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业超  宋德星 《南亚研究》2023,(1):70-96+157-158
21世纪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拓宽了各国经济领域的外延,同样也给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网络安全问题的频发使各国不断思考网络治理之路,制定网络安全战略,达成网络合作关系。为应对挑战,美印不断强化网络安全合作,以期促进技术能力、加强互鉴水平和提升战略互信。美印两国发展水平不同,但在20余年的网络安全合作过程中能够较好弥合分歧,照顾彼此关切,达成系列合作成果。但美印对彼此的较高期待与实际行动的落差、两国网络发展水平及战略基点的差异,造成合作矛盾增生。总体看,两国网络安全合作将会维持现有合作高度,其战略成效的深化将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东亚是美国霸权的主要支撑点。冷战期间,美国霸权的东亚布局出现了美日关系由主从同盟关系向平等伙伴关系演变、美中关系由对抗演变为非正式联合抗苏、美国筹划通过多边制度建设融入东亚经济等变化。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从经济和安全两个层面重构其霸权结构。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布局以安全双边合作为主要模式,辅以经济多边主义,并强调安全双边主义与经济多边主义的相辅相成。美国东亚战略布局的调整既给东亚诸国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也带来了震荡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2022年12月16日,日本岸田文雄内阁审议通过了包括新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在内的“安保三文件”,对日本的国家安全和防卫战略进行了大幅调整。对日本这一举措的理解和评估需要将之放在战后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演变的整体脉络中,综合考察不同时期国际环境的变迁和大国关系的变化、日本决策者对这些变化的认知和解读,以及战后日本国内政治如“保革之争”、宪法“第九条”等对安全保障政策所构成的限制等因素,并对这些因素之间的互动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日本的因应情况,战后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45—1972年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发端、1972—1990年作为“经济大国”的战略摸索、1990—2009年冷战后的战略调整以及2009—2022年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转型。其总体发展方向是从“重经济、轻军备”的“吉田路线”向“普通大国”“军事化”和更加积极主动的自主安全保障战略迈进。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期间是战后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发生转换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
2009年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网络空间相关文件,构建了未来美国网络空间发展的基本框架。奥巴马网络新政的出台缘于美国上下对互联网的高度依赖、对网络安全隐忧的高度重视、对以往网络安全战略的超越与拓展,以及对网络霸权的追逐。与小布什政府相比,奥巴马网络新政更加灵活,更加"外向"。它在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对中国的网络安全利益提出挑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关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背景下积极推进网络安全政策。在国内能力建设方面,日本通过组织机构构建、网络防卫能力建设和官民网络安全合作等措施打造网络安全强国。在国际合作方面,日本将网络安全作为提升国际安全事务影响力的抓手,以国际网络对话、网络安全合作、国际网络安全规则塑造和网络安全能力建设支援为着力点,试图抢占主动权,塑造网络安全领导者角色。在信息技术革命深刻影响国际政治的当下,日本网络安全政策的发展方向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安全保障与战后日本政党政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全保障是战后日本政党政治中的焦点问题。本文在概述战后日本安全保障战略演变历程的基础上,试图对安全保障在日本政党政治中的定位作一初步分析,着重指出安全保障是日本政党政治的政策对立轴,日美安保体制是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的战略支柱。一、战后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的演变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着如何实现媾和、重返国际社会并结束占领状态的重大课题。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独立后日本的安全保障方式与日本的媾和问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吉田内阁选择了对美一边倒的“片面媾和”方式,确立了“亲美、轻武装、经济优先主义”的基本路线。1951年日美…  相似文献   

7.
“反击能力”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日本在军事战略上的攻势化转型方向,为日本推动网络战转型做了战略和理念层面的铺垫。拥有并行使网络反击能力是日本推动网络战攻势化转型的集中表现。随着日本网络安全战略的持续强化及与美欧网络安全合作的持续推进,日本推动网络战实现攻势化转型的战略理念愈加清晰,战略动因逐步明朗,政策储备不断完善。日本网络战泛化和网络安全治理军事化的做法将对日本安全战略和中日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中日间应加强在网络安全层面的危机管控。  相似文献   

