苏最古老的城市,它的历史,比南京、扬州更为悠久。最初的苏州城,是春秋末期吴王阖闾的都戏,大约建于周敬王六年(即吴王阖闯元年,公元前514年)。据古文献记载:城周围有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南面长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长七里一百十二步三尺,北面长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长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有陆门八座(即娄、齐、葑、阊、胥、盘蛇匠、八门),两座有搂;水门八座,共有城门十二个。在大城内还筑有小城,小城周围十二里,城底阔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陆门三座,皆有楼;水门两座,一座有楼。当时建筑规模已相当宏大。  相似文献   

4.
张群 《华人时刊》2013,(8):16-20
偶然得知苏州东吴博物馆馆长陈凤九,是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向笔者推荐的。李会长说这个人藏品十分丰富,是一位收藏鉴赏大家,而且毅然将他的数等件珍贵藏品捐献到苏州。为此,苏州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专门为他建了东吴博物馆,并请他担任馆长。带着好奇心,我们专程驱车赶往苏州,拜访了陈风九馆长。  相似文献   

5.
《华人时刊》2004,(12):F002-F002
弘法大和尚住持的苏州两座名寺 一、苏州报国寺位于苏州人民路饮马桥北首穿心街,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930年起,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在此闭关历八个春秋,其创办的弘化社,出版经论书刊,弘扬佛法,赈灾济苦,福利群生,盛名远播,众所钦敬。仰慕印祖道德,海内外僧人行者和善男信女等大德高贤。梯山航海来此叩关请开示及求受皈依者,比肩接踵,以兹苏州报国寺盛况空前。1992年,苏州市佛协议请市政府落实政策,经细心筹划和全面整修,以创办佛教博物馆及陈列印祖关房和恢复弘化社三位一体,且颇具文化寺院特色的报国寺于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并积极拓展弘法利生事业,诸如殿堂、关房及展厅的图文与实物展示,定期讲经共修,出版弘化书刊,兴办慈济义诊等种种成就,再现了昔日的辉煌。  相似文献   

6.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河山壮丽。勤劳而智慧的人民,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建筑起一座座著名的城市。这些古城是我们文明古国的见证。苏州,便是其中之一。本文拟就苏州历史沿革的情况,作一些粗略的考证。一、得名的由来与变化苏州,这个特定的地名,在历史上,与其他古城一样,有着一个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它先后有吴、阖闾城、姑苏、吴城、  相似文献   

7.
沈寿绣举隅     
沈寿(1874——1921年)原名云芝,字雪君,江苏吴县人,是近代杰出的刺绣艺术家、教育家。她一生从事刺绣技艺研究与刺绣艺术教育工作,对苏绣以至对我国刺绣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她一生创作了不少刺绣作品,除流失到国外的,国内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南通博物馆都有收藏,作为一级文物加以保管。遗憾的是她后期的代表作,特别是她的成名之作,如《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耶苏像》、等,都作为礼展品和商品流出海外,对我们全面研究她的技艺特色和演变过程,增加了困难。本文仅就苏州博物馆藏的六幅沈寿绣,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美丽的姑苏城北寺塔下有座中国独一无二的丝绸博物馆。这家博物馆占地的9410平方米,建筑面积4646平方米。从外观上看,它与古城风貌完全协调,但又在民族传统之中透著专业的与艺术的个性。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丝绸文物的精品展示,又有传统工艺的操作表演;既有农家蚕室桑园的自然情趣,又有明清店铺街景的原貌再现……集收藏、陈列、科研、生产、宣传、教育、旅游、贸易为一体。1995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民俗风情游全国重点景区单位”。几年来,它已接待国内外参观者50多万人,其中包括一些国…  相似文献   

9.
情景交融、物我同一是园林意境的最大特征,园林意境和建筑艺术在我国古典园林当中相得益彰,达到了完美融合的境界,但在现代建筑设计将园林意境融入其中的例子却不多见。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成,是建筑大师贝聿铭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巴黎,对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来说始终是巨大的诱惑。去年9月,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梦想,来到塞纳河边。我的旅行目的十分明确:看法国的名画名作,参观艺术博物馆。谁知我的想法过于简单。一旦真的身临其境,才发现我所面对的是艺术的海洋。巴黎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博物馆:她的古典部分,收藏丰富,保存完好,堂皇富丽,优雅精致;她的现代部分更是创意非  相似文献   

