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预算制度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代议政治的落实与预算审议的实践同步发展.在预算审议过程中,人大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丰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既体现了我国完法的权力制约原则,也是落实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制度安排.预算审议的地方实验丰富了宪法规范的实质内涵,推动了我国的宪法变迁,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宪政建设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宪政是现代社会的标志,宪政和社会主义共生、兼容.社会主义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形态,蕴涵人权、自由、民主和法治等价值理念,以依法治国和宪法制度为"纲",以人民主权和人权自由为"本".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体系发端、根植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构筑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宪政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立足国情,与时俱进,我国宪政建设应在宪政观念、宪政制度和宪政实践三重路径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宪政伦理是时代宪政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人类现代宪政伦理价值的中国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宪政国家实践之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机关分工负责和接受人民监督,确立宪法的至上地位等,是我国宪政伦理的基本价值.当代中国宪政伦理存在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矛盾,即人权保障与主权维护之间的矛盾,人民当家做主与“为民做主”之间的矛盾,权力的正当性要求与实际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政治伦理与法律伦理之间的矛盾.当代中国宪政伦理的重构应主要包括:确立以人为本的根本伦理价值理念,着力构建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宪政伦理价值体系;明确将民主和法治作为实现以人为本、保障基本人权的宪政制度伦理价值;选择中国特色的宪政伦理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4.
宪法视域中的公共利益原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江丽 《河北学刊》2007,27(5):62-65
公共利益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公共利益原则的实施必须以宪法为基础,宪法以人民主权、权力制约等价值要素为公共利益的实现提供政治前提和法律依据。同时,还通过一整套设计完整的宪法制度对公共利益原则的异化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5.
1982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宪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部宪法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法,公民基本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然而,可惜的是这部宪法规定的程序性条款却是少之又少。又加上中国历来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影响,程序在维护宪法权威上的贡献并不容乐观。所以宪政的程序机制是不容忽视的。宪政作为一种宪法文化现象,是指以特定价值观念为导向,以规范和限制公共权力为手段的民主政治形态或过程,当然这种宪政的实施是以宪法为前提的。其中特定价值观念是指符合近、现代宪政发展的基本精神的价值,贯彻人民主权,保障公民权利,把人作为社会发展最终目的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在一个法治社会里,法律要接受正当性的考验,这种考验必须通过程序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6.
欧阳景根 《社会科学》2008,118(1):78-84
宪政可以分为西方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宪政和非西方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宪政.我国要致力建设的宪政是一种以确立政府依宪而治原则为核心的非自由主义的宪政.要确保这一原则的最终确立,需要进行宪法社会化,以及为它提供一个"有限司法审查"的制度平台.同时,大力进行宪法文化建设,通过为多数公众接受与使用的评判政府行为的标准,来给政府行为形成外在的社会舆论约束,并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最终通过大众宪政主义的途径,通过宪法原则与宪法价值由公民的选择、确认和解释,来实现宪法发展与宪制的长久维系和巩固.  相似文献   

7.
宪法产生于近现代国家调整人的个体性与国家的实体性、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运动的过程之中,其根本伦理价值目标和内在普遍本质是保障和实现人权.权利的实现和权力的运行应当体现人权和人民主权的基本要求,协调和解决好权力与权利、权利与义务、职权和职责之间的关系,通过建构宪法内在的伦理体系以克服这些矛盾,使之能够彰显人类宪政文明的神圣性与尊严感,由此获得人民对宪法的内在认同.宪法的正当程序是宪法制度向宪法实践运行转化的重要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8.
现代政治是民主、法治、宪政三位一体的政治.民主和宪政并非内在冲突而是相互契合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化趋势,成为民主与宪政的基本契合点.尽管宪政和民主在价值取向上各有侧重,但在现当代政治发展中,二者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宪政以民主为基础,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而得以有效运行.宪政必然实行法治,而法治的实施依赖于宪法权威和宪政体制的确立.在宪政体制条件下,宪法以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使法治得以真正实现,进而为民主政治的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产物,那么宪政便是各种政治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状态。所谓宪政秩序,不外就是国家与社会之间、国家机关相互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和谐状态。一旦这种和谐状态被打破,就意味着宪政秩序遭受破坏,也就意味着发生了宪事纠纷,甚或出现了宪法危机。纠纷必须解决,危机必须清除,否则宪政秩序就无法维持。而宪法诉讼正是解决宪事纠纷,消除宪法危机的专门机制。在这个意义上说,宪法诉讼是宪法自身的免疫系统,是宪政之守护神,具有独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宪法序言作为一国宪法的灵魂,其叙说内容及叙说方式常被认为是管窥一国宪法精神实质的关键。综观世界各国宪法文本,大致有以美国宪法序言为代表的"人民主语+价值目标"一元中心和以中国现行宪法序言为代表的包括"历史经验+国家任务+阶级斗争+实现条件+地位与效力"等内容的"多中心"两种类型。从宪政的远景看,我国未来的宪法序言需要在政治理想的表达与近代宪政国家的宪政理想之间达致平衡,由历史的、国家的、阶级的"多中心"类型逐步转向以强调"人性尊严"为宪法价值内核的序言类型。  相似文献   