8.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每届美国政府最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官方文本,在美国国家安全决策,乃至世界外交格局的演变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奥巴马任期内,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发布了两份"报告",全面阐释了美国对整个国际时局和国家利益的认知,及其准备采取的战略措施。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两份"报告"进行比较和研究,发现其异同,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阐释两份"报告"所体现的"一体三翼"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新理念,即:"坚持美国领导";"强本固基、内外兼修","强化多边合作、奉行责任分担"以及"谨慎使用武力"。  相似文献   

9.
美国将排除合法辩护这一程序性因素作为犯罪成立条件之一,形成实体与程序紧密结合的独特的犯罪构成模式,因而其犯罪构成的价值不仅蕴涵于实体性的判例或制定法的原则、制度与规范之中,更表现于作为犯罪构成组成部分的程序性要素及其实际运行过程.其中控辩双方证明责任分配制度,体现了美国刑事司法活动对于实质公正的追求;正当程序规则对于刑法价值的深远影响则在于当公民自由与审判公正、社会安全与人权保障发生冲突的时候,美国刑事司法优先选择了对公民自由的保障,体现了个人本位对于国家权力的制约;而辩诉交易使被告人受到的惩罚与其行为的实质危害不相符合,牺牲了实质公正,体现了对于效率价值的追求,反映了美国刑事诉讼的功利性色彩.  相似文献   

10.
美国小布什总统上台以来,特别是"911"事件之后,新保守主义成了美国对外政策决策的指导思想.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以及相应的军控政策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美国军控政策开始从以前的着力推动多边主义制度建设向单边主义先发制人演变.美国单边主义的军控政策和事件给国际军控体系和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未来美国军控政策的演变只有回归多边主义的轨道才是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唐魁玉 《学术交流》2003,2(4):99-102
哈贝马斯在关于交往行动的理论中 ,着重探讨了现代社会交往的合理化和公共领域的建构途径问题 ,分析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方式和人类理性实践性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了改变生活世界的学术主张。这种现代交往观念有助于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寻求最现实、最合理的社会行动形式 ,并对建立网络公共空间、实现网络行动的合理化、强化网络语言的语用价值以及网人的主体性和道德认同 ,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以平成时代"本的防卫政策变化为分析对象,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本平成时代的防卫政策变化,是被动因应威胁还是利用体系性契机主动调适目标和手段。通过对体制机制、军力结构等两个普遍性要素和"美安保体制、安保法制等两个特殊性要素的分析发现,冷战结束至今"本防卫政策的调整与发展,反映出"本政府具有明确主动意识与内因动力。不仅如此,平成时代"本防卫政策的调整与国家战略直接关联,对"本国家的未来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海洋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家战略博弈的焦点。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的现代海防,其地位再一次凸显,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而作为统筹海防全局的海防战略则成为把握海防战略主动权的制高点。新形势下,构建海防战略是为了解决国家崛起所带来的一系列海防困境和以化解海上利益拓展与传统海防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为逻辑起点,其中所确定的海防战略的定义、定位等基本问题是构建海防战略的理论基础,战略目标的选择、海防范围的界定、海防力量的建设和战略手段的运用是构建海防战略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的中美海洋地缘政治与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振 《太平洋学报》2010,18(12):45-51
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仍是影响大国兴衰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海洋地缘政治和由其决定的海洋战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确保制海权是美国保持霸权地位的关键。面对中国崛起的新局面和向海洋发展的趋势,美国正在构建类似于冷战时期遏制苏联的同盟。中国海军长期坚持"近海防御"和"积极防御"的海洋战略,但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安全利益的全球化,需要逐步改变为"全球安全"海洋战略,这是由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决定的。中国在继续推行以理性态度和原则解决海洋争端问题的同时,根据需要加强海上力量的发展,才能为最终实现以实力求和平创造条件。中美两国远隔浩瀚的太平洋,两国最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地方在海洋,必须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5.
普通法发源于英国,但法学体系中的宪法解释学却是在美国起源并在普通法体系中发展到最高水平的。美国的宪法司法审查实践引发了三个紧密联系的问题,即法官宣告由民主选举产生的立法机构(包括国会和州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无效是否合法,法官如何解释宪法,法官如何发挥能动性从而在审查立法行为时能做到多大程度的自我控制。通过分析可知,司法审查的合法性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且目前也存在着许多解释宪法的理论、方法和方式,而对于司法能动性适合于何种情况却仍然是美国宪法辩论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applies ideal-typical welfare state theory in analysing the recent transition and the current position of welfare state systems in Eastern Central Europe, taking the cases of Poland, the Czech Republic, Hungary and Slovenia.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Eastern Central European welfare state systems have returned to thei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oots of welfare stat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time before the onset of state socialism in Soviet times. First, social security policies and social and labour laws were established when the vast bulk of Eastern Central European countries were member states of the Austro-Hungarian Empire, sharing the same political economy, legal system and culture. Over the last 20 years, the socialist system of employment-based social services and benefits has been replaced with Bismarckian-type social security policy and systems. While there are major alterations here and there – in ideal-typical perspective – the four countries under scrutiny share all the major traits of Continental European (Christian Democratic) welfare regimes .  相似文献   

