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尔沁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旋律舒缓悠长,结构独具特色,歌词内容哲理性强。蒙古族民歌大都饱含了沧桑、寂寥的艺术之美,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更是把这种内在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科尔沁原生态民歌这一充满游牧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演唱形式,述说了蒙古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的辉煌文明,用其独特的歌唱方式、独有的歌曲内容,演绎着科尔沁草原上蒙古族繁衍生息的足迹和赞美大自然、祝福天地合一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
尽管备受时人和后世诟病,但降清汉族知识人凭借其丰富的儒家知识和治国经验,无论是在追剿李自成农民军残余方面、打击南明政权方面,还是在清初镇压地方社会叛乱,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军事谋略作用。肯定他们的客观作用,对于准确把握明末清初的形势及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具有重要意义。在参与方式上,他们或出谋划策,或直接投身战斗之中,从而为清初的社会稳定,政权巩固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科尔沁是蒙古族最为聚集的地区,在这里蒙古族四胡有着它存在和发展的土壤。然而,蒙古族四胡文化在这个地区的发展和传承也并非一帆风顺。就当前而言,科尔沁蒙古族四胡文化的传承既面临着好的机遇又面临着困难和挑战。所谓的机遇是它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地域优势和人文优势,所谓的困难和挑战是这门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再成为主流,缺少传承人、传承模式滞后等都制约了其更好的发展。只有把握好其发展的良好机遇、克服传承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才能够让科尔沁蒙古族四胡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相似文献   

4.
科尔沁蒙古是东北西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蒙古族游牧部落。满族兴起后,从后金政权到清朝建立,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父子对游牧于黑龙江西部地区的科尔沁蒙古非常重视。为了争取这支强大的蒙古族部落,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先后采取了结盟、联姻、恩赏封爵、立法约束及划地编旗等策略使科尔沁蒙古由敌对转向归附,最后彻底臣服。在入关前,清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对科尔沁蒙古的统一与管理。后金—清政权对科尔沁蒙古的统一与管理,为清统一蒙古创造了条件,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科尔沁蒙古族作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有着13世纪至今的悠久历史及文化,其艺术更是当今学者颇为关注的历史遗产。其中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作为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数量较多,而且所反应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如:民族的历史文化、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杰出的英雄人物、重大的社会事件,甚至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礼仪等等在叙事民歌中都有鲜明生动地体现。特别是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本文主要从文化知识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来试图研究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地名与环境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了科尔沁蒙古语地名与科尔沁的生态环境关系,从而使科尔沁生态环境的原貌得以复原。通过这种手段,为恢复建设和保护科尔沁的生态环境找到根据。另外还以“水”和“植被”的蒙古语地名为根据,就如何建设科尔沁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具体的懈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据我们的观察,科尔沁土语词汇里保留了许多<蒙古秘史>中的词汇,而这些古词语便成了科尔沁土语里颇具特色的方言词.从科尔沁土语词汇与<蒙古秘史>的比较中不难看出,科尔沁土语在词汇方面,和中世纪蒙古语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相似文献   

8.
运用地名与环境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了科尔沁蒙古语地名与科尔沁的生态环境关系,从而使科尔沁生态环境的原貌得以复原。通过这种手段,为恢复建设和保护科尔沁的生态环境找到根据。另外还以水和植被的蒙古语地名为根据,就如何建设科尔沁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博造型艺术是博信仰观念的物化形态和表现形式,它服务于博观念,其创作目的和功能都表明了博祭祀的需要,是博观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年节习俗是蒙古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浓缩体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人的过年,在时间、形式及文化内涵都发生了变化.科尔沁蒙古族由于它的历史和地城原因,与汉民族习俗相互濡染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年节文化.本文通过对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镇年节习俗的实地调查,考察了当地过年习俗及相关活动,进而探讨科尔沁蒙古族年俗在当代的变迁形式、过年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代赣关地处大庾岭商路的要道。清代前期,清政府为了维持赣关的正常运转,力图从制度方面进行管理,这客观上促进了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经过赣关中转的商品种类繁多,使得赣州成为赣湘粤闽四省边际区域的商品集散要津,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赣南地区乃至江西与周边各省贸易。  相似文献   

