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俄战争后,日帝所推行的“满蒙”侵略政策中最狡猾的手段就是打着“保护”朝鲜人的幌子在东北各地设立领事馆和警察署,制造民族隔阂与对立,借此干涉中国内政,达到蚕食东北的目的.伪满洲国上台后,在“民族协和”的美辞丽句下推行民族等级和分化政策,通过界定“五族”不同的社会地位,加强其法西斯殖民统治.因此,日帝侵华期间在东北制造的诸多民族纠纷与冲突,应归咎于日帝的“满蒙”民族分化政策. 相似文献
2.
孙春日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0,(4)
“九·一八”事变后 ,日帝为了把东北变成它们完成大陆政策的“前阵基地” ,在让更多的日本人到东北定居的同时 ,对中国关内汉族和朝鲜人分别实行限制和放任政策。这种对不同民族的移民政策导致了“九·一八”事变后中朝日三民族的东北移民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张增香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1999,(1)
在日本第二次造隋使呈递的国书中,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耶”①为其首句,因此引起了中日关系史上一个轩然大波,日方称之为“国书事件”。围绕这个问题众说纷坛,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种说法认为这样的写法带有藐视中国的意思,因而激怒了炀帝;另一种认为这样的称呼是企图站在对等的立场上来同先进的大国——中国说话,因而引起天朝大国皇帝隋炀帝的不快,多数人同意后者。关于第一种说法笔者也认为毫无道理。当时的日本与大隋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相差悬殊,正因为如此日本才派遣隋使向中国学习,移植和输入中国… 相似文献
4.
根据《凡物流形》等出土文献关于月亮循环往复变化的记载,死则又育的具体含义是指月亮的升落、晦明、盈缺的变化。从出土战国文献用字情况看,后帝不若的若可读为赦,意思是宽宥、赦免。 相似文献
5.
“帝”是殷人信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甲骨卜辞中“帝”与气候现象、社会人事等客体的关系来看,“帝”是殷人对客观存在的无形力量的抽象概括,“帝”具有不可预知性,只能通过占卜去揣测所谓“帝”的意旨。与“帝”同时存在的还有其他自然力量和先人力量,殷人只祭祀有形存在的力量,对“帝”这种纯粹无形的力量只占卜不祭祀,“帝”也不是商朝存在的决定性力量。周代殷后,对“帝”进行了人格化改造,使之成为建立周政权的决定性力量,但“帝”也不是周人的保护神,“帝”或“天”仍然表现出强烈的客观力量的特征,但人也不是无能为力的,通过勤勉修德就可以获得“帝”的眷顾,拥有天命。商朝晚期先王有了“帝”称,西周时“帝”成为政权的决定性力量,战国时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帝”开始向人王发展,战国中期秦昭王和齐湣王互称为帝,直至秦王政统一后专称皇帝,“帝”最终完成了由客观存在的无形力量向人世间最高统治者的转变,但其客观力量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6.
由商代的“帝”看所谓“黄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胡适就指出秦以前的"帝"是指天神"上帝","黄帝"是西北秦民族的天神,而不是指人帝。在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有许多"帝"字,总结这些"帝"字的用法可分为三种:一是作祭祀动词是指禘祭;二是作名词是指天神上帝;三是作庙号表明商王不称"帝"。由此看来,既然三千年前的商王朝,"帝"仍是指天神上帝,商王都不称帝,那么,传说生活在四五千年前的所谓黄帝,就不会是指人帝。 相似文献
7.
8.
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他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说:“辽东、胶东、朝鲜三半岛,甚至包扩日本列岛在内的广大海域及其腹地,它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地位,即可统属在广义的中国北方又可统属于中国面向太平洋,环太平洋的重心位置”。又说:“环渤海考古成为一个带动全局的课题,它是打开东北亚(包括中国大东北)的钥匙”。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帝"、"王"、"君"、"公"四个基本词汇作了历时描写,通过对比揭示出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四词意义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作为春秋战国是语言发展史上的两个不同阶段的一小证. 相似文献
10.
《齐鲁学刊》2016,(5)
从时代性上考察殷墟卜辞,可以发现作为天神的"帝"类卜辞主要出现于卜辞时代早期,后期则锐减,"帝"不是商代的至上神。而与此同时,有关宗庙建筑的"宗"类卜辞则渐增。上述现象与晚商以来天神"帝"崇拜的日渐消亡和对祖先神开始称"帝"相吻合,宗教观念上的"帝祖合一"则使祖先神地位上升,祖先祭祀的增加又促使晚商的祭祀制度发生变革,周祭制度产生并获得发展。借助于周祭,商王实现了对宗族和社会秩序的整合,并通过主导天命神示的话语权加强了王权的神圣,重申了商王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晚商王权获得空前加强,逐渐构建了以商王为中心的新型人神关系。伴随周祭的发展和"王道"政治秩序的形成,商王对政治生活的控制加强,人神关系中"人"的主体意识日渐觉醒,宗教祭祀成为商王有目的的宣扬政治信仰的手段,商末政治理性获得进步。 相似文献
11.
花东H3卜辞中的“■”为丁,是日名,有的是生者,有的是死者,活着的丁是尚未即位的武丁,卜辞中的王是小乙,H3卜辞的占卜主体应在小乙时代。 相似文献
12.
常金仓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
关于周公在周初政治上的角色问题,战国后期曾有冢宰摄政之说,20世纪学者在疑古思潮影响下又提出形形色色的标新立异之说,或以为周公并非摄政,竟是称王了;或以为莫说称王,连摄政也是后世伪造;甚或以为周公实为 篡 窃。仔细分析这些论说,其中误读古书者有之,推理失简者有之,于文献 考 古间心存偏见者有之。在周公摄政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几乎所有历史事件的考证之中,为此有必要规范考证,勿使历史研究堕落为随心所欲的自由谈。 相似文献
13.
王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2):77-79
吴文藻先生是中国民族学、社会学的奠基者。而早年在留美求学期间,他参加了国家主义团体——大江会。并且,他先后发表了《一个初试的国民性研究之分类书目》、《民族与国家》、《马志尼的国家主义及意大利的统一》等重要论著,亦为其国家主义观之结晶。本文旨在通过对吴文藻先生早年参与大江会的活动及早期有关国家主义的论述来透视其国家主义观。 相似文献
14.
西周时期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是一篇涉法铭文,其中涉及到的犯罪是诬告罪。本文在对铭文进行集释和翻译的基础上,总结出这次诬告案件的审理程序,这有助于了解西周时期的法律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