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英国主导下的国联非但未能有效阻止日本的侵华行为,反而在其不断纵容之下,日本侵华脚步不断加大。究其本质,此时英国在中国问题上对日本的退让,源自于一战后英国整体实力的下降及其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远比日本为低。英国这种绥靖政策的推行首当其冲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长远来看,也损害了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和平原则,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2.
1933至1937年,英国在远东推行对日妥协政策,希望缓和由日本侵华引起的中日矛盾和英日矛盾,维持英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均势,维护“9.18”事变后的远东现状。英国一方面企图迫使中国承认伪满洲国,发展英日在华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与日本妥协,使日本同意延长将于1936年满期的海军军备条约。日本宣布废约后,英国又谋求与日本达成新的海军协定,未成功。1937年夏,英国希望签订一个太子洋条约维护其远东利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国远东政策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3.
1933至1937年,英国在远东推行对日妥协政策,希望缓和由日本侵华引起的中日矛盾和英日矛盾,维持英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均势,维护“9.18”事变后的远东现状。英国一方面企图迫使中国承认伪满洲国,发展英日在华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与日本妥协,使日本同意延长将于1936年满期的海军军备条约。日本宣布废约后,英国又谋求与日本达成新的海军协定,未成功。1937年夏,英国希望签订一个太平洋条约维护其远东利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国远东政策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夕,英国局部调整了对日本和中国的政策,主要表现在英日同盟问题上,决定扩大同盟范围;在远东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上,采取“一强标准”但遏制日本;在中国势力范围问题上,同意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行各国共管中国。英国政策的局部调整表面看侧重于遏制日本,但没有改变英、日在华的相对强权地位,英国寻求的仅仅是保持中日之间的均势,英国推行均势政策的目的是从绝对的国家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5.
从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对日本政策的主基调是绥靖,其根本目的是试图以牺牲中国等远东国家的利益来避免英日武装冲突。这一政策是英国长期与日本在远东相互勾结的延续,也受到美国对日本妥协政策的影响。它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也使英国自食苦果。但它并未导致第二个“慕尼黑阴谋”,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相似文献   

6.
巴黎和会后,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尤其在中国的矛盾立即尖锐化。英国认为,其有能力迎接日本对其在华地位提出的挑战。综观这一时期英国与北京政府的关系,可以看出英国对华外交政策不择手段,以获得其在华的权益为中心;追求中国形式上的统一;在华不寻求代理人;与日、美主要是日本在华进行激烈的争夺,当然也有协调。   相似文献   

7.
伊比利亚半岛对西地中海地区帝国安全至关重要,直布罗陀是英国自大西洋到地中海的咽喉,为英国战略利益之所在,所以丹吉尔港中立和西班牙在北部摩洛哥的宗主制的维持对英国有深远的影响。英国在摩洛哥问题上支持西班牙维持其在摩洛哥的宗主地位;英国在丹吉尔港问题上对西班牙和法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通过三方会议确定丹吉尔港的中立地位,平衡了西班牙和法国的争夺。  相似文献   

8.
本文引证有关史料,回顾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历史,从中剖析了日本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性质,澄清了某些日、美学者在七七事变起因问题上的种种谬说.作者指出,七七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一手挑起的,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执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日俄战争期间为了在争夺中取得有利条件尽早制服对方,日俄双方都处心积虑地拉拢和培植东北地区的绿林土匪,这成为东北匪患的一个重要源头.日本在日俄战争战胜俄国获得在东北的独占权后,十分重视对土匪的研究与利用,秘密地怂恿、支持一大批日本军官、间谍、浪人潜入东北,乔装华人,组织政治土匪,干扰东北政局,为日后全面侵华做准备.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伪满洲国,日本更是在此全面经营土匪势力以配合全面侵华战争,这成为东北地区匪患横行的又一源头.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英国被迫从巴勒斯坦撤走,但是它并不甘心自己在这一地区全部利益的丧失,因此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英国最初积极支持阿拉伯国家反对美国支持的以色列以维护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但是,随着美国势力的介入和加强,英美之间就巴勒斯坦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在战后经济必须依赖美国扶持的英国不得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而放弃支持阿拉伯国家,并最终退出了对巴勒斯坦的争夺.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部和关东军精心策划的武力侵华事件,从此开始了长达15个年头的侵华战争。这场日本侵华战争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武装强占中国东北。在日本决策者看来,中国东北土地广阔,资源富饶,便于日本移民,一旦吞并,日本将由资源贫乏国家变成资源富饶国家,形成独立的经济实体。日本决策者看中了中国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一旦占领,不但巩固对朝鲜统治的地位,还可以此为战略基地,北犯苏联,南侵中国内地,重新瓜分世界。  相似文献   

