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夏与丝绸之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与作用、西夏时期的丝绸之路交通、西夏与丝绸之路贸易、西夏对丝绸之路的经营等方面回顾、分析20世纪初至今国内外学者关于西夏与丝绸之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古时期李元昊建立的内陆政权加速改变了中原王朝的历史发展轨迹,西夏将河西走廊纳入版图控制了联系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结束了自汉唐以来中原王朝依托三河、面向西北的对外发展格局,从而开启了外族王朝有效控制河西地区的时代,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淡化了其政治、经济作用,渐变为一种历史记忆符号。中原王朝也因此转变面向西北的发展道路,自宋伊始中原王朝奠定了立足东南、朝向大海的发展模式,海上丝绸之路逐渐繁盛。文章以李元昊依托河西地区建立党项政权的过程为考察对象,探求河西地区历史发展的转变轨迹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的变化给中原王朝发展带来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夏是我国北宋时期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政权建立后,治内民族众多,各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外一方面与辽、宋争立正统,另一方面又有被辽、宋、吐蕃三方夹击的危险。从整体来看,西夏面临着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作为一个新兴的少数民族政权,党项李氏除了继承前代中原地区传统的民族关系思想之外,又结合自身的民族特性,对当时的民族关系作了新的认识和总结,形成了西夏独特的民族关系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对蒙元统一全国有着借鉴意义,而且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西夏文文献是中古时期除汉文文献之外,保存文献种类、数量最多的一种用民族文字记录的历史文献。由西夏文文献可以探析西夏王朝的档案管理制度,了解西夏王朝对文书档案的重视,进而可以从这个角度揣测西夏政权在当时十分复杂的形势中能与宋、辽、金抗衡达200年之久的某些原因。  相似文献   

5.
西夏(1038-1227)上承吐蕃、唐代归义军、回鹘,实际控制"河西走廊"达200余年,客观上把汉、唐之后贺兰山一带的"丝绸之路"引向了繁荣,并把"河西走廊"沿线的文化遗存打上了独有的印记。本文拟从宗教学、语文学、文学等方面论及存世西夏文献与河西走廊遗存文献、文物以及民间信仰之间的关联,从而彰显西夏文献对丝绸之路古代文明建构的重要价值以及对其加以保护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夏与宋、辽、金等通贡与榷场贸易活动频繁,从史书零星所记西夏朝贡及榷场贸易之物品,结合黑水城等地出土的文献,尤其是西夏与金榷场贸易文书《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可见西夏物产之大致种类,既有畜牧业产品,也有手工业产品,其中不乏土特产,尽管其贸易量不大,但因是他国稀缺之物而倍受青昧。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夏对外贸易的物品中,有许多是舶来品。西夏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本地物产难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故而需要外来物品作为补充。西夏与宋、辽、金等周边政权的经济交往颇为频繁,既促进了西夏本国经济的发展,使其多元化,同时也对周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的开通主要是出于汉王朝维护北部边疆的军事安全的考量,然而其繁盛却要归因于汉王朝强盛的国力。兴盛的丝绸之路带来的中西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流大大提升了汉王朝的国力:带动了国内手工业及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新思想体系的形成,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强化了汉朝人的国家认同感与强汉意识。丝绸之路的开通也大幅度提高了汉王朝的国际地位,汉王朝发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帝国。  相似文献   