12.
刘丽 《南都学坛》2008,28(2):77-80
清初的"贰臣诗人"为由明入清的一批明朝官员,他们虽然在政治上认可了清朝,但在文化上还有一定的隔膜;又由于受正统儒家忠节观念的影响,对自己的身仕两朝的行为有一种愧悔的心态,这种心态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多有表现,龚鼎孳、周亮工、曹溶3人的诗歌可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3.
清朝建立后,本着加强思想专制的目的,确立了定朱学于一尊与大兴文字狱并行的文化政策。与此同时,明代遗臣在追寻旧朝覆灭原因的过程中,普遍察觉到前朝政治的软弱乏力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咎于理学性格的虚浮疏阔。若要彻底革正宋明理学的玄虚之病,就必须使学术朝着原始儒家的方向复归:在内容上,不能再纠缠于本体心性的繁杂辨析,而应尽力向现实关怀靠拢;在形式上,亟需挣脱滋养空言的语录之学,回归到深具致用精神的经学上来。其哲学表现,即是气本论思想的大举复兴,并从“气质之性”出发对人的自然情欲给予充分认肯;在学术方法上,极力探索经义训解与“质测”实证的有机结合。总之,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清初儒学重整运动都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既是宋明理学的总结扬弃,又是乾嘉朴学的滥觞所出。  相似文献   

14.
清前期地方经费的变迁经历了体制外收入、制度化的地方经费,到最后再度失控的发展历程。地方经费的赢缩关乎经济的发展。清前期经济由复苏到繁荣再到衰退,可以从地方经费的流变中管窥一二。  相似文献   

15.
湘军肇兴是晚清历史的一个重要拐点。其以宗法纽带为依托、以“礼”治军为核心价值、以道德权威为维系的组织架构对于整个晚清社会解组带来的社会偏差以及国家认同产生了催化性影响,为民国时期的政治流变预设了结局。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 ,天主教文化第三次传入中国。明清两朝在改朝换代之时 ,天主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冲突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太大的影响。王学在批判传统、否定权威方面为天主教文化的传播 ,特别是为传教士是先秦儒学而非宋明理学 ,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而实学的高涨 ,又为传教士在传教手段上走学术传教的路线 ,提供了一个可以实践的环境。但明末清初的王学和实学环境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明末清初对王学的批判以及实学自身的流变 ,均使得天主教文化传播赖以长期存在的基础变得十分不稳 ,再加上明末清初程朱理学的发展 ,传教士们在这样的儒学环境下择儒斥佛 ,是先秦儒学而非宋明理学 ,必然会遭到卫道儒士的猛烈批驳  相似文献   

17.
清朝的黄教政策 ,是其边疆民族政策的组成部分。虽然该政策给蒙古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但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使蒙古族经济 (包括寺院经济 )、蒙古地区经济、宗教文化和宗教教育都得到了发展。蒙古族人口的增长受到了限制 ,若将其纳入当时中国人口大势及草原地区自然与社会的承载能力中考察 ,则是不能全盘否定的。黄教政策削弱了蒙古人民的战斗精神 ,却带来了北疆的和平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8.
清初河工腐败问题已经存在,给物料采办、夫役管理、工程建设等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腐败问题的出现与清朝制度设计的缺陷、皇帝对腐败问题的宽纵、社会风气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严惩贪官、严密立法来进行治理,但并未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9.
简论清朝初年对青海蒙古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王朝对青海蒙古的统治,经历了以蒙治藏,加以利用,招抚分封,羁縻而治和武力平叛,直接统治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逐步演进,也是和清朝初年重新统一西北地区过程中战略重心的转移相一致的,也是清朝民族政策中武力征服是其重要手段的明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