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天国北伐军四统帅之一朱锡锟,于1853年6月20日在朱仙镇和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联名向北王韦昌辉禀报归德战役及进攻开封等情况,后便在北伐的队伍中消失了。河南师大历史系王宏斌同志《太平北伐军将领朱锡琨行迹考》一文(见《史学月刊》1983年第6期),认为朱锡锟是南归军的统帅、第一次援军的将领之一,于1854年5月牺牲于山东曹县。我觉得王宏斌同志的论据和结论均有不妥之处。 一、《山东军兴纪略》《豫军纪略》《平定粤寇纪略》三部书不是太平天国自己的文献,亦不是北伐军成员及镇玉北伐军当事人所撰,对其中有关北伐军及朱锡锟最重要最基本的情况都搞不清楚,不能作主证。如《平定粤寇纪略》,把援军的出发时间提前两个多月,《豫军纪略》将援军错记为“至直隶与林凤祥等合势益张”,《山东军兴纪略》竞给予朱连降七级为“伪军长”。这些当然不能作为研究朱锡锟的可靠资料。 二、《盾鼻随闻录》一书,连与作者同时代的薛福成都认为其内容“附益以子虚乌有、凭空编造之辞”而“当毁”。文中关于北伐军的记载不符太平天国体制,太平军中根本无红、兰、白、黑多  相似文献   

2.
李伯敬同志《赋体源流辨》一文对于班固“赋者古诗之流也”的赋源于诗说提出异议,认为后来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把赋说成“六义附庸”、宋祝尧说“汉兴,赋家专取诗中赋之一义以为赋”以及直到晚近流行的赋体源于诗六义说,都沿袭班固,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李文首先引范文澜同志在《文心雕龙·诠赋》注解中一段话作为依据。范注驳斥赋体源于诗六义说是很有力的。但并没有就  相似文献   

3.
黄奇逸先生的大作《商周研究之批判》一文(以下简称《批判》)刊载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4期。作者在文章结语中写道:“我们虽然好象建立了一个甲骨学的新体系,其实,我们破坏得多,建设相对地来说要少一些。”,然而,遗憾的是,拜读《批判》之后,我们感受:它对于以往商周研究的丰硕成果既未能“破坏得多”,对黄先生所谓的“甲骨学新体系”也谈不上有什么“建立”和“建设”。《批判》一文中需驳议的问题不少。现仅选择其明显而比较重要的几点,分别辨正于下。  相似文献   