17.
杨思灵  徐理群 《南亚研究》2020,(1):21-52,148,149
印度是中国在亚洲最大的邻国,在中国周边安全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课题.洞朗对峙之后,中印两国高层保持了频繁紧密的交往,两国关系得到极大改善.客观来看,鉴于中国在印度地区安全知觉意象中的复杂性,中印关系的发展仍然面临不容忽视的挑战.在中印关系中,双方的安全知觉是错位的,即在周边安全环境中,中国并不认为印度是中国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威胁,印度则认为中国是其周边安全环境中最首要的因素.在这点上,从2002~2003年度至2018~2019年度印度国防报告中均有体现.毋庸置疑,历年的印度国防报告形成于印度安全知觉与实践的基础之上,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印度在全球与地区层面对中国的安全知觉意象,涉及中国的内容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印度对中国在其地区安全架构中的看法与知觉.厘清这些印度对华安全知觉意象对于思考未来中印关系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根据历年印度国防报告及其综合的外交实践,大致可以勾勒出印度对华安全战略的形态.研究认为,如何稳妥地促进印度地区安全知觉中中国意象的转变是中印关系健康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8.
张志军  李金侠 《唐都学刊》2004,20(3):150-156
新政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评价。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标志着资产阶级首次对生产方式进行主动调整。新政首次进行了体制创新和建立了混合经济体制。大萧条、新政迫使自由放任主义破产并确立了国家干预主义。新政既防止了美国的法西斯化又防止了美国的革命,确保了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新政带来的制度绩效消除了美国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柯立芝繁荣、胡佛反危机措施与新政之间存着复杂的关系。新政建立了现代资产阶级政体和管理体制,新政中实施的以工代赈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了凯恩斯的需求管理主张。新政以其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给美国社会配备了安全阀。新政亦首次进行了环保建设和人力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9.
韩国海洋安全战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略导向从“依附”趋向“自主”并转向“相互支持”,战略范围实现了由“近海”走向“远洋”并谋求“远近结合”,战略手段由“防御”转为“威慑”又走向了“预防”,战略内涵由军事安全扩充为综合安全。国际环境变更、安全困境变迁以及自身实力强化,是韩国海洋安全战略演变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韩国这一战略演变将受制于美韩联盟的协同与纷争、战略目标与战略资源的一致和冲突,以及突发事件、民主化与战略周期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9·11"后,美国边界安全政策发生了深刻变化,体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边界安全空间的外扩性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拟以集装箱安全计划(CSI)为例对此进行分析,指出"9·11"后美国政府通过国际间政府合作等方式实现了美国边界安全空间的外扩,使美国的边界成为保卫边界安全的最后一道而不是第一道防线,扩大了美国边界安全保卫的战略纵深。这是"9·11"后美国政府边界安全政策的一个新特点,也是全球化时代主权国家边界安全保卫中值得探索的一种积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