11.
李朋 《北方论丛》2004,(4):84-87
"州废止国会法令运动"是美国内战前的一次重大政治危机.关税问题是直接诱因;斗争双方在区城经济发展方向、主权归属和宪法内涵等根本问题上缺乏必要的共识则是导致该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危机在形式上的解决非但没能形成宪政共识,相反却使南北间的政治分歧进一步加大、州权理论系统化和南部奴隶主自我保全的危机意识加剧,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12.
新闻媒体监督司法审判是公民和媒体新闻自由的直接要求 ,是人民主权、权利制约权力原则的本质体现 ,是实现审判公开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和司法权威的树立。必须充分肯定新闻媒体对司法审判活动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3.
秦前红  汪自成 《社会科学》2006,18(3):149-154
宪法原则是宪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产生具体宪法规范、体现宪法价值、指导宪政实践的最高准则。宪法原则的产生,源于表征和满足宪法正当性的需要,是对人类问题意识演进的高度抽象,是人类不断探索制衡政治权力的历史结果,也是以权力范畴为中心安排宪法制度的逻辑需要。宪法原则的效力指涉三个层面:宪法原则效力的纬度,指宪法原则的效力空间范围;宪法原则效力的向度,指宪法原则的拘束对象和作用领域;宪法原则的适度,指宪法原则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张冠华 《云梦学刊》2007,28(1):97-100
从整体上看,任何民族的文艺理论,都永远会伴随着危机。经过努力,有可能消减危机,但不可能结束危机。原因是:从文艺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关系中看,文艺理论永远是滞后的;从特点上看,任何文艺理论都是在某种领域和某种角度对文学的思考,其结果是“顾此失彼;从发展过程看,文艺理论没有永恒的形态、原理、观念、术语;从文艺理论的自性上看,其所蕴含的主观成分,使曲解客观的艺术事实现象根本无法避免;从文艺理论的构成看,其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从来就没有平衡过。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主权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其最终确立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自从确立以来,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新干涉主义”的兴起,国家主权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开始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弱化。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维护国家主权,各国应在积极谋求更加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对策的同时,更新观念,允许主权的适应性让渡即一国在自愿、有利、独立决策的基础上主动让渡出一部分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16.
正确理解民族自决原则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萍 《河北学刊》2001,21(2):122-125
在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时期对民族自决原则应该作全面的、发展的、科学而准确的理解,一个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自决权与国家主权是完全相统一的,维护国家主权就是维护民族自决权.  相似文献   

17.
张炜  崔璨 《北方论丛》2021,(1):147-156
在二战后英帝国渐趋解体的过程中,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和直布罗陀在分别面对阿根廷和西班牙要求主权的压力下,依然作为英国重要的海外战略据点,受到有效控制和维护。这主要得益于英国运用多种策略,特别是以“民族自决权”为主轴,利用当地居民的诉求以模糊主权争议焦点。在此基础上,英国借法律法规空白或模糊之处以扩大领土领海;借改变属地名称、居民身份地位以淡化殖民色彩;借加大经济扶持开发力度以增强经济价值;在极端情况下不惜动用武力。这些策略导致上述两地的主权争议长期被搁置,并为偏向英方的当地政权提供了更大的政治经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焦佩 《阴山学刊》2005,18(5):86-89
全球化催生了反全球化,随着反全球化运动的“国际化”,反全球化日益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对未来世界的发展模式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国际政治将在国家主权、内政自治、国际政治主体、政府的代表性和民族文化的同一性等方面应对反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构建诚信政府是体现“人民主权”宪政原则,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公共伦理建设,是推进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有机结合,是不断提高政府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构建诚信政府的重要途径,对于构建诚信政府十分必要和重要。分析西方政府诚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我国从公共伦理视野下构建诚信政府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