4.
《招隐士》作者,向以为淮南小山,近龚维英先生作《宋玉作(招隐士)考辨》①一文(下引此文,简称《考辨》,认为“作者就是屈原后辈宋玉”。其理由大略有四:一、《文心雕龙·辨骚》已把《招隐》挂到宋玉帐上。二、《招隐》有“王孙游兮不归”的话,按王逸“小山之徒”作说,牵强附会,以宋玉作,即无此弊。三、《招隐士》“嗣音屈宋”、“最为高古”,径题宋玉作更合适。四、《招隐》写作习惯颇类《九歌》,宋玉真品(九辨)“悲忧穷威兮独处廓”而下十八句句法同之。其实,《考辨》之理由或因误解而来,或出于牵强路虎,实无一能成立者…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以毕生精力,总结先秦史学的成就,适应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需要,首创一部纪传群分的《史记》。他留给我们的这一份珍贵遗产,至今仍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及世界各国人民所爱重,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但是,象《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在其传世之初,就有人诬蔑它是一部发泄私愤的谤书,使它蒙上一层不洁的尘翳。拂试掉这些尘翳,推倒这些不实之辞,不仅是正确评价这部书的问题,也可说明治史态度问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张京华 《云梦学刊》2006,27(1):17-21
1926年6月《古史辨》第一册的出版,是现代疑古思潮与古史辨派”的形成标志,但由于此《书的题名使用了一个单字辨”,而辨”字自古代至近代一向与辩字通用,因此古史辨》的辨既《有辩论”的含义,又有辨伪的含义,具有较大的模糊性。以至当时的编著者顾颉刚和后来的诸多研究““者在涉及此书以及古史辨派”的性质时,意见多有分歧。细加分析可知:在陈述自己的学术研究即对内“而言,顾颉刚多侧重于古史辨》的辨伪性质,而在汇编学者的争鸣文章即对外而言,顾颉刚多侧重于古《《史辨》的讨论性质;在1923年5月公开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以前,顾颉刚对古史辨》的阐释多侧《《重于辨伪的性质,而在这篇书信发表之后,顾颉刚对该书的阐释多侧重于讨论的性质。在为古史辨》题《名时,这种辨伪”与讨论”的二重心迹则通过一个单字辨”而隐含了起来。此一字之别非出偶然,而实与现当代学术史的发展背景密切关联。1926年6月《古史辨》第一册的出版,是现代疑古思潮与“古史辨派”的形成标志,但由于此书的题名使用了一个单字“辨”,而“辨”字自古代至近代一向与“辩”字通用,因此《古史辨》的“辨”既有“辩论”的含义,又有“辨伪”的含义,具有较大的模糊性。以至当时的编著者顾颉刚和后来的诸多研究者在涉及此书以及“古史辨派”的性质时,意见多有分歧。细加分析可知:在陈述自己的学术研究即对内而言,顾颉刚多侧重于《古史辨》的辨伪性质,而在汇编学者的争鸣文章即对外而言,顾颉刚多侧重于《古史辨》的讨论性质;在1923年5月公开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以前,顾颉刚对《古史辨》的阐释多侧重于辨伪的性质,而在这篇书信发表之后,顾颉刚对该书的阐释多侧重于讨论的性质。在为《古史辨》题名时,这种“辨伪”与“讨论”的二重心迹则通过一个单字“辨”而隐含了起来。此一字之别非出偶然,而实与现当代学术史的发展背景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论巨著《文心雕龙》为主“依经解骚”。尽管刘勰内心激赏屈骚的巨大艺术成就 ,但由于遵循“原道”、“宗经”的宗旨 ,他无法对楚辞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屈原的行为价值、人格魅力乃至楚辞文化的整体价值 ,作出公允的评判 ;刘勰以“雅颂”的准绳 ,试图清理屈骚中“异乎经典”的“荒诞”成份和“楚文化”因子 ,而这恰是楚辞最具光彩的东西。结果由“辨骚”滑向了“废骚”边缘。刘勰的尴尬并非孤立现象 ,传统中国楚辞学历两千年而缺乏创意、成果单薄 ,愧对高耸入云的楚辞文化 ,盖在于历代学者都囿于正统儒学价值观而管窥楚辞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刘海波 《天府新论》2012,(5):128-132
刘咸炘所著《史通驳议》,于批驳中寓卓识,通过批判刘知幾的"六家二体"说,阐明了史体嬗变演进轨迹;摆脱儒家伦理纲常观念的束缚,辨析了纪传体史书中"纪、表、志、传"的不同功用,对"史体论"的探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不惟如此,该书通过阐发与总结中国传统史学理论,藉以回应了西方史学的冲击,并批判了"新史学"的偏颇之见,折射出一种民族史学本位意识,是传统史学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9.
<正> 《诗·葛覃》应为爱情诗,其第三章当是错简衍文,兹辨正如下: 《葛覃》,古代封建阶级知识分子都以为是写“后妃之德”,这显然不足为训;现当代研究者认为是描写女子“割葛、煮葛、织布及告假、洗衣、回家等一段生活情况”,也值得商榷。理由之一,从诗第一章和第二章前三句所写来看,诗抒情主人公所见之景和所处之地,当在远离村邑的野外——这可以是“割葛”的地点,但绝不可能是“煮葛、织布”的所在。理由之二,“是刈是濩,为缔为络,服之无斁”三句是议论性的,而不是描写性的。即它们并不是对“割葛、煮葛、织布”这些劳动行为的具体描写,而是写诗中抒情主人公面对  相似文献   

10.
田娟同志的《扩充三段论初议》一文(载《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第三期)认为,带有“仅仅”一词的语句组成的三段论推理是传统三段论逻辑不能加以正确判定的,因此主张建立“至少有一个前提为区别断的扩充三段的可能性,但是,田文的分析论证有逻辑方法上的基本错误,因而其基本主张未予确立。  相似文献   

11.
《梁甫吟》是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府名篇,这首诗汲取了屈原《离骚》的手法,以奇特的想象、大量的用典,创造出扑朔迷离而又警幻奇绝的诗歌境界,一个个神话和历史中的人物,被诗人的笔所驱使,他们超越了时、空、人、神的殊别,纠葛在一起,各自被诗人涂抹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在非现实的虚荒诞幻的世界中驰骋,演出的却是现实历史的一幕。这首瑰诡奇丽的诗篇,千年以来,盛传不衰。由于《梁甫吟》是李白集中的重要诗篇,所以自宋元以来,注家竞起,聚讼纷纭。而于其表达的不遇的愤懑和待时而起的思想,诸家均无多大异议。但具体说来,诸说又大致可举其歧议如下:(一)萧士赟、(见《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沈  相似文献   

