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朝末年,以努尔哈赤为代表的满族,与蒙古族科尔沁部结盟、联姻等方式确立关系,将其先化敌为友,利用他们建立清政权。但满清政权建立后,清太祖皇太极采取赐名封爵、盟旗制等政策化友为臣,充分利用科尔沁蒙古族这股比较强大的势力,平"三藩",平息吴三桂和葛尔丹的反叛。努尔哈赤开创和皇太极发展的对蒙古族科尔沁部的民族政策,在满族建立满清政府并对全国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明朝末年到大清建立后这段时期,满族与蒙古科尔沁部的民族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在不停地调整中;正是这种民族政策的调整,助满族成为全国的统治民族,从一个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变成了全国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2.
科尔沁蒙古是东北西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蒙古族游牧部落。满族兴起后,从后金政权到清朝建立,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父子对游牧于黑龙江西部地区的科尔沁蒙古非常重视。为了争取这支强大的蒙古族部落,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先后采取了结盟、联姻、恩赏封爵、立法约束及划地编旗等策略使科尔沁蒙古由敌对转向归附,最后彻底臣服。在入关前,清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对科尔沁蒙古的统一与管理。后金—清政权对科尔沁蒙古的统一与管理,为清统一蒙古创造了条件,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嫩科尔沁部南迁以后直到17世纪30年代以前,阿鲁蒙古的阿鲁科尔沁、四子、乌喇特、茂明安、翁牛特、喀喇车哩克、伊苏特、阿巴噶、阿巴哈纳尔等部落主要在兴安岭以北呼伦贝尔草原,有的北达到斡难河中游地区游牧。林丹汗西迁后,阿鲁蒙古诸部逐渐南下,与爱新国建立了政治军事联盟,最终归附于爱新国。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至辽金时期活动于蒙古高原东部及大兴安岭地区的室韦,因分布地域广阔,各部与周边邻里不同民族的相互交往和融汇,导致了室韦文化源流的多元化。源于蒙兀室韦的蒙古族及其科尔沁部自形成之日起,在其蒙古族传统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又不断吸收女真、满清、中原汉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影响,历经元、明、清,发展成今日的多元复合文化———科尔沁文化。  相似文献   

5.
运用地名与环境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了科尔沁蒙古语地名与科尔沁的生态环境关系,从而使科尔沁生态环境的原貌得以复原。通过这种手段,为恢复建设和保护科尔沁的生态环境找到根据。另外还以水和植被的蒙古语地名为根据,就如何建设科尔沁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据我们的观察,科尔沁土语词汇里保留了许多<蒙古秘史>中的词汇,而这些古词语便成了科尔沁土语里颇具特色的方言词.从科尔沁土语词汇与<蒙古秘史>的比较中不难看出,科尔沁土语在词汇方面,和中世纪蒙古语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相似文献   

7.
运用地名与环境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了科尔沁蒙古语地名与科尔沁的生态环境关系,从而使科尔沁生态环境的原貌得以复原。通过这种手段,为恢复建设和保护科尔沁的生态环境找到根据。另外还以“水”和“植被”的蒙古语地名为根据,就如何建设科尔沁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具体的懈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萨满教是蒙古人信仰的古老宗教,神歌是科尔沁蒙古族萨满音乐当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萨满神歌并不是在民间自然生成的,它的形成与蒙古族民间歌曲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阐明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本文将萨满神歌与科尔沁民歌从音乐基本形态方面进行了比较论证。  相似文献   

9.
蒙古书面语mal"牲畜"与üker"牛",在科尔沁土语中的语义演变与蒙古书面语ar"犍牛"在科尔沁土语中的消失有关。科尔沁土语的xurγb"绵羊羔"是蒙古书面语quraγa"绵羊羔"在科尔沁土语中元音屈折演变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图书馆在传承文明、发展文化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特色馆藏在图书馆文献资料的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核心。科尔沁蒙古族在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科尔沁蒙古人,在用双手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科尔沁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尔沁文化文献是科尔沁地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  相似文献   

