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淮南子》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天体演化学说,不仅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也应具有一定的地位。它总结了先秦的各种宇宙学说,吸收了它们的思想资料,试图用物质性的东西来说明物理性的东西,同时又用发展的观点去说明宇宙以及各种天体的生成和演化,对整个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还可以与近代第一个科学的,即康德的星云假说相媲美,但它却比康德的假说早近二千多年。  相似文献   

2.
康德在1755年出版的《关于诸天体的一般发展史和一般理论》(中译本译为《宇宙发展史概论》)是自哥白尼《天体运行论》(1543)问世以来的又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康德在摒弃牛顿的“第一次推动”即神的直接安排后,从关于物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的观点出发,根据牛顿力学定律和当时已获得的天文观测资料,在批判地吸收了同时代人的思想成果的基  相似文献   

3.
以凡·普罗姆伍德对二元论特征的描述为参照,考察了威尔逊对康德的评价。威尔逊认为,康德不是一位二元论者。可通过细致分析后可以发现,康德思想中至少体现了人类/自然、人类/动物以及文化/自然这三组对立,应该是一位二元论者。康德的哲学思想与生态女性主义的目标相去甚远,因为生态女性主义旨在揭露并瓦解二元对立,以康德思想佐证生态女性主义的做法应该属于对经典哲学的滥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的阐释,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论述了康德的基本的自然宇宙观,从而揭示出康德自然宇宙观的伟大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宇宙的神秘及其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5.
一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論”(1755)是他关于自然科学著作中一部最主要的著作。在这里面包含着著名的康德星云假說。这个假說就是天文学中康德一拉卜拉斯星云假說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十八世紀末叶和整个十九世紀的宇宙起源論的一般理論基础。康德在这部書出版以前,曾經从事潮汐摩擦問題的研究,并且發表了“地球在自轉中是否發生某些改变的考察”的論文。在这篇論文內,他已經公开提出天体的产生、形  相似文献   

6.
接踵而至的生态危机向人类提出了最基本的问题,如何对待、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康德博大精深的批判哲学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性、生态道德思想底蕴。在生态哲学的视野下,重新解析阐发康德的批判哲学,旨在深入挖掘和梳理其对生态危机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7.
康德被环境伦理学界视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表,但是,康德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不能将其简单地划入人类中心主义阵营。康德的思想并不必然导致对自然的破坏,反而包含着爱护动物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8.
近代批判形而上学宇宙观的第一本书是《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九七二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又名《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是德图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著作.康德生于一七二四年,死于一八0四年,出生于一个手工业的家庭,其一生都是在书斋和讲台上渡过的。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以一七七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一七七0年以前比较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自发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比较多;一七七0年以后他认为哲学的基本任务是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时间和空间是人的主观的先天的形式,人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因此成了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康德的  相似文献   

9.
<山海经>的宇宙观主要可概括为三点:(一)宇宙天体是一个由"枢纽"统辖的变化有序的整体;(二)宇宙万物皆有生命,形态不同,禀性各异,且生死循环,永无穷尽;(三)"圣人""通道"并用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考察<文心雕龙>,其建构理论体系的主要指导思想和原则,正源自上述思想.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 ,中世纪以来 ,人们凭直觉 ,理所当然地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当作太阳系的中心 ,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按上帝的意志而存在 ,而神秘的上帝一直保守着天体运动的秘密。直到 1 6世纪 ,人类才探知了天体运动的奥秘。于是 ,一个完美的神话故事被打破。之后 ,人们很快把研究指向了微观领域 ,对原子及其结构进行了一系列构想 ,人们惊奇地发现 ,原子的结构和行星的运动有着如此多的相似。这是巧合还是必然 ,本文试图对此做出探讨。1 天体运动规律探秘浩瀚宇宙 ,茫茫无边。是谁主宰着宇宙间周而复始的变迁 ,神圣的造物主用的是什么“魔力…  相似文献   

11.
王充的伦理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王充评判一切社会问题的标准。王充伦理思想的使命和宗旨是“疾虚妄”,即对一切不符合其“命”论思想标准的天人感应论、随命论等虚妄现象进行声讨和批判。王充通过对天体、天道与天地论的批判,对道德神化进行了否定,摧毁了“天人感应”论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人性论的批判,提出了禀气成性及人性有善有恶论,将人性归于所禀之气,认为是气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性的善恶之分;通过对“随命”论和“遭命论”思想批判,提出人生的一切在于初禀所得的命,否定了“随命以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共同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生态思想对今天生态哲学的产生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打开了哲学转向生态的大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看作一个系统,人类的自然观实现了向生态方向的转向。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态思想的历程是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发挥了转折性作用,使人类的思维转向生态并产生了今天的生态哲学。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倡导关心自然、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道德伦理,使道德伦理转向生态,追求世界的主体与客体统一、人与自然统一、人与人统一,达到人、自然界、社会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3.
生态思想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侧重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性思考。《江泽民文选》中的生态思想植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的实践过程,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深刻思考的结晶。其生态思想既是当代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也是当今中国生态哲学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学习《江泽民文选》,探讨江泽民的生态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美思想,其内容包括生态之道美、生态自然美、生态和谐美等方面。学习《道德经》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生态审美意识,发挥审美在生态建设中的影响,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孟子的生态环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观念和意识 ,充满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反映在《孟子》一书中的有关爱护物产、保护环境及其协调天人关系的思想言论 ,是先秦时期的人们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态环境向往的反映 ,也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朴素的生态环境思想和智慧。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海浪》以其独特的文本结构,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中呈现出重要的生态思想: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生态思想对我们思考生态问题,对我们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解决面临的生存危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尽管"生态"这个概念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未明确使用过,也从未出现过,但在他的学说中却内在地包含有生态思想。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时期生产方式的内在缺陷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直接根源,他还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这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诞生埋下了伏笔。基于山西太谷玛钢厂环境污染的现实问题的思考,可以更直接形象地认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从而有利于人类得心应手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了显要位置,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依托的。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只有尊重自然规律进行人化自然的合理改造才能够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从唯物史观的视野对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提出理论设想,分析现代城市发展问题,并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思想,提出“三个统一”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即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相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道家思想包含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增强发展可持续性的内涵,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当下,生态文明建设主张尊重和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最终建立人与人(包括当代与后代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秩序。道家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的暗合体现为两者都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同目标,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自然观以及通过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方式实现这一目标的共同路径。道家思想对当代法治发展的价值体现为推动立法理念生态化、完善执法全程的生态化、拓展司法文明的内涵和推动守法主体思维方式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20.
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包括自然本身的和谐、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3个层面。这3个层面之间相互作用而构成整个宇宙生生不息的和谐整体。《诗经》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诗经》的生态美学思想可以为我们当今的生态美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为我们尊重自然自身的和谐,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