12.
《孙子》精髓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孙子》(又名《孙子兵法》)问世两千五百年来,在中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被公认为“兵学圣典”。那么,它的精髓是什么?在为1989年5月和今年10月召开的两次《孙子兵法》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供的论文和最近两年发表的有关文章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四种不同观点的《孙子》精髓说: 日本著名学者和企业家服部千春在《孙  相似文献   

13.
《三国志·陈泰传》载:“泰曰:‘……若(姜)维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 东争关陇,传檄四郡,此我之所恶也。……’”对此,《通鉴》胡注曰:“……余谓栎阳在长安东北,维兵方至狄道,安得便可东据栎阳!泰盖言略阳耳。栎,音药;药、略声相近,因语讹致传写字讹耳。”胡三省所见有理,但断言此“栎阳”为“略阳”,则似误。因狄道(今临洮)距略阳(今秦安陇城镇西北)不下六百里,之回有襄武  相似文献   

14.
《逍遥游》为《庄子》内篇之冠冕,历来治庄者,都十分重视它,把它看作是庄子的代表作。然而,由于《逍遥游》的思想深藏含蓄,文章又虚实相杂,庄谐并用;正论奇想,茫无畛际。因此,对于它的题义,历来解者纷歧,迄今难齐一是。本文在前人今  相似文献   

15.
《刘子》一书,自宋元明清以来,书家多认为是北齐人刘昼撰,而不是梁通事舍人刘勰的著作,因而研究刘勰与《文心雕龙》者,也大都认为与《刘子》无涉。杨明照《梁书·刘勰传笺注》称:“又按今存《刘子》五十五篇,本北齐刘昼撰,与《文心》各成家言;而前人多错认颜标,属之舍人,非也。余前撰有《刘子理惑》一文曾详为论列”。王利器先生《文心雕龙校证序》亦同杨说。现存各种《文心雕龙》研究的专著、论文、鲜有涉及《刘子》者。近来,学术界有的论者重新提出《刘子》的作者问题,认定《刘子》的作者是刘勰  相似文献   

16.
<正> 古史辨派是顾颉刚先生创建的以“疑古”为旗帜的当代著名史学流派。这一学派顺应“五四”以来反封建的历史潮流,在继承我国历代疑古辨伪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取近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对上古史研究中的史料、史实进行了系统的清理,推倒了传统观念中“三皇五帝”之类的偶象崇拜,极大地动摇了儒家圣经贤传的统治地位,为我国新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醒世姻缘传》的写作年代,是近六十年来几经讨论但迄未得出一致结论的问题。有论者指出,《醒世姻缘传》“是介于《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唯一的一部现今保留下来的世情小说中的百回大作,因而在中国文学史上,更加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里准确地判断小说的成书年代,就成了研究评价该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①.一九三○年,孙楷第先生写了《一封考证〈醒世姻缘〉的信》②,一年之后,胡适写出了那篇著名的《〈醒世姻缘传〉考证》③。从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王索存、王守义、朱燕静、徐北文、金性尧,李永详、曹大为诸先生都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考④。从研究的现状来看,可以说基奉形成了《醒世姻缘传》成书于明末崇祯和清代康熙年间两种说法.王守义、金性尧,曹大为诸位主明末崇祯成书说,李永详、朱燕静则在孙、胡两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证据,认为此书成于清代康熙年间.  相似文献   

18.
《中州学刊》2010年1期发表的常法亮《开元天宝间王维行迹考》一文,由于作者不谙唐代的有关典章制度,以及存在着文献学功底欠缺、想当然下结论、没有读懂原诗等多方面的弊端,因而所分析的王维入蜀游、知南选、受制出使南阳等开元天宝间的行迹,全为错误。文章就该文的这些错误及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了评析,有利于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包寿南同志的《石堡城疑辨》一文,载于《西北史地》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以下简称《疑辨》)。该文认为:今卓尼羊巴城就是唐石堡城。他考查和论证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八稜碑的竖碑地点、时间、碑文内容、碑址地形特点及当时临卓一带在唐蕃王朝军事关系的战略地位等”来得出的《疑辨》的结论,在方法论上,我们以为是很有可取之处的。但是,在我们细心拜读《疑辨》之后,觉得对石堡城的地理位置问题,还有值得继续探讨的必要。这里不妨提出我们的一些拙见,以求教于包寿南同志和各位师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