11.
清末,在外蒙古独立活动中,沙俄通过政治、军事、经济等活动对外蒙古进行了侵略,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日本也曾觊觎外蒙古,但沙俄的挑唆和侵略以及日本的威胁都不是外蒙古独立的直接原因.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进一步挖掘,认为外蒙古独立的根本原因是清末逐渐削减对蒙古王公以往的优待,甚至勒索,而新政的推行,尤其"垦荒"成为外蒙古独立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2.
清代是由满族建立的王朝,在以满族为核心的统治集团中,蒙古八旗是重要的依靠力量。蒙古族边疆大臣大多出身于蒙古八旗,比较集中地派出到西藏、新疆和外蒙古。选派蒙古族边疆大臣的出于朝廷对蒙古族的信赖因素,也有蒙古族在历史上影响、蒙古族与藏族和外蒙古的文化认同因素。蒙古族边疆大臣自幼接受蒙、满、汉多种语言文字教育,其汉文创作数量和水平都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13.
满族和蒙古族在历史上,是两个曾手握政权的少数民族,在清朝时期,由于一系列清朝廷制定的相关政策,两民族间交往甚密。在不间断的交往中,大量描写蒙古族的文学作品面世,这些作品在文学、史学、社会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本文主要梳理了满洲文学中对蒙古族的描写作品及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4.
汉化是我国历史上每个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所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蒙元和满清政权在兴起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汉化,沿用中原政治文明成果,重用汉族儒生,学习汉族的文化经典。尽管汉化并不是决定蒙元与满清政权兴衰的唯一因素,但是汉化对于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是巨大的。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们在中原统治是否长久。蒙元入主中原后无意于系统深入地推进政权的汉化,政权汉化水平较低,在中原立国不到百年之际便匆匆退回草原故地。对比之下,满清政权的汉化水平较高,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得以延续两百多年。  相似文献   

15.
明代满族和蒙古族有共同的市场需求,与中原汉族地区建立贸易关系是他们的相同目的。满、蒙两族主要用畜产品、渔猎产品、土特产品交换中原汉族的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明代满族和蒙古族人民不仅有很多相同的习俗爱好,而且萨满文化也有许多相同特点。至于满、蒙社会组织的相同特点是人与人、户与户之间的关系,是地缘关系而不是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满蒙联姻"政策是清代的国策,尤其以科尔沁部的达尔罕亲王与清公主姻亲次数最多、比例最大。通过统计科尔沁部历代达尔罕亲王与清公主及宗室女姻亲状况,以此为范例说明这一政策在清朝的实施情况及这种姻亲的政治属性,并分析这一政策对清政府、蒙古王公、公主各方的利益得失。  相似文献   

17.
公元1644年,清八旗劲旅大批入关,此后陆续驻防于全国各地的军事要塞,从而形成驻防八旗.其驻防地视情况分别修筑了满城或满营.庄浪满城是清代西北地区一个相当重要的驻防八旗地.本文试图从庄浪满城修建始终、满城规模及清政府对其管理直到清末满城的衰败这一历史过程的叙述中探讨庄浪满城修建的主要目的、所发挥的作用及后期的衰落原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清朝的建立者满族作为世居关外的少数民族,之所以能取代大明王朝,除了八旗劲旅的强大和无坚不摧外,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归降对明清易代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些汉族知识分子的参与,加速了明清更替的完成,缩短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时间,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清代民族关系格局具体是指在清朝统治时期和统治区域内各民族之间关系的结构状态。蒙古族、汉族、藏族在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突出而又广泛的作用,因此,满族与蒙古族、汉族、藏族等民族的关系成为清代民族关系格局的主干层次。而满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不包括蒙古族和藏族),蒙古族、汉族、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不包括满族)则成为清代民族关系格局的非主干层次。清代民族关系格局发展的特点是:第一,民族关系范围进一步扩大,民族问题复杂性大幅度提高。第二,随着清朝统治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满藏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第三,满蒙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处理满蒙关系问题的政策措施更加规范和完备。第四,清朝政府有效调整了满汉关系,使之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并进一步完善了对汉族的政策措施。第五,妥善处理满藏关系,不断维护西藏地方的稳定和发展,有效地巩固了满蒙联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