12.
武昌起义爆发后,中国政局一片混乱。清王朝摇摇欲坠,陷入生死存亡之中;袁世凯东山再起,并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革命党成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关于未来中国的政体,拥有最多在华利益的英国的态度至关重要,其态度经历了从支持君主立宪制到赞同民主共和制的过程。分析当时英国政府对中国未来政体态度转变的原因,探究这一转变对中国尤其是当时中国各政治力量的影响,对揭示英国对华政策的实质,进一步剖析当时的中英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西方主要大国——美国、英国和日本在围绕1935年中国国民政府币制改革问题上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而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美国政府对于中国的币制改革政策经历了由“不介入”的消极态度到转变为“变相”支持的积极态度;英国政府对中国的币制改革表现出积极的介入和强有力的支持态度;日本对中国的币制改革则充满了抵制和破坏的行动。其实质是反映了英美等大国与日本在中国问题上矛盾的日益表面化和尖锐化,也反映了中国国民政府企图借助西方外力使中国经济向着现代化进程迈进,以稳定国民政府对全国统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形成美、英在太平洋地区共同对付日本的局面。这对中国抵制已成国家命运重大威胁的日本侵略,是有利的国际条件。以此为依托,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一改此前皖段政府所为,宣布实施与美国及协约各国一致行动的外交政策,得到美方积极回应。"联美制日"外交取得重要成果:通过联络美国及与之结盟的英国,中国成功参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国际安全机制,开始受到《国联盟约》及《九国公约》为核心的国际公约保障,外交上不再孤立,并因此赢得一段应对日本大规模侵略的准备时间。北京政变后,直系失去对中央政权的控制,"联美制日"外交受挫,这为日本扩大侵华目标提供了方便。直到济南事变发生,中国才重新回到联络美国抵制日本侵略的外交轨道。  相似文献   

15.
赫德与英国     
贾熟村 《东方论坛》2011,(2):1-5,18
赫德为英国人,他效忠于英国,是人之常情,理之当然。但他效忠英国常常是从英国的长远利益着想的,而英国政府往往是从英国当前的利益着想的,于是,赫德与英国政府也往往因为意见不同而发生矛盾、冲突。赫德对英国政府,英国驻华公使及领事的不满形诸笔墨者也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6.
英国与中日甲午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英国始终推行纵容日本侵华的政策。本文对英国这一政策在中日甲午战争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着重指出英国推行这一政策,目的在于利用日本遏制沙俄在华扩张势力,维护并扩大英国在华权益,《马关条约》的主要受益者是日本,其次就是英国。  相似文献   

17.
文章叙述了“五卅”运动中英国和日本处理惨案的态度 ,分析了英国积极寻求日本的合作而日本采取双重政策的原因。认为 ,英、日两国在这场运动中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雅戈 《21世纪》2001,(12):34-35
儒雅,礼貌,谦逊,学识渊博,这是我在见到蔡义发先生之后所想到的形容词汇,年仅38岁,还未到达创造的巅峰时期的他已经为自己赢得了一系列耀眼的头衔:荚国皇家学院院士,英国国际学院院长,英国爱丁堡玛格丽特女王大学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华国际教育联合会董事长,北京英华国联有限公司董事长,英国英华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似文献   

19.
在华盛顿会议上,关于山东问题,英国对日本的态度是既“遏制”又“协调”,改变了在巴黎和会上一味充当日本“帮凶”的错误做法。“遏制”的一面体现在:要求日本向中国归还胶州租借地和铁路;所有日军和日本警察从铁路撤退;胶州租借地国际化;日本同意国库券赎路的方式。“协调”的一面体现在:在铁路人事问题上,要求中方对日本让步。   相似文献   

20.
维新运动期间,英国在华代理人曾发表支持中国变法的言论,抛出变法方案,图谋利用维新派遏制沙俄在华扩张势力,逐步改造清政权,使其成为英国统治中国的工具。戊戌变法失败,英国竭力拯救光绪和维新派,干涉中国内政,原因是英国一向视维新派为亲英派,不希望看到具有亲俄倾向的后党将维新派一网打尽,后党与英国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但两者的根本利益毕竟是一致的,双方均有改善关系的愿望。1898年末英国与后党的矛盾有所缓和。维新派寄望于英国支持,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结果,作茧自缚,软弱无力,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