11.
变形的 "文本"--梭戛生态博物馆的人类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10月31日,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该馆是中国和挪威两国合作的文化建设项目之一,其目的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长角苗传统文化艺术。2000年7月间,笔者来到梭戛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考察,发现该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矛盾现象。4年之后,笔者再访梭戛,看到当年的矛盾现象不但没有得到化解,反而更加激化和突出,进而走向“变形”。对梭戛生态博物馆运作过程中存在矛盾作人类学的观察和总结,分析和探讨当今传统艺术保护的理论问题,具有十分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88年10月31日,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该馆是中国和挪威两国合作的文化建设项目之一,其目的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长角苗传统文化艺术。2000年7月问,笔者来到梭戛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考察,发现该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矛盾现象。4年之后,笔者再访梭戛,看到当年的矛盾现象不但没有得到化解,反而更加激化和突出,进而走向“变形”。对梭戛生态博物馆运作过程中存在矛盾作人类学的观察和总结,分析和探讨当今传统艺术保护的理论问题,具有十分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展——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的陈列苏儒光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内有两个展览大厅。民族博物馆馆藏近3万件包括55个少数民族珍贵文物,在国内首屈一指。但受展厅面积所限,主要展览55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服...  相似文献   

14.
笔记本 每个人最私密的博物馆 笔记本是一座座微型的博物馆。那些过去的心事,瞬间画下的花、草、昆、物得道升华成卫氏上标本用另一种速度在记忆,行走,和人的感情进行无声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苏州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得天独厚不完全是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还在于它的文化积淀的深厚;地理的优势是得于天,文化的优势是得于人,天人合一形成了苏州这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历史与文化,历史是人类生活的轨迹,文化是人类精神的产品,产品有多有少,有高有低,从一个地区的总体上来看,人们拥有精神产品的多少与高低与人的素质是密不可分的。我不敢说苏州是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不敢说苏州的伟人和名家就比其它的地区多,但是有一点要感谢我们的祖先和时代的先驱,是他们全方位地发展了苏州的文化,使得苏州文化的综合实力在全国…  相似文献   

16.
蒙古境内有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存,现发现最早的有三千年前的村落遗址,有匈奴遗址,还有公元6—8世纪突厥时代的大量文化遗存。文物考察发现了18世纪前数百座居址、各种语言的碑铭、岩画和绘画。蒙古博物馆珍藏着八世纪蒙古汗扎布赞丹巴的遗物。第一座国家博物馆建于1924年,现在全国共有三十多座博物馆,每年接待近八十万人。首都乌兰巴托有国家中央博物馆,造型艺术博物馆、列宁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博格达汗宫博物馆、却金喇嘛寺博物馆、以现代蒙古文学奠基人·纳楚克道尔基命名的纳楚克道  相似文献   

17.
解放前三次到苏州,其中有两次是作为记者来采访的,除了报道,也写过一些游记之类的文章。一眨眼三十多年过去了。人总是矛盾的;从上海到苏州不过一个多小时,虽然很近,解放后竟一次也没有到过。现在离开得远了,反而常常会想起留下自己青年时代足迹的一些地方。这回是借谈散文之名,不远千里而来,旧地重游,触景生情,感触是很多的。最主要的一条是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否则我这个多年来想到苏州的愿望就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国时期,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初具规模,旅游专业机构出现,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力度加大,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大。苏州作为自然及人文资源皆丰富的古城,旅游业更显繁荣。旅游影响了苏州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规划,促进了苏州市政建设和服务业的发展,使得苏州传统手工业部分地得以维持,并开阔了苏州居民的视野、促进了苏州"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林志 《华人时刊》2007,(5):97-99
东汉科学家张衡公元132年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并用其在人类史上第一次测出地震——公元138年发生在兰州的强烈地震。巧的是,在张衡第一次测出那次地震1800多年之后的兰州,建起了一座地震博物馆。这座博物馆里收藏有几百件珍稀甚至在全国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震文物和资料。这些文物珍品,是一位叫王增甲的退休老人几十年收集和珍藏的,他把它们慷慨捐献给了国家,并亲手建起这座地震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慢不下来     
徐昕 《社区》2014,(11):56-56
前几天去苏州玩,一个最大的目的就是夜游古典园林。多年来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经常带外国朋友去苏州,在众多的游览景点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里的夜游节目。试想一下,踩着城里的月光,穿过一条幽静的小巷,推开一扇大门,走进一座古老的中式园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