8.
北宋王朝一建立,夏州拓跋政权就与其保持友好关系,多次出兵助宋抗击和讨伐北汉。宋太宗即位后经略重心北移,试图消灭拓跋夏政权,结果适得其反,李继还不仅恢复了"故土",而且占据灵州。德明时与北宋保持了二十余年的和平友好局面,是夏宋关系中最密切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述善集》与西夏遗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述善集》是新近于河南濮阳发现的一部由当地西夏遗民唐兀崇喜于元末编纂的一部著作集。现存抄本2 件,保存完好,全书共分《善俗》、《育材》和《行实》3卷,内收记、序、碑铭、诗赋、题赞、杂著等共75篇,保存了极为丰 富、异常珍贵的濮阳西夏遗民资料,对西夏遗民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期,位居东北的契丹辽国与西北地区的党项夏国有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夏辽关系经历了结盟、毁盟、战争、复盟的发展演变过程。夏辽关系深受夏、辽、宋三国对峙形势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吐谷浑以西周时期的穆王道、春秋两汉的羌中道为基础,先后开辟了从羌中—湟水通往白龙江的西蜀道(含松潘道、岷山道),沿羌中—湟水逆行从祁连山各口进入河西走廊张掖的南山道,沿湟水西南通往黄河源头的白兰道,湟水向西域的羌中古道和吐谷浑到吐蕃的吐蕃道,为中西商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沿线五省区作为我国西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的重点地区。笔者由探讨历史上丝绸之路及其沿线地区的发展繁荣与渐趋衰落入手 ,从法律的角度阐述了国家在开发丝绸之路沿线五省区时应给予的政策支持 ,尤其是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3.
随着在唐朝初年党项人迫于吐蕃东扩的压力东迁陕甘宁地区,原分布于我国西南的藏缅语族居民的民歌也被带到黄土高原一带,对大西北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陕北、陇东等地的汉、回等族民歌和鄂尔多斯的蒙古族民歌都有大量的曲调能在川滇西部的彝、傈僳等民族的民歌中找到对应。本文试图由此出发,探讨党项人内迁对西部地区民族文化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语对西夏语的影响,无论语音、语法、词汇都极为深远。西夏人努力仿照汉语编著西夏语字书、词书和韵书。通过对《文海》、《五音切韵》两部西夏官修韵书与汉语韵书的比较分析,探讨西夏人主动学习汉文化,在充分吸收汉语元素的基础上,重构本民族文化典籍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历史等因素影响,西夏和吐蕃关系密切,党项人在内迁前就开始接触佛教,并有自己的僧人,党项与吐蕃僧人时常交往。安史之乱爆发,吐蕃加紧对外扩张,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对河西实行近百年的统治,吐蕃崇佛政策对本民族和役属部落都有很大影响,对河西地区佛教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受朗达玛灭佛影响,佛教在藏区沉寂了近百年时间,但在河西地区依然兴盛,毁佛事件未波及到此地。10世纪末佛教在藏地再次兴起,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始,不同教派陆续形成。这时内迁党项部族也日益强大,11世纪初建立西夏国,双方僧人、佛事交流频繁,西夏境内有大量不同教派吐蕃僧人活动。西夏效仿中原和吐蕃僧人的封号制度,建立了自己较完备的僧人封号体系,任用吐蕃、天竺高僧担任帝师、国师之职,总领全国佛教事务,充任功德司正,并参与佛经的译释和校勘等工作,藏传佛教的大手印和道果等教法对西夏都有一定影响,藏传佛教在西夏得到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金灭亡辽朝期间,宋与金结盟,夏与辽关系亲密,宋夏双方均试图借辽金的力量来攻击对方,宋夏处在交战的敌对状态。辽被金灭亡后,宋与西夏的关系发展随着金与宋夏的关系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建炎以后,宋夏疆界为金、伪齐阻隔,宋夏间已无直接的利害关系,为对付共同的强大对手金朝,成为南宋与西夏相互发生某些联系的主要因素。至建炎三年,西夏不再向宋称臣,宋帝亦不再直接向西夏颁赐诏书,宋夏之间自继迁以来所确立的朝贡关系也就此中止  相似文献   

17.
以西北丝绸之路上重要城市所辐射的西北五省为研究实验组,考察1995-2012年西北丝绸之路复兴计划所带来的旅游收入对经济时间效应差异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陕西的经济密度和旅游带动的经济效应都领先于其他西北地区;2007年是整个西北地区的突变点,西北地区在西北丝绸之路计划实施之后,各地区对政策的响应时间并不一致;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除了旅游收入之外,政策倾斜的力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心.唐代阿拉伯文明的重要载体--伊斯兰教传入我国西北,就与"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文章梳理了存世西夏文文献的情况,特别对近年陆续出土与出现在拍卖行的西夏文献及其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就西夏文献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趋势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指出了今后西夏文献研究应注重“四行对译”和语法标注,并贯彻“因声求义”等训诂学方法,使西夏文献解读成果与历史语言学、文献语言学研究接轨,为藏缅语、古代汉语通语和方言的研究提供素材;西夏文献的阐释应服务于敦煌学、“大国学”研究,着力强调了黑水城出土文献是中国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是中华民族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上古今各民族的习惯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适用于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每个民族群体意志的共同体现;并相对独立于国家法制之外,依靠某种民间权威和自选组织,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有时又与国家法制兼容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